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60畝(其中:田377畝,地783畝),人均耕地1.98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75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75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05畝,主要種植松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93畝,其中養殖面積10畝;荒山荒地2000畝,其他面積3402畝;有石煤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至2008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31戶通自來水,有9戶飲用井水,有13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31戶通電,有4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9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沙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9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9輛,拖拉機1輛,機車10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77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7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6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無磚混結構住房;有1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3.1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7.71萬元;畜牧業收入67.69萬元(年內出欄肉豬211頭,肉牛21頭,肉羊8頭);漁業收入0.28萬元;林業收入3.46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3萬元;工資性收入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2元,農民收入以甘蔗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在雲南省內務工3人,到省外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梁河縣;2008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5萬元;該村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茶葉、滇皂莢、林木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131戶,共有鄉村人口597人,其中男性269人,女性301人。其中農業人口585人,勞動力438人;該村以漢族、阿昌族為主(是漢族、阿昌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70人,阿昌族222人,景頗族5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38人;享受低保15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南林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曩宋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9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1,其中小學生70人,中學生21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71.0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50000元(人均86.81元),一事一議籌勞1170個(勞均2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每年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1人,黨員中男黨員10人,女黨員1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設在村委會),團員11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道路不暢,人畜飲水困難,基礎設施薄弱,滑坡土石流嚴重,水利灌溉條件差,信息網路閉塞,缺醫少藥看病難;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鞏固提升傳統產業,爭取糧食自給,加大甘蔗種植力度,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發展茶葉生產、滇皂莢、林果,進一步拓寬思路,依靠科技,改良品種,增加農民收入,搞好勞務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