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大敗奉系軍閥張作霖。汪精衛突然下令撤兵河南,回師武漢。蔣介石特使趁機拉攏獨立第十五師師長賀龍,遭到賀的拒絕。陳獨秀對汪抱有幻想,周恩來去找賀龍,賀表示一輩子跟黨走。在鮑公館召開的中共中央全會上、周恩來報告了汪精衛將要向湖北工人糾察隊開刀的訊息,經研究決定解散糾察隊,將人員和好槍加入賀龍部隊,保存了實力。汪精衛任命賀龍為二十軍軍長,7月15日,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周恩來、惲代英和李立三等人提出舉行南昌暴動,得到中央同意,並委任周為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
周抵達南昌。汪精衛邀葉挺、賀龍上廬山,想乘機繳械,參謀長葉劍英密告葉、賀,他們當即決定把部隊開往南昌。
周恩來聽取了朱德的情況介紹,擬訂了“南昌暴動計畫”。敵方派人探聽葉、賀部動向,汪精衛的特派員刁鐵民脅迫起義前敵總指揮賀龍清黨反共,賀反而將他逮捕。張國燾趕來阻止起義,未逞。為牽制敵人,朱德宴請敵方軍官。因有人出賣情報,周恩來下令提前起義。
8月1日清晨2時,葉挺親自指揮戰鬥,朱德所部也參加戰鬥,賀龍指揮將紅旗插上敵司令部內鼓樓上,南昌起義取得了勝利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孔祥玉 | 周恩來 | 簡介 中共中央委員、中央軍委書記 |
高長利 | 賀龍 | 簡介 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五師師長 |
劉懷正 | 朱德 | 簡介 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中共黨員 |
張小磊 | 黑姑 | 簡介 雙喜的妻子,農會委員 |
李顯剛 | 雙喜 | 簡介 賀龍警衛營的班長,黑姑的丈夫 |
王定華 | 葉挺 | 簡介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師長,中共黨員 |
孫渝峰 | 劉伯承 | 簡介 軍事參謀團參謀長,中共黨員 |
王瑞 | 葉劍英 | 簡介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 |
劉漢 | 周逸群 | 簡介 獨立第十五師政治部主任,中共黨員 |
葉新民 | 惲代英 | 簡介 中共中央委員 |
閔道容 | 譚平山 | 簡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
王際春 | 張國燾 | 簡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
邵宏來 | 陳獨秀 | 簡介 中共中央總書記 |
陳新興 | 蔡和森 | 簡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
黃繼德 | 李立三 | 簡介 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 |
謝德海 | 賀長生 | 簡介 賀龍的副官 |
何麟 | 吳少新 | 簡介 周恩來的部下 |
陳鴻梅 | 劉霞 | 簡介 工人糾察隊女隊員 |
周國賓 | 二虎 | 簡介 雙喜、黑姑的同鄉 |
鄭愛國 | 小牛 | 簡介 賀龍的警衛 |
李文妍 | 小英 | 簡介 黑姑收養的烈士遺孤 |
薛國平 | 李剛 | 簡介 朱德的部下 |
史風和 | 張敏 | 配音 畢克 |
詹萍萍 | 姚湘蓮 | 簡介 女政客,朱培德的秘書 |
王華英 | 刁鐵民 | 簡介 國民黨特派員 |
鄭嘉森 | 趙毓 | 簡介 賀龍的警衛營副營長 |
沈光煒 | 柳江 | 簡介 密探、刺客 |
李寧 | 汪精衛 | 簡介 武漢國民政府主席 |
張新元 | 朱培德 | 簡介 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總指揮,江西省主席 |
韓韜 | 張發奎 | 簡介 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 |
王紹光 | 王均 | 簡介 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兼南昌衛戍司令 |
嚴家祥 | 李仲 | 簡介 蔣介石的特使 |
徐阜 | 凌璋 | 簡介 三十五軍秘書長 |
杜繁榮 | 伍團長 | 簡介 三十五軍的團長 |
楊貴生 | 肖鬍子 | 簡介 王均部下 |
李再揚 | 秦副官 | 簡介 王均的副官 |
闕雲祥 | 吳牧師 | 配音 尚華 |
職員表
製作人 | 沈錫元 |
導演 | 湯曉丹 |
副導演(助理) | 姚壽康、沈淪 |
編劇 | 李洪辛、吳安萍、徐海秋、周大功 |
攝影 | 沈西林、陳永鈞(副攝影) |
配樂 | 呂其明 |
剪輯 | 藍為潔 |
道具 | 喬偉成 |
美術設計 | 韓尚義、顏昌銘、寧福亭 |
造型設計 | 楊龍生、沈克強、莊雅貞 |
服裝設計 | 曹穎平 |
燈光 | 李明德、邱在耀 |
錄音 | 周恆良 |
布景師 | 張元鼎、王杭培 |
編輯 | 姚國華、金大漠 |
美工 | 顏昌銘、寧福亭 |
服裝 | 張存忠、陸昆民 |
擬音 | 過敏 |
煙火 | 謝協鵬 |
特技設計 | 鄭偉松 |
特技攝影 | 何建華 |
演奏 | 上影樂團 |
指揮 | 陳傳熙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由於該片是全實景拍攝,所以,全片的布景只用了9.9立方米的木料 。
•劇本中原定汪精衛戴老花鏡,化妝部門也做了準備,但因未找到史料證據,所以分鏡頭腳本中刪除了這一細節 。
•由於文學劇本中室內戲多,特別是談話或開會戲篇幅長,為了讓觀眾不產生沉悶感,導演在創作分鏡頭腳本時把一些戲改在了室外,例如汪精衛給張發奎看共產國際的檔案,勸其在軍中清黨的戲,原本是發生在張的辦公室,導演改為張在武昌郊外打獵,汪驅車追來拉他“分共” 。
•在《南昌起義》前孔祥玉曾在兩部話劇中扮演過周恩來,該片是他第一次嘗試在銀幕上塑造青年時代的周恩來 。
•高長利是第一次扮演賀龍,為此他閱讀了近百萬字的有關賀龍同志的文史資料,而且走訪了南昌起義時賀龍的警衛連連長黃霖,以及曾長期在賀龍身邊工作的作家白樺,二人不但為他介紹了賀龍的性格、生活習慣,還一致認為高的談吐氣質、身材形象很像賀龍 。
•扮演姚湘蓮的詹萍萍在拍攝期間發現罹患乳腺癌,她抱病堅持演出,在拍攝間隙做完手術後,只休息了一個半月,就又回到劇組。姚湘蓮策馬逃路被黑姑舉槍打下馬的鏡頭就是她在手術後拍的。攝製組照顧她大病初癒,打算找替身代演這個鏡頭,但她堅持親自完成拍攝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1982年 | 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造型設計 | 曹穎平 | 獲獎 |
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 《南昌起義》 | 獲獎 |
幕後製作
創作理念
在創作之初,湯曉丹就在導演闡述中明確提出,要把影片拍成紀錄性的故事片,以真實性、紀錄性為影片主要風格特點 。導演湯曉丹認為,影片雖不可能承擔歷史教科書的任務,但片中主要人物應儘可能符合歷史事實,藝術地還原整個事件的歷史過程,注意人物的衣食住行、語言談吐,以及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演員表演必須生活化、自然化,人物刻畫應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正反兩方面人物都必須反映“當時的他”。為此,在劇本基礎上,攝製組各部門又查閱研究了大量歷史資料,到事件發生的原地考察,走訪事件參與者 。
導演與編劇研究修改方案時,堅持維護原劇本中故事發展、人物出現、矛盾糾葛按歷史發展逐交展開的結構,同時決定採用真實人物出場時疊加字幕的方式增強影片的紀實感,並解決因人物眾多導致觀眾弄不清誰是誰的問題。樣片出來後,導演又加入旁白,幫助觀眾理解劇情發展線索 。
實景拍攝
美工韓尚義提出不進攝影棚,全部以實景拍攝,以造成時代感和真實感。由於年代久遠,有的實景可以在原址拍攝,但有的實景雖還在卻已面目全非,有的則已改建或拆除。攝製組就尋找相近年代、風格的建築經過加工作為代替,如將嘉定的孔廟改為南昌藩台衙門,陳獨秀的住所借用的是漢口“八七會議”會址,湖南會館則是武昌都府堤路毛主席舊居的後客堂。對於已蕩然無存且無可替代的景觀,例如黃鶴樓 (影片開拍時武漢黃鶴樓尚未重建),美工則採用“移花接木”的手段,畫了黃鶴樓的單片,然後疊加在鄱陽湖邊星子縣一條小街的鏡頭中,來代替武昌街道;在用南翔古漪園代替賀龍與李仲會面時酒樓的窗外景觀時,美工又用上了那塊黃鶴樓單片 。
由於是全實景拍攝,必然給攝影師的布光、攝影機運動、景深、角度等帶來困難,但是為了達到“在真實中的美,在美中的真實”的創作意境,以沈西林為首的攝影組是景選到哪裡就拍到哪裡,也從不用畫面角度去限制演員的表演,而是利用攝影機的運動遷就演員的表演。對於觀眾熟悉的革命家,攝影師還採用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的方式突出人物 。
化妝要求
劇組的化妝部門根據歷史照片和演員的條件為人物設計造型,同時注意兼顧觀眾對該歷史人物的普遍印象。除了主要人物,劇組也很重視民眾形象的化妝,如各界人士迎接賀龍、葉挺進駐南昌的戲,雖然是涉及幾千人的大場面,但化妝師堅持逐一給群演們化妝,對於髮式不合格的人要理成符合時代要求的髮型,以避免有穿幫造型出現在鏡頭中,破壞影片的真實感 。
選角與表演
在選擇演員時,劇組對周恩來、賀龍、朱德等觀眾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在形似方面比較嚴格。在表演上,要求演員注意貼合人物當時的實際年齡、身份特點。如孔祥玉曾在話劇中扮演過中老年周恩來,習慣性模仿周總理負傷的右手和叉腰的左手,以及說話時前後搖晃身體。導演組與他交換意見,提醒他南昌起義時周只有29歲,所以動作一定要敏捷、明朗,從而激發了孔祥玉的創作欲望。而扮演賀龍的高長利,在文工團時多扮演首長或老年角色,故而他開始試戲時架子越端越大,嗓門也越來越高。導演讓他揣摩材料中關於賀龍性格、細節、音容笑貌的描寫,然後給他排練賀龍第一次見周恩來的戲,因為那段戲是賀龍迎接仰慕已久的周恩來,如同小學生見老師。經過反覆排練,高長利肩放下了,架子也沒了,說話聲調也正常了 。
影片評價
《南昌起義》藝術地再現了南昌起義的過程,熱情謳歌了領導起義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該片的主要優點在於忠實於歷史,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影片對南昌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正面描述和鋪敘,應該說是很有氣魄的,體現了編導對這段歷史的深切理解和藝術概括能力。該片通過虛實相結合的描寫,交代了各方面的情形,避免的疏漏,同時又使各種事實上存在著的矛盾鬥爭爭錯綜在一起,更加集中,更加典型。影片結尾,賀龍親自燒掉自己坐過的綠呢大轎,象徵燒掉舊生活,燒出一個新世界,也象徵著黨從此有了自己的軍隊,為人民的解放事業開闢了燦爛的前景,這樣的結尾寓意深長 。 (學者王紀人評)
該片有名有姓的出場人物多達二三十人,大率做到面貌清晰,性格迥異。片中著力塑造了中心人物——青年周恩來,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創作者尤其善於藉助富有生活情趣的細節,突出青年周恩來的個性特徵。對反面歷史人物也不是簡單加以醜化,而是嚴格依照歷史還他們以本來面目。該片還塑造了一些虛構人物,這些虛構人物在影片中的真實性和重要性卻是小覷不得。他們與那些歷史人物融匯在一起編織成一幅幅風雲奇詭、色彩斑讕的歷史畫面時,渾然天成,歷史的真實與藝術虛構達到這樣的統一是不容易的 。 (影評人陳思忖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