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張家莊村
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7公里,磁萊鐵路、萊博高速公路西側,孝義河東岸。地勢平坦,耕地1108畝,252戶,人口807人。
南張家莊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區東部,磁萊鐵路、萊博高速公路西側,孝義河東岸。地勢平坦,交通便利,252戶,人口807人。
相傳張姓於明朝末年遷此建村,以姓名村張家莊,因重名,改稱南張家莊。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陶家鄉·南張家莊”。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和新甫三縣,南張家莊屬萊東縣龍崮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南張家莊屬萊蕪縣礦山區:1958年屬礦山人民公社;1985年屬萊蕪縣北孝義鄉;2001年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至今。
南張家莊建村已有360多年。建村之初只有張姓,李、王、劉、韓、尚、孟、馬、高8姓陸續遷聚,其中張姓占40%。族姓之間從不分眾寡、貧富、強弱,都以團結友善、和睦相處、互助耕耘、幫教讀書為樂,世代相傳。
南張家莊村自古以來,土地比較寬滿,村民以農為生,多數戶生活自給,且年年有餘。解放前經常遭國民黨匪幫的搶掠、綁票,搞得全村雞犬不寧,民不聊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出現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為國為民壯烈犧牲的烈士有:張廷起、李京勇、李際順、李志芳、劉仁先、李庚先、劉振其,他們是人民的英雄,是南張家莊村的榮耀,也是家庭的光榮,激勵著後人披荊斬棘,奮鬥不息。
暑去寒來,星轉斗移,南張家莊村人歷經滄桑,直至1948年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安居樂業。1954年,12戶村民自發組織農業合作社,按“地四勞六”分配,成為當時周圍村民的創新之舉。1956年全村進入高級農業合作社,實施“人七勞三,困難戶加輔助”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1958年轉入人民公社。1972年南張家莊村開始“農業學大寨”,在三翻嶺改土造田。1968年大旱,村民奮起抗旱,打直徑6米、深18米大口機井7眼,基本上保證了大旱之年沒減產,口糧達到自足。1977年村黨支部帶領村民起早睡晚,頂風雨,冒嚴寒,出大力,流大汗,在村前建起大型揚水站一座,修建水利灌溉渠道6華里,1980年又在村東南溝築壩修堤,建起小型水庫一座,架線輸電,購置設備配套,使80%的土地得到灌溉。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搞科學種田,糧食產量飛速提高,徹底解決了村民的溫飽,每年向國家交售糧食10餘萬斤。1993年村里採取集體拿大頭,個人拿小頭的集資辦法,投資6萬元,打吃水井一眼,購置自來水設備,在鄰近村莊率先喝上自來水。南張家莊的生產面貌,經濟狀況不斷改善,村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大步邁進。
1960年村團支部組織男女青年文藝愛好者30餘人成立文藝宣傳隊,編排節目逢年過節在本村宣傳演出,並參加管區會演和到外村友誼演出,演出節目主要有《三世仇》、《紅燈記》、《送豬記》和一些其他適應當時形勢的自編節目。
重視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提高文化素質是南張家莊村的傳統。民國時期教育就有私塾,解放後辦起國小。1958年擴大校舍,新建教室10間,1975年又投資10萬元,增建教室12間,大門院牆煥然一新,入學兒童達到100餘人,成為附近村中心國小,從此南張家莊文化教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南張家莊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35人,其中後來成為博士生的2人,研究生的28人。2001年出國留學生1人。2001年村里又制定政策,對考上大學的學生每人獎勵600元,這一舉措更激發了學生奮發學習的熱情。2002年10月22日,南張家莊村納入新成立的鵬泉街道辦事處。2002年啟動舊村改造,第一批81戶村民於2004年11月率先搬進裕豐小區居住。2004年底,村兩委班子換屆,南張家莊村民居委會更名為南張家莊居民委員會。村民農村戶口全部轉為城鎮戶口,實現了由村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2004年-2011年,南張家莊進入平穩發展時期,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招商引資項目的落地,南張家莊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積極參與高新區的建設。2011年5月1日,南張家莊居民委員會全民啟動城中村改造,進行村莊整體拆遷改造,歷時一年。2012年4月全部拆遷完畢。2012年6月啟動龍澤苑高層居民樓建設。2014年5月,龍澤苑高層居民樓建設已經完成12棟,22萬平方米,沿街商鋪1萬多平方米。將於2015年5月陸續入住。
南張家莊村人經濟意識超前,早在集體所有制時期就有磚廠一處,為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經濟效益,1995年在興華公司的幫助下,又建起大型磚窯一座,實行風險抵押承包,每年村里淨收入20萬元,安排剩餘勞力60餘人。
南張家莊村的公用設施建設發展迅速,1975年拓寬東西街道200米,生產路2000米。1995年新建辦公大院一座,內設人口學校、黨支部、村委會、計生辦、衛生室。2002年又改造房屋2間,設立老年人活動室,使老年人老有所樂,樂有場所。
南張家莊村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廣大村民正用勤勞的雙手抓住開發區這一千載難逢的好機遇,憑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以創新的精神,與時俱進,描繪著南張家莊的錦繡藍圖。南張家莊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部分有遠見的人率先從事個體經濟,個人籌資先後辦起塑膠編織廠、養雞場、養豬場、木器廠、機械安裝、電器修理、經銷、飯店,以及從事室內裝修。個體運輸。房屋建築等多種經營項目。特別是萊蕪經濟開發區建設以來,南張莊地處開發區東區黃金地段,招商引資項目陸續到位,給南張家莊的勞動就業、三產服務帶來了機會。村民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
人文自然
南張家莊村土地肥沃、人傑地靈。村西有條發源於萬福山腳下的孝義河,夏日雨水大作時,河水湍流,奔騰滾滾,蜿蜒流入汶河。2001年經萊蕪經濟開發區治理後,已成為花園式河道。河兩岸綠樹成蔭,鮮花遍地。河內一道道攔河壩攔住了一層層綠水,碧波蕩漾。五孔大橋飛越東西,東至九龍山路,西去直通市中心,客車往來如梭。村東九龍山路和萊博高速公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南是萊蕪匯通國際物流中心和泰安海關駐地,人來車往十分熱鬧。村西北200米處是“廣禪寺”舊址。每年農曆三月十六,中老年村婦前來燒香叩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村中有古井兩眼,名曰“泉子井”。兩井相隔不遠,卻有甜灠之分、大街中心有古槐兩株,相距10餘米,兩樹節枝相連,牽手而長,名日“姐妹槐”:樹北五米有“關帝廟”,傳說建村時槐樹就有,已近300餘年,樹下方圓20米是個空閒地,名曰“老槐樹底下”。人民公社時是社員集合出工的地方,也是男女青年聚會和兒童玩耍的好去處。閒暇之時,也是許多民間藝人來村說書唱唱、或本村上歲數的老人休閒啦呱的地方。村西孝義河東岸有一“龍王角”壁立萬仞,地勢險要。
廣禪寺:廣禪寺修建於明末清初年間,北大殿房三間,內塑玉皇大帝神像,慈眉善目,南大殿房三間,內塑四大天王,左右配有千手千眼佛殿、閻王殿、送生娘娘殿,塑像神態各異,張牙舞爪,威風凜凜一院內古樹參天,寺右有鐘樓一座,周圍紅色院牆,寺門朝南。抗日戰爭爆發後,改做學校,成為我黨地下聯絡點。每年農曆三月十六,鄰近中老年村婦前來燒紙叩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文革”期間被拆除。
泉子井:位於村北窪地,鄰陶家莊村。據傳建村時村民多處挖井,均為灠水,不能飲用。後經一道人點化,掘井數尺一泉忽涌,名曰泉子井。井水甘洌,為本村和陶家莊村南孝義村村民共同飲用,常排隊取水,各村用上自來水後棄用。
姐妹槐:位於村中心,相傳建村時就有,兩樹相隔十餘米,枝繁葉茂,如姐妹牽手,故名姐妹槐,歷經數百年,古槐現僅存一株。
龍王角:位於孝義河東岸,鄰廣禪寺,每年夏季河水暴漲,至此回遊,貌若龍角,直衝河堤,危及村民生命財產經村民治理,砌石牆數百米,終於治服水患, 2001年開發區孝義河治理後,此處已建孝義河大橋。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張廷起 1941年參加武工從,1947年被敵人殺害
李京勇 又名李京岱,1940年參加抗日,魯中軍區警二團戰士,1943年在松崮戰鬥中壯烈犧牲
李際順 1945年參軍.副連長,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壯烈犧牲
李志芳 1946年參軍,華東野戰軍戰士,1947年在南麻戰役中壯烈犧牲
劉仁先 1938年參加革命,戰士,在萊蕪花牛山子戰鬥中壯烈犧牲
李庚先 1946年參軍,戰士,1950年在抗美援朝中壯烈犧牲
劉振其 1946年參軍,戰士,1948年在河南沙土集戰鬥中壯烈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44年05月-1946年12月 李京山
1946年01月-1948年05月 孟昭瑞
1948年06月-1955年06月 張愛明
1955年07月-1957年07月 李桂實
1957年08月-1960年05月 韓相水
1960年06月-1967年02月 尚懷成
1967年02月-1971年01月
1971年01月-1971年10月 張廷篤
1971年10月-1984年12月 王振才
1985年01月-2000年09月 韓相俊
2000年10月-2002年01月 張芝榮
2002年01月至今 孟憲恕
三、歷任村主任
1942年01月-1942年12月 張愛增
1943年- 李京成
-1947年12月 張永俊
1948年01月-1953年01月 張廷見
1953年02月-1954年10月 尚懷成
1954年11月-1956年11月 張愛明
1956年12月-1967年02月 張廷篤
1968年01月-1984年06月 韓相俊
1984年07月-1995年12月 李生宏
1996年01月-2000年09月 尚慶富
2002年01月- 張芝榮
2004年11月至今 孟憲恕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京山 惠民地區銀行行長
韓克峰 任萊蕪經濟開發區公安分局局長
張廷蘭 曾任一中副校長
韓剛 萊蕪市公安局巡警支隊隊長
韓強 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總經理
孟憲斌 泰安市民族與宗教局副局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張 華 博士、教授,現在上海某大學任教
張廷發 北京醫院、教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張仕俊 泰安市技師學院副教授
張仕發 萊蕪一中 高級教師
張新英 萊蕪市廣播電視台廣播節目副總監
李志俊 高新區實驗學校 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