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南嶽鳳丫蕨
Name:Coniogrammecentro-chinensis
ChingFamily:Hemionitidaceae
採集地點:安徽黃山飛龍瀑
圖像類型:背景布下地下根莖並示
圖像部位:地下根莖
地理區域:安徽地區,秋季,
套用說明:科研
鑑定資料:1993浙江植物志1(108-108)
命名來源
南嶽鳳丫蕨ConiogrammecentrochinensisChing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3(1)卷||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網脈組Sect.Notogramme(Presl)Ching||南嶽鳳丫蕨ConiogrammecentrochinensisChing
39.南嶽鳳丫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四明山鳳丫蕨(中國蕨類植物孢子形態)圖版76:1-2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80厘米。葉柄長25-50厘米,粗3毫米左右,禾稈色或枯禾稈色;葉片長30-40厘米,寬20-28厘米,闊卵形或卵狀三角形,二回羽狀;側生羽片3-4對,基部一對較大,長20-30厘米,寬10厘米左右,闊卵形,柄長1.5厘米,一回羽狀;側生小羽片2-3對,闊披針形,長8-15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尾狀,基部圓形,多少不對稱,有短柄至無柄;頂生小羽片較大,和上部的單羽片同形,第二對羽片三出或二叉(或單一),第三對羽片單一,長12-16厘米,寬2.5-3厘米,闊披針形,漸尖頭或短尾狀,基部圓形或圓楔形,多少不對稱,頂生羽片和其下的同形,略較大;羽片和小羽片邊緣有前伸的矮鋸齒,沿羽軸兩側有2-3行網眼,網眼外的小脈分離,小脈頂端的水囊短棒狀,不到鋸齒基部。葉乾後草質,上面褐綠色,下面灰棕色,兩面無毛。孢子囊群沿葉脈分布到離葉邊3毫米處。
本種提示
本種形體變化甚大,它和鳳丫蕨C.japonica(Thumb.)Diels和疏網鳳丫蕨C.wilsoniiHieron.很相似,不同於前者的主要是單羽片和小羽片闊披針形,向基部變寬,圓形或圓楔形,多少不對稱,頂端短漸尖或短尾頭;不同於後者主要是單羽片和小羽片基部僅多少不對稱,不呈心形,網眼2-3行。有一個變型,烏柄鳳丫蕨f.inelanocaulisChing,葉柄和葉軸為深栗色。產浙江(四明山)、江西(井岡山)、福建(長汀、建陽)。模式標本采自湖南衡山。
裸子蕨科植物(二)
陸生中小型植物。根狀莖橫走、斜升或直立,有網狀或管狀中柱,被鱗片或毛。約有17屬,分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少數達北半球溫帶;中國有5屬。 |
裸子蕨科植物
陸生中小型植物。根狀莖橫走、斜升或直立,有網狀或管狀中柱,被鱗片或毛。葉遠生、近生或簇生,有柄、柄為禾稈色或栗色,有U形或圓形維管束;葉片一至三回羽狀(罕為單葉而基部為心臟形或戟形),多少被毛或鱗片(罕為光滑),草質(罕為軟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