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095畝(其中:水田2262.3畝,旱地2832.7畝),人均有耕地0.91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小麥、花生、油菜、紅苕、磨芋等作物;擁有林地3460畝,其中經濟林3241畝,人均有經濟林0.44畝,主要種植桂圓、油桃、柑桔、核桃、香蕉等;水面面積1200畝,其中養殖面積3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全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425戶通自來水,有937戶飲用井水,有2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5%)。有 138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04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75.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80戶(分別占總數的32.5%和20.2%)。 全村有1條鄉村公路,路面為土路。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碼頭0.5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16輛,機車3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88畝,有效灌溉率為11.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4畝。
到2006年底,全村共有35戶農戶建有沼氣池,全村建有小水窖140口,全村的6個自然村均已通自來水,實現全戶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實現村村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0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1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全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1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3萬元,占總收入的12.42%;畜牧業收入508萬元,占總收入的55.8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236頭,出欄土雞11660隻,肉牛180頭。);漁業收入0.6萬元,占總收入的0.07%;林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1.43%;第二、三產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3.85%;工資性收入241萬元,占總收入的26.48%。農民人均純收入1172元,農民收入以養殖業、種植業、外出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08人(占勞動力的30.8%),在省內務工380人,到省外務工828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農戶1383戶,共鄉村人口5982人,其中農業人口5574人。全村有男性3025人,女性2957人,有勞動力3977人。全村人口全部是漢族,無其他少數民族。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592人,參合率82.4%;享受低保262人。村民的醫療保障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0平方米,有醫生12人。人畜混居的農戶83戶,占農戶總數的6%。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全村共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725平方米,擁有教師36人,位於南岸鎮中學南面,兩學校相距200米。南岸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26人,其中小學生580人,中學生246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到2006年底,全村已簽訂農業承包契約127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088.25畝。未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財務。
人文地理
南岸鎮位於雲南省東北部金沙江下游南岸,地處川滇兩省昭通、宜賓、涼山三市州結合部,為"長江東轉第一鎮"。大江縈迴,群峰環峙,在母親河的孕育呵護下,南岸成為早期人類的活動區之一。 南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歷史文化遺址有馬湖府、月兒池、築路摩崖、銅船碼頭、文筆田等,宗教文化活動場所有蓮花山、天宮廟、佛耳岩等。黃龍村新石器文化遺址 上世紀80年代,在南岸鎮黃龍村先後出土五把石斧,並發現新石器文化層一處,是綏江唯一發現的完整的遠古人類遺址。 馬湖府遺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馬湖蠻主內附,"立總管府,遷於夷部溪口,瀕馬湖之南岸創府治。"二十九年後(即大德四年,公元1305年)治所遷到境內泥溪(今屏山)。現南岸村18組馬湖府遺址為縣級保護文物。 月兒池 古代水利工程遺址月兒池約修建於15世紀後期,為明孝宗時馬湖府土知府安鰲所建,至今已歷500餘年滄桑。月兒池近水而築,設計科學,長約120米,高約50米,蓄水數萬方。因形賦名,與周圍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優美和諧。 銅船碼頭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長1300里的金沙江昭通府段遂開工建設,八年後告竣。"京銅"以每年120-157萬多斤的規模源源不斷地由永善黃坪起航入長江逆大運河北上至京。地理位置適中,風平浪靜的南岸銅船碼頭便是這支龐大的遠航船隊的途中停靠點。如今,銅船碼頭只剩得二十來個當年拴船用的索鼻應證著得名,昭示著昔日的繁忙。據說原來有48個(一說108個)索鼻,47個就石鑿成,最末一個是用京銅鑄的。 築路摩崖 位於南岸村17組,刻石者隨意地從楠竹林溝崖框內懸著的沙礫與鵝卵石堆中選一塊質地極易風化的石頭,就其天然毫不琢磨,稍加雕飾即成。上書"府官安□(據推斷他應是第二任土府安本),金(鑿)石從開此路爾。洪武(應為建文)辛巳年"。宗教名勝蓮花山:蓮花山為綏江縣第二高峰,為儒、釋、道三教合岳之勝地,風景優美,內涵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南岸鎮歷史文化另有天宮廟、佛耳岩、黃龍石廟子等宗教活動場所,至今仍在開展活動。南岸歷史名人:一個多世紀前,有一位名家在這裡吟詠:"近江雨盡不泥濘,橋臥月池水色清。夢覺隔窗欣聽讀,課餘信步喜長吟"。這位身著長衫的長者便是劉伯鏞(字樂之)先生,四川隆昌人,服務綏江教育三十多年,實為縣內第一個教育家。水色青青,書生朗朗,小憩後的先生隔著窗偷著樂。"樂莫樂兮心相知",他是否知道,數十年後,這群月兒池坎上的孩童中的一位,名播綏江杏壇,出任首任教育局長,感念師恩:"從先生游,深受其教澤"?孩童名鍾靈,字秀珊。他知道老師樂從何來,繼承了老師的事業,並發揚光大。師徒二人心靈相通,而這種相通相知的起點便是月兒池。綏江文化史上劃時代的一筆正是在兩位先生的傳承中寫就:樂之先生是外縣塾師執教時代的代表,是綏江史研究領域的拓荒者;秀珊先生是本縣第一個完成向近代教師轉換之人,是綏江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月兒池 標準的半月形,月兒池呈弓箭狀,中有古樸三拱石橋,橋頭有土一方,如箭在弦,直指金沙江對岸老鷹山之"鷹頭",抒發著"彎弓射在雕"的豪邁氣概;作為"月亮"。它與大河溝上游逼真的臥牛造型組成一幅動人的犀牛望月圖;作為水池,與池邊的巨石古樹融合為清秀文雅而又大氣磅礴的山水盆景;池中鐫刻著"珍珠馬樂"的馬形石及離池不遠的珍珠洞裡的母豬石撒播著一種安靜而平和的農家氣息。方圓不及一里的區域內,陽剛與陰柔、率直與雋永如此隨意又如此有序地結合在起,其恢宏的氣勢、迷人的風韻自是常使文人墨客意惹情牽,有黃詩吳聯為證: 黃髮濱詩曰: 月兒池上嘆良工,獨眼蒼鷹笑世窮。 何日退耕還蓄水,珍珠著綠耀滇東。 吳運強聯曰: 池影鍾月殿精華,下連滄海,上映青天,南環峰岳,北枕金沙。邀朋游故地,正逢桔熟橙黃。放膽吟喔,開弓再射雄鷹目。 橋形有水鄉風格,春艷桃花,夏垂綠柳,朝控樓台,暮縈紫霧。撫石憶仙蹤,頓覺神怡心曠。馳懷傲笑,把盞重抒壯士情。 南岸文物: 1、馬湖府舊址 2、銅船碼頭 3、黃龍新石器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