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2006—2010年,是南寧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也是南寧市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奠基時期。中國?D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平台的構建,為教育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面對新形勢,教育發展要有新思路,教育改革要有新突破,教育工作要有新舉措。為進一步加快實現我市教育跨越式發展,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中共南寧市委、南寧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教育事業的決定》及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特制定南寧市教育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計畫實施情況
一、“十五”計畫實施情況
“十五”以來,我市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轉觀念、提素質、抓改革、促發展、求規範”的發展思路,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
2005年,我市國小在校生人數為56.25萬人,每萬人口有國小在校生867人;國中在校生31.74萬人,每萬人口有國中在校生489人;國小和國中的輟學率分別為0.03%和1.20%,低於我市“十五”計畫設定的指標(國小0.5%以下,國中3%以下),適齡兒童毛入學率為104.86%,國小畢業率為100%,國中入學率為98.37%,與“十五”計畫的要求尚差0.63個百分點;國中畢業升學率為64.2%,國中畢業升學率城鄉差距較大,市區已達90%以上,縣鄉(鎮)不到50%;馬山、隆安兩縣的“兩基”攻堅有計畫、有步驟地實施,並取得重大進展。2005年6月19日,隆安縣順利通過自治區政府的“兩基”驗收,並已報教育部審批。馬山縣也已於10月24?D27日通過了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的評估驗收,全市提前兩年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二)高中教育進一步發展。
2005年,全市共有高中階段學校121所,其中普通高中88所,在校生10.75萬人,教師5762人;職業高中33所,在校生1.99萬人,教師1183人。平均每萬人口高中在校生數為196人。已立項的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為18所,占全區示範性普通高中立項總數的1/6,其中市二中、三中、三十六中、武鳴高中、橫縣中學、市八中、十四中、南寧沛鴻民族中學、南寧外國語學校、賓陽中學、邕寧高中、一中、三十三中、賓陽高中、英華學校已通過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評估驗收。同時,市一職校、六職校、橫縣職校通過了自治區教育廳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複查評估,優質高中資源已達全市高中教育資源的36%。城區普通高中普遍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並取得階段性成果,初步形成經驗,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2005年高考又獲大面積豐收,本科上線率及文、理科尖子生所占比例均列全區前茅。
(三)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發展。
目前我市城區學前3年幼兒入學(園)率為98%,但農村學前教育嚴重滯後。全市幼稚園在讀人數為5.61萬人,國小學前班在讀人數為6.47萬人,學前兒童入學(園)率僅為55%左右,與“十五”規劃設定的目標差距很大。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2005年,全市有特教學校7所,在校生591人。此外,還有1285名特教學生分散在各校就讀,盲聾啞、弱智“三殘”兒童入學率達83.1% 。我市的盲聾啞學校作為全區盲教資源中心,正在發揮示範、輻射功能;市兒康培智學校的孤獨症糾正訓練已初顯成效,其影響力已達我國西南地區。
(四)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
我市中等職業教育經過學校布局和專業設定調整,深化辦學模式、教學管理模式、教學模式與課程結構“三項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1?D2005年,全市職業中學均超額完成年度招生任務;各公辦學校形成了2?D3個相對穩定、各具特色的骨幹專業,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有了較大的提高。至2005年,全市有職業中學34所,在校生2.04萬人(含職業國中525人)。全市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開展靈活多樣的教育培訓活動,年培訓農民50萬人次以上。
(五)高等教育有較大發展。
2001年,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2002年開始啟動占地面積為2063畝的羅文新校區建設,至2005年,各類學生總數為1140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為9000多人,在國外的留學生82人,成人教育在校生3400多人,生源來自全國八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學校辦學效益不斷提高,迄今已培養出各層次各專業套用型人才5萬多人。
目前,駐市高等院校已達30所,在校學生24.05萬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4所,在校生13.71萬人;成人高等教育院校6所,在校生9.87萬人;民辦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3所。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3%,比全國平均值高6個百分點,比全區平均值高8個百分點,邁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階段。
(六)學校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分別為13.87億元、16.12億元、16.93億元、19.16億元和22.63億元,年平均增長18.55%。其中教育財政撥款分別為7.32億元、9.12億元、9.95億元、11.60億元和14.46億元;多渠道籌措的教育經費分別為6.55億元、6.99億元、6.99億元、7.57億元和8.17億元。
2001?D2005年我市用於中國小校基本建設資金共10.2億元,建成各類教學用房118.79萬平方米,其中城區新建義務段學校5所。此外,市委市政府還撥出專款1000萬元支持賓陽、隆安、橫縣、上林、馬山五縣縣中的建設。目前,全市小學生均占有校舍面積為6.58平方米,中學生均占有校舍面積為10.05平方米,超過了國家規定標準。2003年市政府還安排危改資金500萬元,通過國家、自治區、市財政和鄉鎮配套共投入資金3190萬元,用於我市縣區中國小3.92萬平方米危房的改造。
在教育投入的保障下,我市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2001年一次性採購了2400台IBM計算機,2002年又一次採購了1800台IBM計算機和800台聯想計算機,同時投入150萬元建立中心網站,為教育信息化打下了堅實基礎,保證中國小按時開設信息技術課。2004年,重點抓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加強對信息技術骨幹教師的培訓,將校園“綠色網路教室”創建活動向縣城中學延伸。同時,投資170萬元完成了基礎教育“空中課堂”教學應急系統。2001?D2005年,全市教育設備總投入2.8億元。此外,市政府還撥出專款920多萬元,用於學校場館的改建、擴建,添置體育衛生、藝術設備,確保學校體衛工作生動活潑地開展。
(七)教育體制改革取得明顯進展。
建立義務教育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強化了縣(區)人民政府對教育事業的管理職責。在農村,按“一保二控三監管”的原則,正逐步建立起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制度。中國小校人事制度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學校管理民主化制度進一步完善,辦學活力有所增強。民辦教育步入有序健康發展的軌道,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民辦中國小、幼稚園550所,在校生人數為10.66萬人,占全市中國小、幼稚園在校生總人數的9.43%,此外,有短期文化教育培訓學校160所,公辦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正逐步形成。教育結構趨於合理,教育國際交流進一步擴大,教育法制建設步伐加快,在加強巨觀調控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教育科研成果顯著。
2001年,我市新城區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2002年,實驗範圍擴大到五城區,2003年,武鳴縣也進入課程改革實驗。至2005年,全市國小參加課改學生人數達29.03萬人,占總人數51.6%;國中參加課改學生人數達23.92萬人,占總數的75.4%。實驗區學校教師以更新教育思想觀念為先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扎紮實實地推進課程改革實驗,並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課程改革實驗評估組對我市的實驗工作進行了檢查評估,對我市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城區中國小校、幼稚園普遍建立科研機構,全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市教科所為龍頭,縣(區)教研室為骨幹,與各校科研室緊密聯繫的教育科研機構網路。目前我市獲得通過立項的自治區級課題47項,其中,資助經費重點課題(A類)5項,自籌經費重點課題(B類)14項,一般課題(C類)28項。市級立項課題為356項,其中資助經費重點課題(A類)33項,自籌經費重點課題(B類)80項,一般課題(C類)243項。
面臨挑戰
二、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一)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任務艱巨。
我市“兩基”雖然已經驗收達標,但仍處於低水平的發展階段,校際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辦學條件比較差,國中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個別鎮(鄉)已突破國家規定的指標。殘疾兒童入學率雖逐年上升,但與“十五”規定設定的指標尚差5個百分點。發展高水平、高標準的義務教育,滿足社會和人民民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任務仍很艱巨。
(二)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仍需進一步擴大。
我市就讀普通高中的學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特別是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投入不足,管理力量分散、建設的重點不突出是影響我市優質高中教育資源擴張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市轄區內有不少自治區屬的中專、技校等紛紛開辦綜合高中班,但我市教育部門對其又沒有管轄權,資源分散,不利於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職業教育的發展尚不能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觀念上,仍有不少幹部和民眾對職業教育存有著不正確的理解,有的甚至鄙視職業教育,片面認為只有讀普通高中然後再讀大學才是成材唯一的出路;在管理上,如今的職業教育還是沿用計畫經濟時代的管理模式,分別由教育、勞動和經貿等行政部門共同管理。多頭管理、學校的設定標準不一,教育質量也難以得到切實保障;在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傾斜不夠,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農村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小,辦學質量和效益不高。
(四)民辦教育的整體水平有待全面提高。
我市民辦教育整體規模較小,優質資源更少,絕大部分為面向流動人口的簡易學校,場地狹窄,設施簡陋,師資整體水平不高,獲中級職稱、本科文憑的教師數的比例偏低,僅占全市教師數的3%左右。一些舉辦者對教育的公益性認識不足,辦學急功近利,對學校建設和發展缺乏長遠計畫,管理不夠規範,教學質量不高等,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民辦教育的發展。
(五)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任務依然繁重。
農村中國小危房多、改造任務重,各級財政仍需加大投入。目前,全市仍有D級危房25.82萬平方米,需投入資金1.5億元,危房改造資金缺口大,及時維修改造難。中央和自治區、市安排下達的危房改造資金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縣、鄉財政比較緊張,無力實行資金配套,僅靠政府投入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農村中國小危房的改造工作。
(六)教育欠債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我市教育欠債數額巨大,2004年底累計欠債為3.38億元,目前,各縣(區)雖已制定欠債還款計畫,但截至2005年10月全市累計清償教育欠債僅為0.12億元,教育欠債仍達3.26億元。這些欠債主要是農村中國小校舍建設欠款,大部分是九十年代初期“兩基”達標攻堅時的遺留問題,教育欠債嚴重製約了我市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仍有待加強。
近年來,我市中國小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和學歷提高率有了較大提高,但與我市“十五”教育發展目標和首府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我市中國小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整體上狀況良好,但市區教師知識結構有待完善、更新,農村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全市中國小教師數量雖然基本適宜,但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教師相對緊缺,農村學校代課教師占的比重仍比較大;我市雖然現在已經有一批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但他們的積極性和示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發展預測
三、未來十年教育發展趨勢預測
未來十年,南寧市的教育一方面將加快發展的步伐,在教育改革和創新上將取得更突出的成績;另一方面,原南寧地區5縣併入南寧市後,建設大南寧的格局已然形成,我市原制定的教育事業發展“十五”計畫中設定的指標,現在有的已經實現,有的還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有些指標將不得不重新調整。綜合各方面因素,對南寧市未來十年的教育發展總體趨勢預測如下:
(一)民辦教育將有一個大的發展
2002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出台後,我市在已發布實施的《關於加快首府南寧教育發展的實施辦法》中,對民辦教育實行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這些鼓勵扶持政策極大地調動了社會辦學的積極性,僅2003年?D2005年,全市民間投資教育新增總額超過2億元。在這種大好環境下,我市的民辦教育在未來的十年內將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二)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將有新的局面
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教育服務作為服務貿易的一種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擴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頒布,使國外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辦學權益有了更切實的保障;作為中國?D東協自由貿易區前沿城市,南寧市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投資環境的改善,國外投資者的增多,其子女在南寧接受教育的需求將更加迫切;南寧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接受國外優質教育的願望更加強烈,如此種種,將促進教育的更大程度的對外開放,密切教育的中外合作。
(三)職業教育將向規模化發展
南寧市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職業教育為地方服務的職責將更加突顯。按照“面向市場,發揮優勢,合理配置,重點加強”的原則,未來十年我市職業學校將重點建設30個專業,通過組建電子信息職業技術教育集團,經貿職業技術教育集團、烹飪旅遊職業技術教育集團、園藝職業技術教育集團、機械職業技術教育集團五大職教集團以及建設相應的五大實訓基地的形式,使職業教育規模化,實現職業教育集團內部在招生、教育教學管理、產教結合、畢業生就業等方面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相促進。
(四)優質教育資源將更加豐富
《南寧市中國小校布局調整規劃與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實施。通過布局調整,南寧市的教育資源將實現重組,優質的教育資源將進一步擴大;未來十年,教育信息化工程取得重大進展,南寧市將建成教育城域網,網上資源庫將吸收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城鎮學校和大部分鄉村中心校聯通網際網路,初步建立市級現代教育網路,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五)終身教育體系將初步建立
2003年發布的《中共南寧市委、南寧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教育事業的決定》,把全面構建學習型城市作為我市教育發展的一個目標。我們將通過建立各級政府“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探索和完善“政府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民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社區教育隊伍,逐步建立和完善區縣、街道、居委會三級社區學習型組織。通過未來十年的努力,大部分社區初步建立較為完善的社區教育機構,建成若干個示範性學習型社區,初步形成我市終身教育體系。
發展思路
四、“十一五”教育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鞏固基礎,規範管理,提高質量,加快發展”的十六字工作思路,從首府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和要求出發,分三步走,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第一步,到2010年全市“兩基”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優質化,為全市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基礎;第二步,到2015年,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與先進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差距明顯縮小,經濟發達縣(區)初步實現教育現代化;第三步,至2020年,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二十世紀末的教育發展水平,基本實現全市教育現代化。“十一五”期間,重點啟動《南寧市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行動計畫》,通過實施“素質教育工程”、“義務教育均衡化建設工程”、“學校建設精品工程”、“21世紀人才培養工程”、“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示範工程”、“全民終身教育工程”、“教育優勢產業工程”七大工程,大力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打造“學在南寧”的城市品牌,初步建立現代終身教育體系,構建與區域核心城市相適應的“學習型城市”。為首府南寧在全區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發展目標
五、“十一五”教育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在確保首府南寧教育發展水平在全區繼續保持領先地位的基礎上,經過五年努力,達到全國省會(首府)城市的中等水平;初步構建開放的、各級各類教育結構合理、相互銜接溝通的現代終身教育體系,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基本實現學前教育低齡化、義務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優質化、職業教育規模化、成人教育終身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顯著提高;提升教育對科技進步、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增強教育的輻射能力,把首府南寧建設成為求學求職的理想之地。
具體目標:
----學前教育:全市3?D6歲幼兒入學(園)率達到65%左右,其中城鎮達到90%以上,較好滿足社會的需求。
----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在2005年全市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2010年,全市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85%以上,國小輟學率控制在0.5%以下,國小畢業升學率99%以上;國中階段入學率98.5%以上,國中輟學率控制在3%以下。
----高中階段教育:2010年,國中畢業升學率達到80%以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地區的人口覆蓋率為70%左右,市區和經濟較發達的縣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至少有3所普通高中和4所中等職業學校(含中專、技校)進入全國示範(重點)學校行列,15所普通高中和5所中等職業學校達到自治區級示範(重點)學校標準,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占全市高中教育資源的45%以上。
----高等教育:在2005年初步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基礎上,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至2007年高等教育各類在學人數達26萬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以上,2010年達到30%左右。
----國民受教育程度:全市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到2007年,每十萬人口中專科以上學歷者達到9000人以上,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2010年,每十萬人口中專科以上學歷者達到10000人以上,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年。
政策措施
六、政策措施
(一)加快義務教育均衡化建設,推進區域內中國小校均衡發展。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把農村義務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高質量、高水平地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按照城鄉經濟實力的不同制定相應的中國小校建設標準,統一規劃,有計畫、分階段地改善城鄉中國小的辦學條件,使區域內每一所中國小校都能按照規定的標準,擁有大體均等的物質條件和師資隊伍條件,從而在義務教育領域形成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全面實施《南寧市中國小布局調整與實施方案》,盤活重組教育資源,在新建、擴建的開發區和住宅區中按照規劃要求留足教育用地,與工程同步配套建設中國小和幼稚園;將學校網點布局調整與改造危舊校舍、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推進新區開發和城市化發展規劃相結合,合理調整城市中國小校及幼稚園布局;根據邕寧行政區劃調整後及未來南寧中心區建設的需要,適時修訂中國小布局調整方案,重點規劃好五象嶺新區、仙葫開發區和大沙田開發區的中國小校的布局;分階段撤併村辦國小教學點,逐步形成“國小和國中相對集中、高中向市縣集中、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的農村教育格局。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首先在農村地區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實施城鄉幫扶計畫,以創建“五個好”學校(建設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建設一支好的教師隊伍、建設一個好校園、健全一套好制度、培養一批好人才)為目標,組織城鎮學校對口幫扶農村學校。繼續組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城區學校以“3+1”對一的形式,對馬山、隆安兩縣六鄉農村中國小繼續實行定點支援,鞏固“兩基”成果。建立健全扶貧助學制度,繼續開展百萬愛心助學活動和教育結對扶貧活動,動員和引導企業、社會各界積極支持教育。將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計畫,把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學校建設列入城市基礎建設規劃,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建立健全有關制度,做到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入學收費標準及費用減免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市、縣(區)兩級財政要按學校接收教育行政部門安排的農民工子女的人數,每學期予以核撥教育事業費,以解決學校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
(二)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做好做強做大優質教育資源。正確處理好速度、規模與質量、效益的關係,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質量,保證高中階段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合理調配高中教育資源,加快高完中的初、高中校區分離步伐,擴大高中辦學規模;在人口比較集中、交通便利且建設已成相當規模並能輻射周邊鄉鎮的鎮或新區新建一批普通高中,以滿足不同層次農村家長和學生的要求;加大高中階段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儘快縮短與同層次學校之間的差距;建立滾動淘汰機制,按照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對全市現有的普通高中定期進行辦學水平評估,促進其不斷提高辦學質量與效益。對辦學質量高、達到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立項學校標準的其他學校,經評估可補充進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立項學校行列;實施學校建設“精品工程”,重點建設2?D5所普通高中和3?D4所中等職業學校(含中專、技校),使其達到國家級示範(重點)學校標準。建設12?D15所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和3?D5所自治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以示範學校帶動薄弱學校共同發展。擴大名校辦學規模,增強名校輻射能力,打造優質教育品牌,大力推進南寧二中、三中、賓陽中學和市一職校、六職校、橫縣職校快速發展,使其成為立足首府、服務廣西、面向東南亞的全國一流名校。做好做強做大南寧八中、沛鴻民族中學、武鳴高中、邕寧高中、橫縣中學、賓陽高中、上林中學、馬山中學、隆安中學和市三職校、八職校,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
(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套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加大對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依託原有的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把職業教育做大做強,將市一職校與邕寧職校合併,擴大辦學規模;將市六職校與中國小綜合實踐中心合併,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在三塘工業園區組建新的區域性職業教育中心,實現全市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按專業互補原則,把市二職、三職專業併入一職或六職校,原校址重點辦好具有職業教育滲透特色的義務教育,形成“兩重一中心”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格局。鼓勵駐邕中職學校打破隸屬、地域限制,採取聯合、連鎖、集團化等辦學模式增強辦學能力。繼續推動社會力量開展中等職業教育和培訓,促進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多元化。每縣建好1所骨幹示範中等職業學校,籌建南寧高級技工學校。
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加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園建設,根據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高素質套用技術與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調整和最佳化專業結構,積極探索投資多元化的辦學路子,深化與企業的實質性合作,提升學院的整體實力,最終完成國家示範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到2010年,全院在校生要達1.7萬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人數達1.2萬人,遠程教育與繼續教育在校生達5000人,派出國外留學生比目前人數翻5倍,形成6個國家級精品專業,基本完成國家級示範院校的建設。
全面實施勞動預備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轉換能力。建立1?D2家適應現代企業要求,能開展職工教育培訓的大中型教育培訓基地,為大面積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提供保障。
實施教育興農金色項目、勞動轉移培訓項目、農業先進技術傳播項目、縣級示範職業學校基地建設項目和城市職業學校面向農村招生項目。通過辦好市第八中等職業學校和各縣中等職業學校及各縣(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建立一批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示範基地,在培養一大批畢業生成為科技示範能力的同時,重點扶持50個科技示範村,帶動5000農戶科技致富,全市每年開展農業科技骨幹培訓10000人次以上,從而帶動廣大農民實現科技致富。
(四)最佳化教育管理體制,逐步實現教育管理現代化。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縣(區)人民政府要切實擔負起對本地教育發展規劃,經費安排使用、校長和教師人事等方面進行統籌管理的責任。鄉鎮政府要按有關規定劃撥新建、擴建中國小校舍所必需的土地,要在縣(區)人民政府統籌安排下,積極籌措資金,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並依法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維護學校的治安和安全。市人民政府通過增加轉移支付,增強財政困難縣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能力。建立、完善農村中國小教職工工資保障機制,確保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按時足額到位。
繼續深化以校長負責制、教師聘用契約制、考核獎懲制和工資分配製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競爭激勵機制。推行“校本管理”理念,充分發揮學校依法辦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健全以學校法人和學校章程為基礎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積極開展創建“依法治校示範校”活動,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工作。
強化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制定《南寧市中國小校常規管理檢查辦法》,從學校領導管理、師生員工管理、教育教學管理、安全和體育衛生管理、校園管理、後勤工作管理等六個方面,以量化評分方式對中國小校常規管理工作進行監控,增強各中國小校“質量立校”意識,促進學校更新管理理念、規範辦學行為,提升管理水平。重點抓好200所農村中國小規範管理示範校建設,以點帶面,促進全市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工作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
(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實效的觀念,創新德育載體。以“六結合”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即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把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普遍要求與縣區、學校和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機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結合起來。制定和實施《南寧市中國小德育體系整體規劃》,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以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為基礎,以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為途徑,廣泛開展前途理想、誠信立人、身心健康、人文精神四項道德教育活動,把德育貫穿於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組建德育導師團,創建校園綠色網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建立中小學生行為失范預警機制,不斷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最佳化育人環境。實施“實踐德育”育人工程,精心組織實踐性體驗教育,讓德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心裏面。以學校為龍頭、社區為平台、家庭為基礎,構建“三位一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路,努力實現“五個和諧”(學校與社區的和諧、教師和學生的和諧、家長與教師的和諧、家長與孩子的和諧、孩子與孩子的和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各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途徑和方法,把形式和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國小以遊戲和活動為主,國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為主,並提倡課內和課外,心理諮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
擴大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對課程標準與教材、課堂教學活動、課改科研課題的研究,創新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根據不同學齡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積極開發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建立國小、國中綜合實踐課程實驗基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快職業教育教材和課程體系建設,積極進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試驗,逐步建立符合我市特點的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相結合,多種證書並重,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相融通的體制。
建立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評價與考試制度。以新課程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為重點,研究制定具有科學性、實效性的教師評價方案和學生評價方案,探索多元化、開放式的評價方法,促進學生成長,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學校的發展。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使學生在考試中有展示特長和愛好的機會。繼續完善以中考科目等級成績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依據錄取高中新生的中考招生辦法,堅持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與國中實施素質教育水平掛鈎,以素質教育為導向,鼓勵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最佳化隊伍結構和提高隊伍素質。鼓勵有條件的學校,特別是自治區示範性學校到全國名牌大學招收優秀畢業生,鼓勵教師進修研究生課程,攻讀碩士學位,提高學歷層次。到2010年,全市教育系統教師學歷合格率要達100%,其中,65%的國小教師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55%的國中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15%的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參加研究生課程班進修或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高等職校青年教師具有博士或碩士學歷的比例不低於35%,幼稚園教師中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數比例也要有較大的提高。繼續實施“高素質校長達標工程”,按照《南寧市校長專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對校長進行任職資格全員培訓和提高培訓。辦好教育論壇,學習借鑑國內外知名校長的成功經驗,為本市校長切磋辦學治教之道,提供交流平台,幫助校長樹立以人為本、依法治校、自主辦學、開放平等的現代學校觀。進一步完善校長選拔和任用制度,促進校長整體素質全面提高。
實施“356人才培養計畫”,在已完成“222人才培養計畫”的基礎上,“十一五”期間,再培養出30名具備自治區本學科先進水平在全區教育界或同行中有較大影響,其中一部分在國內教育界也有一定影響的教壇明星;500名在我市乃至廣西保持學科優勢,在自治區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帶頭人;6000名在南寧市中國小校內各自的學科領域裡有較高學術造詣,成績顯著,起骨幹或核心作用的優秀中青年教師,作為學科教學骨幹。
實施教師資格制度,開展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工作,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引入競爭機制。以教師繼續教育為重點,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工程”,在強化師德教育的同時,把教師專業化發展與課程改革實驗結合起來,大力促進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名師培養及名牌專業、精品課程、示範教學案例帶動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實施農村中國小教師和校長培訓計畫,通過教師全員培訓,使全市所有農村中國小專任教師5年內每人至少接受一次高質量的集中培訓;通過骨幹教師研修培訓,使2000名主要學科農村中國小骨幹教師的綜合素質有較大的提高;通過選派各縣(區)教師進修學校教師、教研室教研員參加各級各類相關業務培訓,提高培訓者隊伍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使之能進一步適應農村中國小教師和校長繼續教育工作的需要;通過農村中國小校長任職資格培訓、定期提高培訓和骨幹研修培訓,提高全市農村中國小校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七)建設高教基地,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供地自建、築巢引鳳”的原則,統籌規劃,以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分步實施“一年良好起步,三年初見雛形,五年基本建成”的高教基地建設計畫。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園建設為啟動項目,規劃建立相思湖高教基地,吸引區內外和境外高校入駐基地辦學,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地辦學,將高教基地建成具有現代理念、開放式新型高教組合群。鼓勵規劃建設五合大學園區。到2010年,進入兩個大學園區的大中專院校達15所左右,在校生規模達10萬人左右。積極支持廣西大學等現有駐邕高校在原有校區基礎上拓展辦學空間,建立大學路大學園區,擴大學校招生規模,提升辦學檔次和質量。依託三個大學園區作為人才培育和技術服務的基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就地“孵化”速度和產業化進程。
(八)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形成公辦、民辦教育共同發展格局。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將社會力量辦學納入教育總體發展規劃,創造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和諧發展的環境。依法加強對民辦教育的引導、管理和監督,確保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實施“社會辦學工程”,整合社會力量辦學資源,鼓勵引進國內外名牌大學到我市辦學校,鼓勵公辦學校特別是名校,通過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等形式,發展優質教育,擴大辦學規模。到2010年,把15所民辦學校建設成為全區同類學校的示範性學校,形成辦學模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教育發展運行機制。全市民辦教育資源占全市教育資源的比例達到15%以上。
(九)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推進教育國際合作。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基礎,以駐邕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為依託,全面整合教育資源,加大教育對外開放力度,加強與國際特別是東協各國人才教育培養的合作交流,將南寧建成面向東協及其他國家的人才國際教育基地和培養中心。鼓勵駐邕高校開辦面向東協的留學生班和相關涉外專業,培養適應中國?D東協自由貿易區需要的複合型人才。籌建占地300畝、投入約1.5億元的南寧東協國際學校,吸引東協國家的孩子到南寧讀書,並為到邕投資、工作的境外人士及東協十國領事館人員子女提供良好就讀條件,為城市開放營造良好環境。積極開拓以東協國家為重點的國際教育市場,推動南寧教育走向世界。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國外教育改革經驗和先進管理經驗,吸引境外資金,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大力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投身教育事業,吸引國外著名高校、境外人士和機構來邕辦學。
(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構建“數字南寧”教育信息平台。以南寧被列入民族教育信息化試點城市為契機,發展我市信息技術教育。科學規劃,全面推進結構合理、覆蓋全市的高速城域主幹網的建設。構建“南寧市基礎教育中心資源庫”,力爭到2007年初步建成市級基礎教育資源庫框架。2008年鄉鎮中心校以上學校普及信息技術必修課,全面完成我市的“校校通”工程。建設南寧職業技術和高等教育遠程教育網。實施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爭取用五年左右時間使國中基本具備計算機教室,農村國小基本具備衛星教學收視點,農村國小教學點具備教學光碟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碟。探索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新途徑,完善“校園綠色網路活動室”,建立“家校通”軟體平台。完善“空中課堂”應急系統,保障學校在應急狀態下教學活動正常進行。
(十一)加強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科研為先導,以教研為中心,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平台,構建我市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的新體系。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創新教研工作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學校教研工作的特色。圍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在重大教育決策中的諮詢、參謀作用。研究制定與課程改革相配套的規章制度,規範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逐步建立和完善促進學生髮展和教師成長的評價體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探索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總結和推廣先進的教學經驗。構建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充分發揮考試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切實加強高中畢業班管理,結合高考形勢的新變化,制定畢業班管理和高考備考的策略,不斷提高升學率,為社會經濟建設輸送合格人才。
重點建設
七、重點建設項目
規劃期內,城區按國家標準新建4所國小、4所中學、2所九年制學校,遷建2所國小,擴建一批中國小,全市重點抓好以下29個項目的建設:
(一)??東中學。校址位於民族大道與竹溪路交匯處,占地面積30畝,班級規模為24個班,在校學生約1200人,建設總投資0.40億元。
(二)高新區高新國小。校址位於高新技術開發區內,占地面積20畝,班級規模為24個班,在校學生約1080人,建設總投資約0.3億元。
(三)廣西南寧卓立實驗學校。民辦公助性質學校,位於青秀區金浦路和匯春路交匯處,用地面積為56畝,總建築面積1.94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為5665萬元。計畫辦學規模為國小24個班。中學18個班,在校生為1800人。
(四)南寧東協國際學校。以引資合作辦學形式建設,校址待定。占地面積約200畝,規模為45個教學班,總投資約2.5億元,主要招生對象為東協十國領事館人員和到邕投資的境外人士子女及東協國家的小留學生。
(五)穎超學校。為緩解仙葫開發區適齡兒童入學難的問題,在仙葫開發區蓉茉大道路南新建1所九年制學校,用地面積60畝,班級規模為54個教學班(國小36個班,國中18個班),在校生2430人,建設總投資為0.30億元。
(六)鳳祥中學。校址位於鳳嶺分區規劃路與規劃路交匯處,學校占地面積31畝,班級規模為24個班,在校學生約1080人,建設總投資0.30億元。
(七)越秀路國小。在越秀路大自然花園周邊區域新建1所國小,學校占地面積24.3畝,班級規模24個班,在校生1080人,建設投資約0.30億元。
(八)越秀路中學。校址位於鳳嶺分區越秀路和大自然花園附近,學校占地面積47.5畝,班級規模30個班,在校生1500人,建設總投資0.50億元。
(九)金象國小。在沿海經濟走廊開發區金象三區內新建1所國小,占地面積約50畝,班級規模48個班,在校生2160人,建設投資0.35億元。
(十)蟠龍國中。在五象嶺中心區域蟠龍小區內新建1所寄宿制初級中學,占地面積約60畝,招生規模為36個班,在校生1620人。
(十一)蟠龍國小。在五象嶺中心區域蟠龍小區內新建1所國小,占地面積約50畝,招生規模為48個班,在校生2160人。
(十二)江南區亭子國小。遷至堤路園原校址旁邊,校園面積由原來的21畝擴至36畝,班級規模由原來的16個班增至24個班,學生規模由原來的730人增至1080人,建設總投資0.47億元。
(十三)南湖國小。將校址遷至凌鐵橋附近,校園面積約30.6畝,班級規模24個班,在校生1080人,建設投資0.24億元。
(十四)興寧實驗中學。擴大學校辦學規模,校園面積由原來的19.8畝擴至61.7畝,班級規模由原來的35個班增至45個班,在校學生由原來的1420人增加至2025人左右,建設總投資0.40億元。
(十五)北湖北路學校。新徵用地20畝,擴大學校辦學規模,使班級規模達到40個班,在校生人數1800人,建設投資0.25億元。
(十六)市二中東校區。位於琅東風嶺開發區內,占地面積445畝,辦學規模為100個教學班,在校生5000人,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為2.7億元,建設目標為“環境一流、校舍一流、設施一流、師資一流、教學質量一流”的廣西中學第一名校。
(十七)市三中民辦校區。在加快完善三中現校區內國際部、藝術館等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以“兩翼一中心”模式,依託本部舉辦兩所民辦中學,一是現有的三美學校,二是在相思湖開發區籌建新校區,計畫用地面積約500畝,總建築面積約9.6萬平方米,辦學規模為60個班,在校生3000人,建設總投資2.2億元。
(十八)賓陽中學擴建。征地80畝左右,以擴大校園面積,並進一步改造校園環境,完善功能設施,將學校辦學規模擴大到5000人左右。設立1?D2個面向東南亞部分國家高中特教班,與國外1?D2所高中學校建立友好關係,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國際交流。
(十九)市八中新校區。位於天雹水庫外環高速公路西側,用地面積約145畝,總建築面積約4.6萬平方米,辦學規模48個班,在校生2400人,建設總投資約1億元。
(二十)市九中高中部新校區。規劃用地面積約150畝,建築面積2.22萬平方米,暫定辦學規模為45個班,在校生2430人,建設總投資約1億元。
(二十一)市二十六中高中部新校區。將學校高、國中校區分離,原校址作為國中部,保持30?D36個班的辦學規模,在校生1800?D2000人左右。在五象新區內按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標準建設寄宿制高中新校區,占地面積約200畝,辦學規模36個班以上,在校生1800人左右,建設總投資約0.7億元。
(二十二)市六職校新校區。在市中國小綜合實踐中心周邊新征土地150畝,以資源共享為目的,統籌規劃中國小勞動技術教育基地和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以精品職校為目標,建設輻射廣西並與國際接軌的全國名校,力爭2008年新校區落成並招收新生,建設總投資約1.8億元。
(二十三)市一職校新校區:市一職校與邕寧職校合併後,對原邕寧職校300畝校園用地重新規劃,按“全國示範性職業院校”標準,建設四大基地,即實訓基地、產業基地、培訓基地、國際職業教育交流基地,提升原有的信息技術、旅遊服務、烹飪、電工四大類專業,重點發展建築類和數控車床等專業,使其成為立足首府、服務廣西,面向東南亞的全國名校,建設總投資約1.1億元。
(二十四)市職業教育中心。將市職業教育中心移址至三塘經濟工業園區內,占地面積310畝,擬建成全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融教學、實訓、科研、服務於一體的中等職業教育中心,實現我市職業教育資源的共享。
(二十五)市四職校汽車修理實訓廠。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利用外國政府貸款投資建設國內一流的汽車修理實訓廠,項目總投資1308萬元,總建築面積為1700平方米,購置全套按一類汽車修理廠標準配置的設備。
(二十六)南寧市中國小綜合實踐中心。位於民族大道東段延長線終點以東8.5公里的仙葫開發區內,占地約155畝,總投資4500萬元。建成後,它將成為我市一所既有教學功能,又有勞動和社會實踐功能的全市勞動技術教育資源共享的新型學校。
(二十七)南寧市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位於規劃中的相思湖新區高教基地內,規劃占地面積2063畝,分三期進行建設。已完成征地563畝,一期工程已開發115畝,一、二期工程完成後將形成學院辦學核心部分,建設面積達3.32萬平方米,在校生規模為1.5萬人。成為廣西乃至西南地區區域性高等職業教育名校,國家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
(二十八)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市2552個農村國小教學點都配備電視機、DVD播放機和成套教學光碟,利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實施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全市1508所農村國小初步建成衛星教學收視點,基本滿足農村國小師生對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需求,普遍提高農村國小的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使全市252所鄉鎮國中配備計算機教室,為學生提供網路條件下的學習環境;有條件的學校通過光纖傳輸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逐步建設校園網,為推進全社會信息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十九)縣級示範職業學校基地建設。除自治區專項資金外,市財政每年下撥不少於100萬元專款,用於建設1?D2個縣級中等職業學校示範基地。各縣(區)政府在保證經費專用的前提下,及時完成經費的配套,確保“示範基地”建設順利進行。至2007年,全市擁有示範基地的中等職業學校占全市縣級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60%以上,以此引導和推動“基地”所在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
條件保障
八、條件保障
(一)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全面貫徹落實全市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市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提高對教育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地位的認識,建立健全對各級人民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明確目標和責任,把教育工作的實績列為各級黨政幹部政績考核及選拔幹部的重要內容。同時建立各級黨政領導及各部門聯繫扶持學校制度,各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通力協作,為教育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完善教育發展政策。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加大教育執法力度,加強教育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全面實行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各級政府、各部門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意識。加大執法監督力度,確保政府行為到位。同時,充分利用我市有半個立法權的優勢,根據教育形勢發展要求,結合實際,制定有利於加快教育發展的地方法規,解決教育領域的突出問題,營造教育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
(三)加快教育投資體制改革,拓寬教育籌資渠道。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改革教育投資體制,探索“多元化辦學、多渠道投入、高標準建設、市場化運作”加快教育發展的新路子。強化財政投入主渠道作用,保證教育經費法定的“三個增長”,市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每年遞增1個百分點以上,努力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4%的比例目標。認真落實中央關於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以及自治區確定的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資金用於農村義務教育的比例(65%)要求。確保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費的徵收,並全額用於教育發展。認真核實“兩基”債務,嚴格劃分縣、鄉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責任,根據自身財力制定還款計畫,多渠道籌措還債資金。開闢教育信貸新渠道,通過政府貼息,政府和學校分擔還貸等形式,鼓勵學校向銀行貸款,並積極爭取國債項目資金,加快學校發展步伐。繼續實行對勤工儉學的稅收優惠政策,以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形式,積極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入教育建設,對引入社會資金的學校建設項目,政府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給予最大的優惠支持。適當調整非義務教育尤其是高中階段教育的收費標準,建立和完善優質高中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增強優質高中學校的造血功能,以優質高中發展帶動高中教育的普及。發展教育服務產業,建設學生用品基地,以做大南寧國際學生用品交易會為契機,培育發展學生用品產業,逐步形成區域性學生用品生產、研發、展示、交易機制。
(四)建立規劃實施監測機制,確保教育目標如期完成。分年度對“十一五”規劃的實行情況進行跟蹤和監測,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實施效果適度修訂規劃內容,使規劃更具科學性和指導性。
來源:南寧政務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