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吳琚行書壽父帖頁

南宋吳琚行書壽父帖頁,南宋時期文物,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基本信息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壽父帖頁壽父帖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規格】紙本,行書,縱32.9cm,橫48.9cm。
【簡介】:南宋吳琚很有才氣,精於詩詞,更在書法藝術上有所建樹。宋孝宗皇帝時常召見他,一同論詩作字。吳琚性情孤傲,愛好不多。在軍中留守建康(今南京)的時候,他遍植古梅,賞梅養性。在寓所,吳琚設維摩榻,每天閉門寫字,日臨古帖以自娛。吳琚擅長正、行、草體。他取法北宋的米芾,並盡力模仿米芾,達到幾可亂真的地步,這大概是受宋高宗趙構推崇米字的影響。他學習米書達到隨心所欲而又不失米書規範的境地,這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後人認為,在眾多學米書法家中,能得米芾筆墨神韻者,應該首推吳琚。但與米書畢竟不同,如果仔細比較,就會發現吳琚結體略微緊斂,用筆稍加肥厚,有米書的俊逸,而無米書的恣肆。人們在讚賞吳琚天才技藝的同時,又為他感到遺憾,因為他一味學習米芾,致使作品缺乏自己的個性,終究不能成就獨特的藝術風格。吳琚傳世墨跡有《碎錦帖》、《壽父帖》、《七言絕句》等,著作有《雲壑集》。江蘇鎮江北固山上鐫刻的“天下第一江山”,就為吳琚所書,當今十分有名氣。

作品賞析

吳琚“性嗜書”,學米芾能神似。此帖為其行書代表作之一,乃淳熙末年為官襄陽時談論宦途境況的一封尺牘。《墨緣匯觀》評為“初視之以為米書”。收於清宮舊藏《法書大觀》冊內,鈐有清代安岐印章。
書法行筆自然流暢,結體用筆均習米芾,且頗得神似,正如安岐所言:“初視之以為米書,見款始知為雲壑得意書”(《墨緣匯觀》)。帖中所稱“閱古”,應是韓侂胄,侂胄有“閱古堂”。吳琚在《焦山題名帖》中稱其於紹熙三年(1192)辛亥“解組襄陽”,而此帖是官襄陽任上所作,故當書於淳熙末年。
鑑藏印記:“安儀周家珍藏”(朱文)、“儀周珍藏”(朱文)·“心賞”(朱文)、“朝鮮人”(白文)、“安岐之印”(白文)等。歷代著錄:《平生壯觀》、《大觀錄》、《墨緣匯觀》,刻入《三希堂法帖》。

作品釋文

比總總附書,諒只在下旬可到。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筆並詩,深以為慰。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憚也。不謂以常式辭免,就降改命。辭難避事,何以自文?不知閱古之意如何?今必有定論矣。十九日入京西界交割安撫司職事,廿日方得改差。札子已具辭免,且在郢州境上伺候回降。若省札更遲數日,則已到襄陽。郢去襄只二百餘里,江陵亦然。歲晚客里,進退不能,勢須等候月十日方見次第。地遠,往返動是許時,遠宦非便,殆此類也。旅中燈下作此,言不盡意。余希加愛,不宣。十月廿日,琚上。壽父判寺寺簿賢弟。

作者簡介

吳琚(約公元1189年前後在世)南宋書法家,字居父,號雲壑,汴(今河南開封)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末前後在世。主要活動於孝宗、光宗和寧宗三朝。太寧郡王、衛王吳益之子,宋高宗吳皇后之侄。性寡嗜,日臨古帖以自娛。習吏事。乾道九年,(公元一一七三年)以恩蔭授臨安通判。其後歷尚書郎,鎮安軍節度使。復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寧宗時,知鄂州,再知慶元府。嘗使金,金人重其信義。位至少師,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稱“吳七郡王”。卒,謚忠惠。
吳琚好書畫工詩詞,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論詩作字。《江寧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與東樓平樓下,設維摩榻,酷愛古梅,日臨鍾(繇)、王(羲之)帖。”擅正、行草體,大字極工。京口(今江蘇鎮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跡,乃為吳琚所書,今六大字額仍存,佳書為名山增輝。其書法明顯特點是酷似米芾,有“米南宮外一步不窺”之說。吳琚畢生都用力於米書,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誕,而吳琚性情較為溫和。據《宋史翼》本傳雲:“陳傅良在太學,琚執弟子禮,惜名畏義,不此戚畹自驕。”可見他極有道德修養,所以儘管吳氏學米書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但由於他們性格上的差異,運筆結體,吳書更為俊逸俏麗。董其昌評吳琚雲:“書似米元章,而俊俏過之。”吳琚的運筆較米書內斂,落筆沉雄,稍運即止,結體八面呼應,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謂“俊俏”之意。
著述有《雲壑集》。傳世書跡有《觀伎帖》、《與壽父帖》、《焦山題名》、《詩帖》《碎錦帖》、《七言絕句》等。《行書詩帖》現藏故宮博物院。詩帖已缺頁。全篇用筆結體極似米體。如果說他本意想做米芾第二,其實由於性格文化修養的不同,吳氏已自然而然地有了自已的特色。如米氏露鋒較鈍,而吳氏起筆露鋒而尖銳。總之,在繼承米氏書風的書家中,吳氏是最得其三昧的一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