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海[南京氣象學院教授]

何金海[南京氣象學院教授]
何金海[南京氣象學院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何金海,男,漢族。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原南京氣象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東亞季風變化規律、大氣低頻振盪和旱澇機理研究。

簡介

何金海,男,1941年11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主要研究方向:季風和海陸氣相互作用,氣候變化、大氣低頻振盪等。

1965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天氣動力學專業;1968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生畢業;1982-1984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進修訪問,從事大氣低頻振盪和季風研究;一直任職於南京氣象學院大氣科學系,1988年起任該系副主任。1992年-2002年期間擔任大氣科學系(原氣象系)主任,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1996年該系獲國家人事部和中國氣象局授予的先進集體稱號,2002年大氣科學系氣象專業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現兼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及其多個專業委員會委員,並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等。
長期從事大氣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赴美、日、德、加、澳、英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訪問、講學和學術交流。已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100多名,有多名學生畢業後被評為教授,有的已成為博士生導師和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教書育人,愛生如子,治學理念求真務實,崇尚“滴水穿石”的創新精神。先後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攀登項目等10餘項,並任專家組成員和技術組副組長等職。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代表性著作有《東亞季風》(合著)、《亞洲季風研究新進展》(主編)、《南海夏季風建立日期的確定與季風指數》(主編)和《副熱帶高壓形成和變異的動力學問題》(合著)共4部。

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

1.與他人合作提出了東亞副熱帶季風的概念,並討論了其與印度季風的相互作用;
2.較系統地研究了亞洲季風區低頻振盪的位相傳播、水汽輸送和能量平衡特徵,發現東亞經度(120°E)的高(低)空低頻緯向(經向)風存在一個傳播的分離(匯合)帶;
3.提出用冷空氣強迫和波動CISK機制相結合解釋低頻振盪的經向傳播,揭示了澳大利亞低頻冷空氣影響東亞夏季風的有序過程;
4.用TBB資料首先揭示了亞洲低緯副高帶斷裂對亞洲夏季風建立的重要作用,指出源自蘇門達臘地區的對流沿著亞澳大陸橋(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等)西北向(夏季)和東南向(冬季)來回移動的年循環特徵;
5.強調亞澳大陸橋的潛熱和印度半島的感熱作用的配合有利於春夏之交孟加拉灣低槽的發展和赤道印度洋西風的活躍,從而對亞澳季節轉換和南海夏季風建立發生重要作用;
6.揭示了歐亞雪蓋激發的夏季遙相關型及其相關的準4年循環和ENSO的聯繫;
7.強調東亞副熱帶夏季風雨帶區的暴雨對西太平洋副高下沉氣流的重要貢獻,並指出瞬變副高和準定常副高環流結構有顯著的不同;
8.揭示了東亞夏季風與北太平洋地區海溫年代際變化的聯繫,討論了與其相關的我國旱澇和低緯度環流年代際變化特徵;
9.強調大氣中的濕過程對季風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季風的形成有“三大推動力”。

主要科研獲獎和榮譽稱號

青藏高壓活動規律及其與我國旱澇關係研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準兩年振盪與南亞高壓的變動”獲1979年江蘇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東亞季風研究”獲1990年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獎二等獎;
“熱帶準40天振盪的現象、成因及其與熱帶外環流的遙相關”獲1994年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並作為“東亞季風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之一獲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三);
“中南半島地區熱力特徵對南海季風爆發的影響和機理研究”獲2003年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壹等獎(排名第三);
1997年獲江蘇省教委“優秀學科帶頭人”榮譽稱號;
1998年獲江蘇省第三屆“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2000年9月獲“江蘇省首屆師德模範”稱號;
2001年獲“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2004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傳略業績入編《新中國留學歸國學人大詞典》、《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名典》等名錄。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最新代表性論文

有關東亞季風的形成及其變率的研究熱帶氣象學報.2004,20(5).-449-459何金海宇婧婧沈新勇高輝
海-氣界面通量計算模式的敏感性試驗研究熱帶氣象學報.2004,20(4).-346-354蔣國榮何金海吳詠明閻俊岳姚華棟
南海夏季風期間海-氣通量整體輸送係數分析氣象學報.2004,62(3).-338-346蔣國榮何金海王東曉閻俊岳姚華棟
南海夏季風爆發前後海-氣界面熱交換特徵氣象學報.2004,62(2).-189-199蔣國榮何金海王東曉張韌閻俊岳姚華棟
南亞夏季風影響西太平洋副高南北進退活動的小波包能量診斷熱帶氣象學報.2004,20(2).-113-121張韌何金海董兆俊李訓強江源
THESOUTHCHINASEASUMMERMONSOONANDTHESEASONALMODALITYANDWESTEXTENDINGOFTHENORTHERNHEMISPHEREPACIFICSUBTROPICALHIGH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熱帶氣象學報:英文版).2003,9(2).-181-190張韌何金海董兆俊余丹丹
一次典型梅雨鋒鋒面結構分析氣象學報.2003,61(3).-291-301柳俊傑丁一匯何金海
冬季北極濤動和華北冬季氣溫變化關係研究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3,26(1).-1-7何春何金海
東亞副熱帶季風特徵及其指數的建立大氣科學.2003,27(1).-123-135周兵何金海等
馬斯克林高壓和澳大利亞高壓的年際變化及其對東亞夏季風降水的影響科學通報.2003,48(3).-287-291薛峰何金海等
太平洋次表層海溫年代際變率及其突變特徵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2,25(5).-595-602鍾姍姍何金海等
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線的活動特徵及其可能的機制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2,25(3).-289-297溫敏何金海
南海夏季風建立期間副高帶斷裂和東撤及其可能機制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8(3).-318-330何金海施曉暉等
40a南海夏季風建立日期的確定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1.24(3).-379-383高輝,何金海,譚言科,柳俊傑
南海夏季風爆發過程合成分析熱帶氣象學報-2001.17(1).-10-22徐海明,何金海,周兵
黑潮地區海溫影響南海夏季風爆發日期的數值試驗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0.23(2).-211-217王黎娟,何金海,徐海明
青藏高原氣象要素場低頻特徵及其與夏季區域降水的關係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0.23(1).-93-100周兵,何金海,徐海明

專著

1.南海夏季風建立日期的確定與季風指數,何金海,丁一匯,高輝,徐海明,2001,專著,北京,氣象出版社
2.副熱帶高壓形成和變異的動力學問題(與吳國雄醜紀范劉屹民等合著),2002,專著,北京,科學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