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廟大照壁

南京夫子廟大照壁

南京夫子廟大照壁位於夫子廟中軸線的最南端,文德橋東側內秦淮河的南岸,建於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高大雄偉,全長110米,高10米,是中國照壁之最,有“天下第一壁”之稱。與全國各地孔廟顯著不同的,它以秦淮河自然河流為泮池,上有雙龍戲珠圖案。在風水上,照壁起著裝飾和遮蔽的作用,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前有照,後有靠”的風水建制。

基本信息

簡介

南京夫子廟大照壁南京夫子廟大照壁

南京夫子廟始建於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這一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歷經滄桑,幾番興廢。清同治八年重建之後,於1937年經侵華日放假如圖突然夫子廟大成殿照壁,位於文德橋旁內秦淮河河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長110米高8米。規模超過山東曲阜孔廟照壁,號稱天下第一壁。泮池北岸的石欄桿則為明正德年間所建,它是夫子廟建築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築。

經修整一新後,目前的夫子廟大成照壁黑瓦紅牆,兩條金龍戲珠,十分氣派。夫子廟地處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為自豪的歷史遺蹟和旅遊景點,是新興的文化、商業、遊覽中心和廟市合一的繁華之地。

夫子廟,又叫孔廟、文廟,是祭祀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們尊稱為孔夫子,故其廟宇俗稱"夫子廟"。由於儒學的正統地位,它的創始人孔子備受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士子們的尊崇,祀奉他的孔廟遍布全國各地,有的地方還不只一個。夫子廟作為封建士子崇拜的場所,大多與教育設施(如學宮、貢院等)布置在一起,即所謂的廟附於學,一般是在學宮的前面或一側。

歷史上,南京城區的夫子廟曾有三處,一處在今市政府大院內,另一處在朝天宮。現在我們要參觀、遊覽的,是第三處,也是最有名氣的一處。它是從朝天宮遷來的,初為建康府學,元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學,後為應天府學,清遷出府學,改為江寧、上元兩縣學。鹹豐年間毀於兵火,同治年間(1869年)重建,抗戰中為日軍焚毀。現存夫子廟為80年代初重建。它採用前廟後學,孔廟在前,學宮在後,後來設立的貢院被布置在學宮的左側。因此,南京夫子廟比較完整的格局包括三部分,即孔廟、學宮、貢院。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南北中軸線及兩側的主要建築和以明遠樓為中心的江南貢院陳列館成為夫子廟地區最主要的旅遊觀光點。

夫子廟地區由於悠久的歷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廟出現之前,就已成為古代南京比較有名的"佳麗地"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點外,還有吳敬梓故居、古桃葉渡、萃苑、百年老店一條街、文德橋、王謝故居、烏衣巷、媚香樓等景點。

現在我們已站在夫子廟中軸線的起點部分--夫子廟廣場。環顧四周,南有泮池、照壁、木坊,東西兩側有聚星亭魁光閣及商業區,北有中軸線上主要建築大成殿和分布於孔廟東西兩側的東、西二市,形成了夫子廟地區區別於其他城市孔廟的獨特氛圍,即歷史上形成的廟市合一的格局。

廣場前的這一條河,它叫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親河,全長110公里,孕育了早期的南京文明。流經廣場的這一段是內秦淮河的一部分,建廟時被改造為泮池,因曲阜孔廟泮水流過而得名。南岸的一堵紅牆,是建於明萬曆(1575年)年間的大照壁,長達110米,氣勢磅礴,為全國照壁之最。照壁起遮蔽和裝飾作用,是整個夫子廟建築群的開始。泮池北岸石欄則為明正德(1514年)年間所建,是歷經了滄桑變遷之後,成為夫子廟建築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築小品,抗戰前曾加以修整。遊人至此,憑欄小憩,觀覽秦淮秀色,心曠神情。

泮池西側的文德橋現為漢白玉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因為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所以每逢農曆11月15日子時左右,皓月當空,憑欄俯視,在橋的兩邊分別可看到橋影將河中明月分成兩個半月,被稱為"文德分月"。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一書中就有記述,如果您有機會的話,不妨在農曆11月15日來文德橋邊看一看。

文德橋南烏衣巷口的一組徽派建築群,為"王謝古居"。作為東晉豪族王謝兩大家族聚居區,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唐劉禹錫名作《烏衣巷》的詩句,使烏衣巷、王謝舊居變得非常有名,現為"南京六朝歷史文化陳列館。"大家有時間可以進去參觀參觀。

石欄北側是新復建的天下文樞坊,表明此處為天下文化中心。三門四柱,頗為壯觀。在古代,它與後面的欞星門對應,用於帝王出巡朝聖祀孔,中間高門坊是皇帝幸臨的御道,左右供郡親王出入,一般的官員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時都用木柵欄封閉起來。

廟前廣場西側的聚星亭,六角飛檐、古樸大方,外表看雙重飛檐翹角,貌似兩層結構,其實只有一層,亭名取群星聚集、人才薈萃之意。再請看東邊,臨水而立的小院子是魁光閣,閣內的魁星亭,三層六面,下臨秦淮,景致獨特。古有"奎主文章"之說。奎星即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是科舉時代考試奪魁的象徵,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魁光閣與聚星亭東西犄角相望,互為呼應,融為一體。

廟前廣場北面的石砌坊門,是孔廟第一道大門--欞星門,六柱三門,古樸優美,中間橫楣刻有篆文"欞星門"。欞星是古代天文學中的"文星",取名之由是要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的意思。三門之間鑲嵌有牡丹圖案的磚刻浮雕,精雕細琢,美輪美奐。石柱頂端皆用雲板,即華表之意,作為一種標誌。此乃皇帝祭孔的儀門。

走過欞星門,我們就來到大成殿的大成門前。大成門,又稱戟門,是夫子廟的正大門,兩旁為持敬門。封建時代只有官員可以由大成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門進出。進入門內,左右分別樹有四塊古碑;東邊有元至順二年(1331年)的《封至聖夫人碑》和《封四氏碑》,西邊有公元1330年的殘碑《集慶孔子廟碑》和由市政府遷來的南齊永明二年(484年)的《孔子問禮圖碑》。以《孔子問禮圖碑》為著。

院落通甬兩旁排列了孔子十二門生中的八位,即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狀甚虔誠,栩栩如生。

向前看,大成殿前的平台為丹墀,俗稱露台,高1. 4米,東西寬21.8米,南北長14.0米,四周圍以石欄,有雲頭望柱24根,台前兩角設有石燈籠。此露台用作祭祀和歌舞。露台中央的孔子雕像格外引入注目,青銅質地,高達4.18米,重2.37噸,做工精細,惟妙惟肖,體態豐盈,面部慈祥、深沉,眉宇間透露出偉大思想家特有的睿智,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露台兩旁原是兩廡,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和存放祭祀、儀禮、佾舞用具的處所。現縮為小兩廡,改為碑廊,陳列有趙朴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墨跡的碑石30餘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