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化現有職工3萬餘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管理人員15000人,淨資產12.1億元。南化已發展成為生產經營化肥、無機化工原料、有機化工原料、催化劑、化工機械、化工建材、化工纖維等7大類200多個化工產品並從事化工工程的科研、設計、製造、施工和安裝的特大型化工聯合企業。南化“紅三角”商標是江蘇省著名商標。南化曾獲“全國先進企業”、“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國家二級企業”、“全國企業管理優秀獎(金馬獎)”、“中國工業技術開發實力百強”等二十多項國家級榮譽。南化集團有限公司是全國硫酸、磷肥、催化劑設計科研中心,在硫酸生產技術研究、催化劑研究、化工原料氣體淨化技術、氮和甲醇反應器等研究領域,一直保持全國領先的地位。1993年9月被國家經貿委等部門確定為首批40家國際級企業技術中心之一。40多年來,共取得400多項重大科技成果,其中8項獲國家發明獎。南化具有化工、石化、建築、工程總承包和工程建設監理5項甲級設計資質,所承擔的多項工程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金質獎、國家銀質獎。南化在化工、石油、機械、電子等方面取得國家一級安裝企業資格,所承建的工程曾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成果一等證書、全國建築最高榮譽魯班獎。南化是國內重要的壓力容器和石化關鍵設備製造單位及機電產品出口基地,為全國首批擁有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總部頒發的壓力容器設計製造授權證書和U、U2、S鋼印的企業,重大技術裝備製作的獲獎等次和數量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南化堅持實施名牌戰略,曾獲國家優質產品金牌9枚,銀牌15枚以及中國質量萬里行光榮榜等榮譽。獲得江蘇省名牌產品的工業甲醇、結晶硝銨、普鈣;合成氨用催化劑、純鹼均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
以苯為原料的苯胺、硝基苯、環己酮、己內醯胺、氯化苯、硝基氯苯等有機化工產品;以橡膠助劑為主體的RT、防老劑等精細化工產品以及油田化學品。
南化公司還是國內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科研、設備製造基地。有以氣體淨化、銅系催化劑研發為主的化工研究院;有以石油化工壓力容器製造為主,作為中國石化大型非標設備製造基地的化工機械廠。
南化公司按照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戰略發展目標,將在“十二五”期間“建成中國石化特色化工生產基地、大型非標設備製造基地、新型化工研發基地”,實現差異化發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實現建設一流南化的宏偉藍圖!
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創建於1934年,在1998年國家重大產業重組中成為中國石化集團成員單位,其所屬化工機械廠(簡稱南化機)是 我國第一台高壓容器的"故鄉",是原化學工業部製造化肥、化工、石油化工等大型裝置的專業化生產企業。多年來,為我國化肥、化工、石油化工事業的發展和大型裝置的國產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又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確認為重大裝備國產化製造基地、檢修服務基地和石油化工機械出口基地。
規模
南化機現有職工2500餘人,其中各類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600多名。有國家級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教授級高工),省級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8名。工廠擁有三類壓力容器設計、製造許可證,國家B級餘熱鍋爐製造許可證,ASME授權設計、製造許可證及U、U2和S鋼印,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證書等。工廠占地面積47萬平方米,工業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現有金屬切削、成型、焊接、熱處理及無損檢測等主要設備近800台(套)。
產品研發
南化機一直致力於大型化肥、化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以及化纖、聚酯設備的國產化工作,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國家化肥、石油化工、化纖等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研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多次受到國家的嘉獎,有許多項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南化機在不斷強化自身改造和技術進步,追蹤國際先進水平、挖潛,緊緊抓住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先後與日本東洋、三菱重工、三井造船,義大利斯那姆工程公司,德國伍德、魯奇、TGE公司,韓國現代,美國通用電器、杜邦、EXXON等公司和廠商合作,完成了一批批高質量、高水平、嚴要求的設備設計、製造任務,產品出口到歐洲、印度和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並從中消化吸收了許多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南化機的技術創新和大型石化裝置的國產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化公司曾於1951年研製成功硫酸生產用釩催化劑,並以此為起點,逐步建成了能生產多品種、多系列產品的中國第一個催化劑廠。1956年成功地試製出中國第一台高壓容器和第一台大型硫鐵礦沸騰焙燒爐,並首創用白煤代替焦炭制合成氨原料氣。60年代,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尿素中間試驗車間,磷酸銨、硝酸磷肥也先後中試成功,為發展高效複合肥料奠定了技術基礎。70年代以來,取得了較大的開發成果,如噴漿沸騰成球工藝制球型釩催化劑等榮獲國家發明獎,低鎳甲烷催化劑等填補了國家空白,1983年成功製造了直徑2.8m的尿素合成塔)。南化公司自成立以來,還為全國近百家企業、部門培養和輸送了技術、管理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近萬名,承擔了數項國外的工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