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協和門為屋宇式大門,建築面積約350平方米。東向,面闊5間,進深2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台明至正脊高11.43米。七檁中柱式大木結構,徹上明造,檐下單昂三踩斗栱,龍錦枋心金線大點金鏇子彩畫。明間及左右次間各安朱紅色宮門2扇,嵌鎏金銅釘。在清代僅作重新修繕,因此建築基本保留明代構造,斗栱和彩畫皆存明代特點。協和門坐落在2.62米的高台基座上,前後出礓磋慢道,各長17.75米。太和門廣場一側的慢道與內金水河迫近,形勢逼仄,故將慢道南側邊緣向外傾斜,使其平面呈梯形,下口寬達29.9米。如此既便於通行,又與內金水河走勢相符,寬闊的慢道還有力地強化了門宇的威嚴氣勢。礓磋兩側圍以漢白玉石欄桿,映襯著建築本身的黃瓦朱牆,整體色彩明快,與太和門廣場風格協調一致。
歷史意義
協和門是聯繫紫禁城外朝中路與東路文華殿等區域的樞紐,乃前朝出入東華門的必經之路。明正統元年(1436年)二月始於文華殿開設經筵,講畢經書,在此門賜酒飯。明景泰初年,由於戰爭形勢的需要還一度在此設午朝,御座南向而置,文武執事奏事官依次出班奏事。
協和門南北兩側各有11間廡房,黃琉璃瓦頂,連檐通脊,前出廊,後為風火檐。明代在此設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初,北側廡房設為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公署,南側設為內閣誥敕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