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1996至1999年)、副教授(1999至2002年)和教授(2002至2003年),華盛頓大學痛覺中心創建人之一、基礎研究部主任。現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理系教授、EJLB基金會和加拿大國立研究院第一屆及神經科學領域惟一的特聘教授(Smith Chair in Neuroscience, EJLB-CIHR)、加拿大特聘研究教授(Canadian Research Chair, Tiger I)、第一份Online痛覺研究雜誌Molecular Pain主編、2004年中國科學院海外學者專家評審團成員、王寬誠訪問學者、Pfizer公司痛覺生物學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2009年當選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在國際權威雜誌如Nature,Science,Neuron,Nature Neurosci,J Neurosci等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80餘篇、綜述10餘篇。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64年11月出生。
1980年,霞浦一中高中畢業。
1980 年-1985年,卓敏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學習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專業,並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學士學位。
研究經歷
1985年-1988年,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
1988年-1992年,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藥理系聯合培養,並於1992年獲該校博士學位。
1992年-1995年,博士畢業後,卓敏加入美國科學院院士埃里克.坎德爾位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室。
1995年-1996年,卓敏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分子生理學系美國科學院院士R. W. Tsien實驗室任博士後。
工作經歷
1996年-1999年,任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1999年-2002年,任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2002年-2003年,任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
2003年-2018年,卓敏被邀請加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擔任終身正教授。
2009年,卓敏當選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獲得榮譽
卓敏先生是Online國際性痛覺研究雜誌MolecularPain主編和MolecularBrain的Founding主編。
卓敏先生榮獲出版商愛思維爾發布“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神經科學領域的第二名。
重要獎項
1. Howard Hugh Medical Institute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1993-1995)
2. NIH research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 (R29, 1997-2001)
3. Wang Kuan-Cheng Research Award (2003)
4. Scientific adviser for Pfizer on pain medicine (2005-2008)
5. The EJLB-CIHR Michael Smith Chair in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 (2005-)
6. Canada Research Chair, ( 2003-)
7.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Pain and Cognition, Tier I (2005-)
8. Chang Jiang Visiting Scholar in Neurobiology, Fudan University (2005-2008)
9. Korea World Science Forum 2008: Brain power
10. SNU_WCU Professor (2009-)
11. 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2009-)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痛覺傳遞的中樞可塑性及其突觸分子機制在腦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科研成就
學生時代的卓敏就因為優秀的獨立思考能力被選撥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攻讀博士。作為訪問學者赴美期間,卓敏發現了在脊髓神經痛覺傳導中由腦幹或前腦產生的下行易化(descending facilitation)的全新調控機制,為近十多年慢性痛病人通過抑制下行易化有效緩解慢性疼痛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華盛頓大學正式任教之後,卓敏參與建立了華盛頓大學第一個痛覺研究中心。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脊髓背角中的沉默突觸(silent synapse)以及其在慢性疼痛傳導中的關鍵作用,為脊髓感覺傳導系統中易化調節的G蛋白耦連通路提供了分子層面的解釋。之後,他進一步指出AMPA受體(主要介導突觸後電流)以及蛋白質PDZ的聯繫在傳導痛覺中起到了決定作用,通過抑制他們的聯繫可以起到很好的疼痛緩解作用。
這一時期,卓敏還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劉國松以及普林斯頓教授錢卓合作完成了“聰明鼠”項目。項目表明,通過在小鼠前腦神經元中增強NMDA NR2B受體的表達可以提高海馬中長時程增強(LTP)的水平,從而提高其學習記憶能力。該成果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媒體爭相報導,一時間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而在實驗過程中,他敏銳地發現,NR2B受體的過量表達同時也會引起慢性疼痛的增強,這個發現首次揭示了前腦中的NMDA受體在持續性疼痛中扮演的角色,為痛覺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痛的世界裡,卓敏的科研工作不斷取得突破,也讓他收穫了應有的榮譽。短短5年內就在華盛頓大學從助理教授晉升為終身正教授,而此時他年僅38歲。之後,他又發現了ACC區域能產生長時程增強(LTP)和長時程減弱(LTD)的雙向可塑性,並闡述了相關分子機制,為慢性疼痛以及慢性疼痛相關的情緒紊亂提供了病理學證據,同樣也為這類病症的治癒提供了潛在的藥物靶點。同時又發現在小鼠截肢模型中其大腦ACC區域中長時程減弱(LTD)的水平有明顯降低甚至接近消失,於是提出這種去抑制的現象可能是導致幻肢痛(phantom pain)的分子機制。
“神經學家要敢於挑戰現有的知識和既定概念,這樣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大腦的奧秘,創新能力是科研領導者的必備素質。”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卓敏把這句話奉為做事的原則與基石。
在美國科學院院士埃里克·坎德爾(Eric Kandel)的實驗室期間,卓敏從事大腦海馬區可塑性的研究。坎德爾是世界上研究形成記憶的分子機制的先驅,他主編的神經科學教科書已在全世界廣泛使用,並在2000年憑藉他在學習記憶領域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在坎德爾實驗室,卓敏分別在1993和1994年的《科學》和《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關於發現氣體分子一氧化碳與一氧化氮作為協同逆向信號分子在海馬長時程增強(LTP)中的作用,以及與同事胡音和博士合作發現這些信號分子的下游蛋白PKG和SGC並指出它們在影響中樞神經可塑性中的重要作用,並得到了業內的普遍認可。而能夠在這么短時間裡爆發式取得科研成果,不僅是因為接受了世界著名醫學家坎德爾的指導,也不只是國外優渥的科研條件,更是因為他充足認真的準備。
近期,卓敏的研究興趣轉向了疼痛和焦慮的相互聯繫。他發現在小鼠的疼痛和焦慮模型中,其大腦的ACC區域均出現了前突觸長時程增強(pre-LTP),這直接證明了二者的相關性。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工作很大一部分是他在西安交通大學創立的神經和疾病研究中心完成的。
神經和疾病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uron and Disease)是致力於研究神經和相關疾病的基礎探索的醫學中心,通過建立研究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animal model)開展腦科學的最新探索。研究內容包括:探索認知腦疾病中的分子機制,尋找新的信號分子蛋白,研究它們的生理機制,在發育過程和病理狀態下的功能變化,明確這些信號分子在認知過程和腦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的最終目標是尋找到調控認知水平和治療腦疾病的關鍵分子和新靶點,為新的神經類疾病藥物的開發和轉化醫學研究提供指導。卓敏通過在醫學中心的工作積極參與到國內的科研建設中來,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
在我國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國際化、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今天,一個國家或研究機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合作與競爭、共同應對國際科技問題與挑戰,才能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加速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卓敏深諳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作用,並且不遺餘力地呼籲加強國際合作以促進科學的發展。他擔任《神經化學雜誌》的執行主編,創辦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Neurons and Diseases(簡稱AND)的國際性科學組織並舉辦年會共同探討最新的科研進展,使各國科學家一道展開卓有成效的合作,該會議迄今已舉辦超過10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他不懈的努力,2009年,卓敏當選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身為師者的卓敏,在任教的10餘年間,培養出了魏峰、招明高、伍龍軍、陳濤等一批優秀的神經科學家。他在對自己學生的培養中始終強調的是當年報考生理所時,江振裕教授的一番話:“好學生不只要有好成績,個人愛好、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科學研究中更重要。”
代表論文
1.Zhuo M. (2011). Cortical plasticity as a new endpoint measurement for chronic pain. Molecular Pain. 2011, 7:54.
2. Zhuo M, Wu GX, and Wu LJ. (2011). Neuronal and microglial mechanisms of neuropathic pain.Molecular Brain. 2011, 4:31.
3. Wang H, Xu H, Wu LJ, Kim SS, Chen T, Koga K, Descalzi G, Gong B, Vadakkan KI, Zhang X, Kaang BK, Zhuo M. (2010) .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entrally acting drug for treating neuropathic pain.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press.
4. Li XY, Ko HG, Chen T, Descalzi G, Koga K, Wang H, Kim SS, Shang Y, Kwak C, Park SW, Shim J, Lee K, Collingridge GL, Kaang BK, Zhuo M. (2010) Alleviating neuropathic pain hypersensitivity by inhibiting PKMzeta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Science 330:1400-1404. .
5. Vecsey CG, Baillie GS, Jaganath D, Havekes R, Daniels A, Wimmer M, Huang T, Brown KM, Li XY, Descalzi G, Kim SS, Chen T, Shang YZ, Zhuo M, Houslay MD, Abel T. (2009) Sleep deprivation impairs cAMP signalling in the hippocampus.Nature. 2009 Oct 22;461(7267):1122-5. .
6. Zhuo, M. (2008)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chronic pain.Trends Neuroscience, 31:199-207. (Review) .
7. Wang H, Wu LJ, Kim SS, Lee FJ, Gong B, Toyoda H, Ren M, Shang YZ, Xu H, Liu F, Zhao MG, Zhuo M. (2008) FMRP acts as a key messenger for dopamine modulation in the forebrain. Neuron, 59:634-647.
8. Zhao, MG, Toyoda, H, Lee, YS, Wu ,LJ, Ko, SW, Zhang, XH, Jia, Y, Shum, F, Xu, H, Li, BM, Kaang, BK and Zhuo, M. (2005). Roles of NMDA NR2B subtype receptor in prefrontal long-term potentiation and contextual fear memory.Neuron 47, 859-872.
9. Wei, F., Qiu, C. S., Liauw, J., Robinson, D. A., Ho, N., Chatila, T., and Zhuo, M. (2002). Calcium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V is required for fear memory.Nat Neurosci 5, 573-579.
10.Wei, F., Qiu, C. S., Kim, S. J., Muglia, L., Maas, J. W., Pineda, V. V., Xu, H. M., Chen, Z. F., Storm, D. R., Muglia, L. J., and Zhuo, M. (2002). Genetic elimination of 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in mice lacking calmodulin-stimulated adenylyl cyclases.Neuron 36, 713-726. .
11. Wei, F., Wang, G. D., Kerchner, G. A., Kim, S. J., Xu, H. M., Chen, Z. F., and Zhuo, M. (2001). Genetic enhancement of inflammatory pain by forebrain NR2B overexpression.Nat Neurosci 4, 164-169 .
12.Kerchner, G. A., Wang, G. D., Qiu, C. S., Huettner, J. E., and Zhuo, M. (2001). Direct presynaptic regulation of GABA/glycine release by kainate receptors in the dorsal horn: an ionotropic mechanism.Neuron 32, 477-488. .
13. Zhuo, M., Zhang, W., Son, H., Mansuy, I., Sobel, R. A., Seidman, J., and Kandel, E. R. (1999). A selective role of calcineurin aalpha in synaptic depotentiation in hippocampus.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96, 4650-4655. .
14. Tang, Y. P., Shimizu, E., Dube, G. R., Rampon, C., Kerchner, G. A., Zhuo, M., Liu, G., and Tsien, J. Z. (1999). Genetic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ice.Nature 401, 63-69.
15. Li, P., Wilding, T. J., Kim, S. J., Calejesan, A. A., Huettner, J. E., and Zhuo, M. (1999). Kainate-receptor-mediated sens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mammalian spinal cord. Nature 397, 161-164..
16. Li, P., Kerchner, G. A., Sala, C., Wei, F., Huettner, J. E., Sheng, M., and Zhuo, M. (1999). AMPA receptor-PDZ interactions in facilitation of spinal sensory synapses.Nat Neurosci 2, 972-977. .
17. Li, P., and Zhuo, M. (1998). Silent glutamatergic synapses and nociception in mammalian spinal cord. Nature 393, 695-698..
18. Kavalali, E. T., Zhuo, M., Bito, H., and Tsien, R. W. (1997). Dendritic Ca2+ channels characterized by recordings from isolated hippocampal dendritic segments. Neuron 18, 651-663.
19. Zhuo, M., Hu, Y., Schultz, C., Kandel, E. R., and Hawkins, R. D. (1994). Role of guanylyl cyclase and 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n long-term potentiation.Nature 368, 635-639.
20. Zhuo, M., Small, S. A., Kandel, E. R., and Hawkins, R. D. (1993). Nitric oxide and carbon monoxide produce activity-dependent long-term synaptic enhancement in hippocampus.Science 260, 1946-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