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
斯盛居,俗稱千柱屋,位於螽斯坂自然村東首,當地居民又叫新屋。因千柱屋的斜對面有一座古建築上新屋,內 部結構及門額雕刻都相同,不過面積只有千柱屋的一半,建造年代略早於千柱屋,也是斯元儒所建,故稱千柱屋為新屋。其正大門青石門額上鐫有“於斯為盛”四個九疊篆大字,系臨摹宋代大書法家米元章所書,十分醒目。額枋兩側鑿刻篆字和鹿、松、梅、人物、花卉等圖案,做工精細。“於斯為盛”出於《論語》及《禮記正義序》等文獻,《論語》云:“唐虞之際,於斯為盛。”《禮記正義序》云:“鬱郁乎文者哉三百三千,於斯為盛。”在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門額正中刻有“嶽麓書院”,兩邊題有“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一副。因長沙是楚國的國都,它的意思是只有楚國的地方人才濟濟,而且也是最強盛的國家。於斯,同“於此”,即“在此”。盛,興盛,昌盛之意。而千柱屋門額上的“斯”字,除此本義外,同時亦寓“斯氏”之意,有一語雙關之妙,也就是說姓斯的在這裡最為興旺、昌盛。確實如此,自斯氏在斯宅定居以來,已將近50世,1100多年,久盛不衰,不斷繁衍生息。
斯盛居,於1798年由三十二世孫斯元儒建造。斯元儒(1753.10-1832.1),字翼聖,太學生,議敘登仕郎(清制,吏部考核官後,對成績優良者加級或記錄,以示獎勵,稱儀敘。登仕郎。文散官名,清正九品概授豋仕郎)。他以做山貨生意發家致富,是當時諸暨的著名富商。
整個斯盛居東西通面寬108.56米,南北縱進深63.10米,總占地面積6850平方米。門前建有曬場一個,長110米,寬19.50,,面積2145平方米,在深山塢底里有這么大的活動場所,很為少見,這也是千柱屋內居民在勞作之餘,飯前茶後,相聚嘮叨家常之處。特別是在夏天的晚上,辛勤勞作一天的村民們,大家躺在自已編制的土虅椅上,手拿一把自編的花邊麥草扇,旁邊泡一杯自己炒制的石筧名茶,三五成群,享受著山間吹來的陣陣涼風,聆聽門前的潺潺流水聲。海闊天空,暢談國事、家事、農作事,真是優哉悠哉。
千柱屋坐南朝北,南依筆架山,北朝蝙蝠山,山腳下的上林溪水緩緩流淌。整座巨宅建有門樓五座。居中為正門,高3.35,寬3.20米。東西兩側各設邊門兩座,高度為2.78米,寬為1.36米,比正門略小。為單數5個門台,而單數正是我們諸暨農村建房的特色,它代表的是對稱與平衡。細心的人還會發現紹興、蕭山等地的房屋建築有所不同,門大都為雙數。這是因為諸暨方言雙數的“雙”字諧音“傷”,故諸暨人不建造雙數房子,往往中間設公堂一間,兄弟分家,大的在左首,小的在右首,中間一間為公用,一直流傳至今。千柱屋門樓均系青石、磚雕製作,鐫刻人物、山水等圖案,形像生動逼真,極其精美。正門兩邊磚牆上,分嵌一個似獅子頭,一個象銅錢,兩塊石雕中問有拇指粗的一洞相通,這叫栓馬石。正門上方刻有兩隻蝙蝠同銜一個銅錢的石雕,“蝠”同“福”諧音,當地民間以蝠喻福,主人別出心裁地讓兩隻蝙蝠銜上一個銅錢,足見經濟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左側門額的一幅青磚雕刻圖案更耐人尋味。其上刻船兩隻,一大一小,小船向外,大船向內行駛。它的寓意是大船進小船出。把山裡的土貨裝出去,把外面的日用品和生活資料等運進來;也寓有大錢進,小錢出的意思,是生意人家企盼賺錢的心理寫照。第二道門門額刻有“出將入相”之圖案,其意是出征可為將帥,入朝可為宰相。勉勵後代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高超的技藝和強健的體魄,文武兼備,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材,真可謂用心良苦。第三道門門額上刻有“文王推車”的典故。主人用這則故事教育子孫後代,要成大事者,必須有周文王禮賢下士,敬老愛幼的思想,克服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高傲姿態,意味深長。最後一幅為“彩樓配”王三姐拋繡球招親,意在頌揚堅貞不渝的愛情,意義深刻,回味無窮。
歷史沿革
千柱屋,位於浙江省諸暨市東白湖鎮斯宅村,離市區約30公里,因屋有千柱而得名。由里人斯元儒建造。斯元儒(1753-1832),字翼聖。太學生,議敘登仕郎。道光二年(1822)七十歲,旌“五世同堂”。道光間建縣試考棚,輸二千金。奉旨準建“樂善好施坊”。千柱屋現為斯姓後裔居住。
清朝嘉慶年間,農家子弟斯元儒從西施故里諸暨出發,邁上了尋找富裕的旅途。像他這樣懷揣著夢想走出山坳的很多,許多人不過是解決了溫飽而已,而他卻帶著千萬兩銀子榮歸故里。
斯元儒回來的首個大動作就是建築千柱屋,將一座巨宅里弄出121間樓屋,1322根柱子,將富豪大家族的排場發揮到令鄉人瞠目結舌的地步。走遍千柱屋的每一個角落,可以“晴不見日,雨不濕鞋”,後人將千柱屋視作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築。
在任何一個年代,富裕的生活都是人們追求的首要目標。富裕,意味著可以實現很多夢想。說低一點,可以吃飽吃好,娶個年輕漂亮的媳婦;說高一點,可以蓋豪宅,助鄉鄰,厚德載物。
在西施故里諸暨的荒山野嶺中,一條清澈的溪流曾經承載了斯元儒的夢想,清朝嘉慶年間,他從這裡出發,邁上了尋找富裕的旅途。像他這樣懷揣著夢想走出山坳的農家子弟很多,許多人不過是解決了溫飽而已,而他卻帶著千萬兩銀子榮歸故里。這頗讓人覺得蹊蹺,他自己又不解釋。於是,鄉人就猜想他一定有什麼奇遇。至今斯宅一帶還流傳著他無意間為一個強盜頭子付了飯錢,而得到豐厚回報的傳奇故事。
其實,斯元儒的生意經一點也不神秘,先是將山裡的茶葉、桐油、杉木運到無錫太湖一帶賣,然後再涉足其他行業,將生意做大。斯元儒花錢蓋千柱屋,將一座巨宅里弄出121間樓屋、1322個柱子,將富豪大家的排場發揮到令鄉人瞠目結舌的地步,說明他是追求世俗榮耀的商人。然而,他又是一個深明大義、樂善好施的慈善家。有一年,諸暨鬧災荒,斯元儒個人就捐了兩萬兩銀子;後來諸暨要修建舉人趕考的考試棚,他又率先捐了兩千兩銀子。也難怪連道光皇帝都要欽賜匾額表彰他:“活十萬戶饑民不讓義田種德,庇廿四鄉學士允稱廣廈樹功。”為富最怕不仁。有了仁義,這斯家的興旺發達就是可持續的。
現在千柱屋內共有200多人口,其中斯姓占90%以上,而且大多是斯元儒之後裔,其餘人家則是1951年以後陸續遷入的。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維修過程中,大家形成了一種共識,把千柱屋當作祖宗的遺產來看待,自覺承擔起把它保護好、管理好的責任和義務。尤其在那動亂年代,斯姓族人在所有的雕刻上面(包括磚雕、木雕、石雕)偷偷地用石灰或泥土封蓋起來,面上寫上標語口號,使這些文物得以基本保持完好,實讓後人讚嘆。
傳說
千柱屋屋架豎起時,近千根屋柱象樹林般一片,吸引了四鄉人群都來看熱鬧。有個換糖佬夾在其中,隨口說道:“屋是造得勿錯,可惜用的是雜木。”這話恰好被斯元儒聽見,不問青紅皂白,就給了換糖佬一記耳光,“你憑什麼說我造屋的是賊木?”換糖佬也不計較,解釋道:“我說的是雜七雜八的雜木,沒說你斯財主偷。”隨後走了。千住屋落成,斯元儒準備辦新屋酒,一算,光肉豬就要300頭。他親自去義烏採辦,不想又碰上了換糖佬。換糖佬拖了斯元儒去家裡做客,斯元儒才知道換糖佬住的竟也是一幢千柱屋,而且一色的杉木到腳。臨別時,換糖佬送給斯元儒“盤小肚大”四個字,斯元儒一撲通,臉紅了,想想自己是肚小盤大,一心與人家爭富,不贏不肯歇……此後,斯元儒竟頗多善舉,賑濟災民,捐資助學,道光皇帝還曾欽賜“樂善好施”匾額呢。傳說畢竟是傳說,斯元儒與換糖佬的瓜葛未必發生過,也沒聽說義烏另有一座千柱屋,但故事倒是傳達了千柱屋用料講究的信息。
建築布局
該建築分布5條縱軸線,3條橫軸線,為庭院式組群布局。坐南朝北,通面寬124米,縱進深60米,總占地面積約7400餘平方米。各縱軸線北端均設重檐式門樓,共5座,全系青石、磚雕製作,鐫刻人物、山水圖案,皆形象生動逼真,極其精美。其實,千柱屋的造作是頗講究的。它正面有五扇大門,居中一扇最為高大,嵌著青石鑿成的“於斯為盛”四個篆體字。五扇門廂均用青石打制而成,門楣上方有豐富的磚雕裝飾,或人物,或花卉,或動物,無不生動細膩。環宅的四面高牆,還有幾十扇青石透雕的花窗,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宅內門窗,梁桁,亦多是精雕細刻。木雕不宜用杉木,這恐怕就是千柱屋子用雜木的緣由了。
千柱屋以正廳為中軸線,兩側分置8個四合院,辟10個天井,各院之間,以檐廊相通。整座建築有樓屋121間。梁、柱、門、窗、牆均有裝飾,規模宏大,頗具特色。
千柱屋正廳門樓製作講究,其門額以青石製作,上鐫“於斯為盛”4字,為九重篆。門額四周用磚雕人物、山水、龍鳳等圖案裝飾。過門樓即為正廳,五架抬式結構。正廳兩側分設“叢桂堂”、“雙槐堂”、“福壽堂”、“仁壽堂”,均用青石鐫刻楷書堂名鑲嵌於壁上。今尚保存有“孝廉方正”、“彤管重輝”、“一枝挺秀之軒”、“石澗聽松之館”等匾額多方。屋內廊柱林立,門戶重重,玲瓏剔透,令人目不暇接,有入五里霧中之感。
山野里的豪宅大院依山面溪而立,黛瓦粉牆,氣勢恢弘。整座建築以正廳為中軸線,兩側分置8個四合院,辟10個大天井,36個小天井。各院之間以檐廊連線溝通,每個家庭相對獨立,卻又以長廊相連,互不隔離。因此,走遍千柱屋的每一個角落可以“晴不見日,雨不濕鞋”。也難怪人們要將千柱屋視作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築。
從正大門進入,依次為門樓大廳和座樓共三進,為該建築之主軸線(也稱中軸線),三進之間都有寬敞的天井相隔。它以主軸線為中心,東西側各分設輔軸線兩條,並與主軸線垂直,作為對稱式布局。四條與主軸線平行的輔軸線上,各有前後兩個樓式四合院,前後兩院又由橫向的“通天弄”相隔。由此形成了整座建築分設八個四合院的格局,辟10個大天井,36個小天井,內部各院以檐廊相互連線溝通。因此,走遍千柱屋,可以晴天不曬太陽,雨天不濕鞋帽。更令人稱奇的是整座巨宅構件中竟不用一枚鐵釘,全部用竹釘或木釘代之。千柱屋建築大都為雜木,其中以香榧、板栗木為主。
進入門樓,為面房三間,通面闊14.06米,通進深8.22米,二層樓房後重檐,各縫梁架穿斗式,分為前後雙步外帶單步七檁用五柱。其中明間棟柱不落地,立於二層樓面上,穿枋承托樓閣柵木和樓地面。後檐廊步開敞式,船蓬軒結構,月樑上立兩柱承托兩軒檁。明間前檐辟石庫大門,大門體積寬大,整體較為厚重,但又不失其挺秀,門上方為嵌入式門罩,磚雕斗拱承托出檐,兩側翼角起翹。明間後檐立板門一樘,東西次間設花格門窗。6扇格式大門,上雕6幅孝子圖,組成千年傳誦的“埋兒奉母”、“負米養親”、“賣身葬父”、“哭竹生筍”、“孝感動天”、“臥冰求鯉”等“二十四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勉勵後世子孫效法古人,克盡孝道,由此可見千柱屋主人的良苦用心。
過門樓即為正廳,五架抬式結構,面房三間,通面寬14.06米,其中明間寬5.02米,東西次間各寬4.52米,通進深10.32米,屋高8.56米。三明間為開敞式,青石屋面硬山造。風火牆前三峰,後用四峰。粱架結構,明間五架抬梁前後外帶雙步九檁用四柱,扶脊木穩固脊檁,抬梁用材較大,直徑達55厘米,金柱腹徑42厘米,覆盆柱礎。山縫穿斗式,分心前後雙步外帶雙步九檁用五柱。雙步梁以下各施枋一道,前檐柱施牛腿承托挑檐。透雕牛腿,有鴛鴦菏花、松鶴長青、鳳凰梧桐、烏雅反哺四種圖案。其意是祝願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祝福父母長輩健康長壽;希望子女長得英俊瀟灑美麗漂亮;教育後代要尊老愛幼飲水思源。.四隻“牛腿”的造型逼真,寓意深刻,耐人尋味,使人久久不願離開。整個大廳寬敞明亮,可擺30多桌酒席,是千柱屋內住戶婚喪嫁娶、會親宴客的好場所,也是商討公務集會的處所。平時經常可以看到屋內居民勞作之餘,靜聽音樂,拉扯家常,別有一番情趣。正廳兩側分設“叢桂堂”、“雙槐堂”、“福壽堂”和“仁壽堂”,皆用青石製作門框和門額。每個堂內設兩個四合院,各建築中的門窗腰板上,鐫刻著不同形態的梅、蘭、竹、菊圖案,以示春、夏、秋、冬的區別。每幅淺浮雕刻千姿百態,無一雷同。置身其中,廊迴路轉,步移景換,目不暇接,猶如進入建築的迷宮。在大廳正中的上方有“五世同堂”匾額一方,為斯元儒立;在大廳正中前方橫掛“樂善好施”、“襄成賑務”匾額兩塊,也為斯元儒立。在大廳左前方橫掛的“歲進士”為斯也舫立,“明經”為斯穉湘立。大廳右前方橫掛的“孝廉方正”為斯鶴齡立,“兩世三節”為徐氏、趙氏、酈氏所立。右面牆壁上橫掛“青年矢志”匾額一塊,為斯葆恩妻立。左面牆壁上橫掛“文魁”匾額一塊,為斯子梁立。其他還有“節孝”、“彤管重輝”、“一枝獨秀之軒”、“石澗聽松之館”等匾額多塊。
整座古宅所有室內的地面,都用“三合土”鋪澆,其牢固程度絲毫不遜於當今的水泥地面,至今保存完好。建築中各通道的過間門道,都配有精緻的門套,其上精雕各種山水、人物、花卉等圖案,實屬罕見。
明間後金柱橫向置屏門6扇,縱向金柱與檐柱間各設雙扇門板,右進左出,而6扇屏門平時都是關閉著的,無人敢開啟它。只有在操辦喪事的情況下,才能由族長親自打開。這一條規矩到現在還被遵守著。後廳(即為穿廳)的結構布局與門廳截然不同,穿廳平面呈“凸”字狀,凸出部位廊步與大廳明間連線,也為三開間,面闊與大廳一樣。明間也為五架抬梁結構,五架抬樑上置兩蓮花瓜柱支頂金桁,中夾垂懸式瓜柱支頂脊桁。結構獨特,邊縫穿斗式,分心前後雙步五檁用三柱,屋高5.86米。因此前廳顯得宏偉、氣派、莊重,後廳卻文靜、優雅。東西兩側各有雕刻精緻的6扇落地窗,上刻有12生肖,活靈活現。透過窗門見內設兩個水井,既可養魚.以供觀賞,又可作消防用水,可謂一舉兩得。後廳也為五架式抬梁結構,樑上設荷花柱。東西兩側的抬梁結構,如稍加仔細觀察,象一幅圖畫在牆上,但實際上全是木結構件。再往裡走便是照牆。照壁長14.30米,高4.85米,居中辟大門,大門上部抹角做法,牆體上部飾線磚,磚制斗拱承托互古頂,照牆南面線磚以下即為《百馬圖》。
走過照廳便是座樓,內設堂屋(當地俗稱公堂大間)三間,相互連通。通面寬為14.06米,通進深8.72米,後檐砌築,各槰樑架穿斗式,分心前後雙步外帶單步七檁用五柱。其中明間兩個棟柱沒有落地,只有樓上一半。這就是人們傳說的“千柱屋只有999根柱子”的典故了。這兩根柱子不落地的主要原因是:屋主人迎送貴客時,能把轎子一直抬入堂屋前,不需要換人就能打轉一圈。族人去世出殯時,棺材能在堂屋內掉好頭,以順勢而去。在堂屋樓上設神台,用四塊“一根虅”雕花欄板圍出一個空間,用於供奉祖先神靈牌位。堂屋內有供桌1張,全用樟木製作,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可以轉動。桌子上放一副蠟燭台和一隻香爐。整個桌子都有精美雕刻,是一件不多見的文物。前幾年曾有人願出高價買走它,都被族人拒絕,現得以保存。
這種以座樓明間作祠堂的做法,在當地比較常見。重檐廊步與兩側輔軸線後樓,用廊步貫通,進深二米,船蓬軒結構,開敞式。各間前檐柱各設六扇格門,花格構圖巧妙,細緻入微,鑲嵌篆字“壽”字及花卉等,明間的四扇格門圴雕刻著不同的人物、花卉圖案。其中兩幅令人深受啟發,略作介紹。其一是圖案上有一個人仰面托腮而臥,旁有一老人在盡情彈琴。這是主人刻意借用諸葛亮擺空城計的典故,而實際上是嚮往一種悠閒自得、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還有一幅是郭子儀拜壽,一個身穿長袍,頭戴禮帽的人,面對一個赤著腳,身穿短袖的老人,拱手施禮。它的大致寓意是即使大富大貴,仍然不忘貧賤之交,要以禮相待,更不可瞧不起窮人。座樓前天井用卵石鋪面,東南西三面設排水溝。跨出偏門,便是一條長長的弄,寬2.50米,全用鵝卵石鋪築,名曰“防火弄”,東西貫通,稱之為“隔火弄”,它把“斯盛居”一分為三,兩面各建風火牆,以防不測。巨宅的建築者對消防系統考慮得十分周到,在每個四合院的天井中,均放置大水缸一隻,每隻可貯水10餘石,以備滅火之用;同時消防通道也設計得十分合理,有五縱五橫十條通道,通往宅外的大門也有12扇,真可謂四通八達。值得慶幸的是,200多年來,這裡從未發生過火災,即使有幾次小火,也能及時發現而被撲滅。有人說靠的是祖宗庇佑,但實際上跟千柱屋內的斯姓後裔,有較強的保護意識密切相關。
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分兩個台階,第一台階為一級,名曰:“一步登天”;另一台階有兩級,名曰:“步步高升”。寓意可謂深刻。同時,10個大天井,全用鵝卵石鋪築,中間略呈隆起狀,容易泄水。天井四周都設有下水道,不管下多大的雨,下多長時問的雨,每個天井裡沒有積水,且雨止即乾。天井鋪築的卵石圖案有太極形、正方型、橢圓形等,形狀各異。走遍巨宅的每個角落,你還會發現樓上,樓下的窗戶也不一樣。樓下窗為二層結構,外面是精製的石花窗,都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里半部分為硬木窗,而且圖案也各不相同。屋內有圓形冰裂石花窗,中問雕刻花瓶和鮮花,形象逼真。樓上的窗戶更是形式多樣,有正方形、橢圓形、梅花形、長方形、六邊形、八角形,真可謂千姿百態。且窗外部四周都用質地優良的青磚鋪築,看上去整齊美觀。在整座巨宅內有如此多樣的窗戶,這在別的地方也是很少見的。
整座巨宅廊柱林立,門戶重重,廊檐環繞,玲瓏剔透,渾然一體。1999年寧波考古隊對千柱屋測繪,發現房子的寬面與進深之比剛好構成“黃金分割”,而且理論數據與實際丈量只有3厘米誤差。整個建築的防火、防盜、通風、採光、排水系統鄀設計得極為合理。在八個四合院內,分別為斯元儒的四個兒子即霖槐、霖棣、霖楚、霖株所居住。各院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貫通,充分體現了古人為大家族和睦相處而刻意營造的氛圍,也反映了我國清代社會生活中的倫理宗法關係。
建築特點
第一:它的布局十分嚴謹,有明確的軸線,在突出中軸的同時,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其占地面積不是向縱深推進,而是向左右兩側擴大,並嚴格講求端正,這種布局有別於江南其它民居。斯氏民居的每個組群皆以高牆圍護。外觀十分封閉,儼然如同堡壘一般,具有良好的防衛功能,而這種強烈的封閉安全感,正是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和觀念的一個體現。同時,為使封閉的外觀得以豐富,打破單調與壓抑,斯氏民居每個組群的單位幾乎均築封火山牆,其式樣不以單一的形式出現,富於變化,裝飾講究,既具防火功能,又使建築的外觀參差起伏,富有美感。在建築正立面又不遺餘力營造大門和側門,門罩和石窗雕刻各種吉祥圖案,以納吉氣,獨具風格。
第二:它的建築外觀雄渾,內部秀麗,具有外雄內秀的整體形態。細部處理技藝,出神入化,特別是中軸線上的門廳,大廳及座樓,它作為家族共享活動(祭祀,議事,儀式)的場所,構築不僅選料上乘,用材碩大,且雕刻裝飾繁複,工程浩大,尤其是處於中心位置的大廳,面闊多為三間,開敞式,進入廳內,各自雕刻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且技藝嫻熟,題材廣泛,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門廳,座樓及內側廂,多為重檐立面,裝飾亦很講究,門窗隔扇,木雕細緻入微,構圖巧妙,甚至連山牆犀頭也以精美的磚雕,這些都給封閉的內院注入了溫馨細膩的情感,體現了人們對於生活的理解,為江南民居建築所罕見,斯氏古民居建築的木雕,磚雕,石雕堪稱民間建築藝術瑰寶。
價值藝術
一,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古建築群是以斯氏宗族的聚居,演化發展而成,因而真實集中地反映了當地清代中後期以來鄉鎮發展的實際歷史。斯宅有許多哲人英賢,人才輩出。真實地顯示了眾多歷史文化名人活動的歷史文化環境,也體現了諸暨中小城鎮清代中後期至民國的歷史發展。反映了當地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和社會風尚,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民居和傳統村落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家族聚居為基礎,以傳統村落聚居形式在全省乃至全國同時代,同類型中具有突出代表性,在歷史的遺存中實為珍貴。
二,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整個古民居建築群中的格局體系,包括選址布局,空間關係,通風采光,防火防災,生態環境等方面,在建築,城市規劃,傳統村落研究等領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眾多的建築類型,特別是大型的叢厝式民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中建築工藝之精美,規模之宏大,用材之考究,代表了清代中後期地方民居建築設計和施工的高超工藝水平。在建築歷史上及傳統民居建築領域中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通過對古式村落和家族背景,發展過程的保護和研究,可以對浙中山區的資源狀況,社會演變過程,生態環境變化過程,生活方式的演變過程,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起因和演變過程,南方古代文化傳播史,家族文化發展史等多個學科開展研究工作,還可以為社會學,民俗學,文化傳播和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實物資料和研究對象。
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斯宅的古建築空間變化豐富多彩。建築造型樸素大方,典雅秀麗,裝飾華麗精美,雕刻工藝細膩,細部處理技藝精湛,出生入化,造型栩栩如生,在建築藝術方面具有較高價值,同時它合理地,靈活地,巧妙地結合地形,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古樸自然,掩映於茂林修竹之間,與自然山水渾然一體,顯得非常和諧,風景秀美,如詩如畫,具有較高的景觀藝術價值。建築裝飾上精工細作,石雕,磚雕,木雕,題刻,書法等技藝熟練,工藝水平高超,是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裝飾藝術
千柱屋的磚雕、木雕、石雕題材廣泛,形象生動,內容吉祥,表達了斯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反映了斯氏“天人合一”是哲學思想,是斯宅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傑作。
斯元儒畢竟見過世面,在千柱屋的規劃設計上可謂煞費苦心。千柱屋正廳青石門額上,以篆體鐫刻“於斯為盛”四字,取自孔子的《論語》,意為由此而興盛,並巧妙地將自己的姓氏融合進去,寓意深遠。正面的另外四扇大門,也像正廳門樓一樣採用磚雕斗拱,雙翼翹起,門額四周刻著各種瑞獸與花卉,與門額里的人物故事磚雕互相呼應,真是妙不可言。
過門樓即為正廳,五架抬式結構。正廳兩側分設“叢桂堂”、“雙槐堂”、“福壽堂”、“仁壽堂”,均用青石鐫刻楷書堂名鑲嵌於壁上。今尚保存有“孝廉方正”、“彤管重輝”、“一枝挺秀之軒”、“石澗聽松之館”等匾額多方。院落里栽著桂樹、槐樹,經二百餘年風雨,或已越過窗欞,或已高於屋檐。漫步其間,可以感受到耕讀人家的古樸、清幽和安寧的意蘊。
磚雕
磚雕主要分布在門額、門樓上,透雕浮雕結合,以《百馬圖》為典型,百馬圖造型別致,栩栩如生,有嘶有鳴,有滾有立。
堪稱絕品的當然要數千柱屋正廳照壁上的《百馬圖》磚雕,只見這些馬兒坐臥行奔、安閒長嘶、嬉戲翻滾, 神態各異;連牧馬人也是姿態豐富,或歇或睡,或行或坐,無一雷同。背景襯以飛禽走獸,林木山水,可見雕刻工匠的技藝高超。
如果說“千柱屋”是薈萃萬千氣象的大觀園,那么雕於正廳照壁上的《百馬圖》便是其中一塊光彩奪目的藝術瑰寶了。整幅磚雕用21塊長0.34米、寬0.30米的青磚拼接而成,總長7.04米。整個畫面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造型生動,匠心獨具。《百馬圖》雕琢成馬為53匹,或臥或坐,或行或奔,或安閒自得,或引吭長蟖,或翻滾嬉戲,姿態各異,神形逼真,線條留暢,無一雷同。牧馬人或擁腿閒聊,或揮手刷馬,或倚膝欲睡,無不惟妙惟肖。背景襯以林木山水,飛禽走獸,佳妙意境。如若單獨拿出其中任何一塊,都能成為一幅動人的畫面。整體布局嚴謹,工藝高超絕倫,堪稱藝術珍品,是寶中之寶。磚雕兩邊還留有幾塊空白青磚,據說是主人讓給後人“續雕”的,時向已過去了200多年,但沒有人能續得上去。有人問為何要留幾塊空白青磚呢?是他虛懷若谷,希望後來者居上,還是他目空一切,認為無人能出其右?又或是因藝人猝然謝世以致半途而廢,還是特意將真功夫“藏而不露”?這個問題只好讓你自已去遐思尋味。1981年5月,《百馬圖》被諸暨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旁植的兩株桂樹,一為金桂,二為銀桂,一大一小。在桂花飄香之時,走進這座巨宅,香氣撲鼻,令人陶醉,仿佛置身於大自然之中。
“千柱屋”門口4處磚雕的內容分別是:“大船進,小船出”“出將入相”“文王推車”“三小姐拋繡球(其旁為申公豹斗姜子牙)”。
木雕
木雕則以門枋、牛腿等為主。千柱屋的木雕絲毫不遜色於磚雕。門窗均為格扇式,分別用梅蘭竹菊、吉祥如意、纏枝花卉等圖案,大的盈尺,小的寸許,內容豐富,各具寓意,美不勝收。
石雕
石雕主要分布在石門框及石花窗上,雕刻層次分明。
筆鋒書院
《光緒諸暨縣誌-坊宅志》載:“筆峰書屋,在松嘯灣之麓。襟山帶水,曲折幽邃,門前曲池,紅蓮盈畝,夾路皆植紅白杜鵑,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燦爛如錦,山上雜種松竹。有三層樓,朝揖五老峰。又有小池,水從石龍吻中噴出。林泉之勝,甲於一邑”。《志》中所載,而今大部尚存。書屋門前有盤槐兩株,枝幹老態龍鍾,曲虬橫臥,一若青獅,一若白象,皆為不可多得之古樹名木,頗具觀賞價值。屋前古木參天,均數百年物也,依然蒼翠欲滴,生機盎然。
穿過千柱屋,就來到了筆架山下。屋後有鵝卵石鋪成的石階蜿蜒而上,而石階的盡頭就是藏於山腰上的筆峰 書院。筆峰書院其實就是斯家的私塾,斯元儒在建千柱屋的同時建造了它,這再次證明了他的遠見卓識。他的後代都是在這兒接受的文化教育,並培養了一些成才的子孫。筆峰書院內外遍植林木,有銀杏、水杉、龍爪槐、紫薇、大葉冬青等,大多虬枝盤纏,都在二百歲以上。筆峰書院如今已經荒廢,然而,那背靠巍巍青山,面對開闊原野的氣勢還在。邁進書院天井,灌木翠綠,奇花飄香,長滿青苔的石桌、石凳、石缸,不能不讓人感慨歲月匆忙的流逝,洗去了幾多繁華!那些與鳥聲一起悠揚的朗朗書聲,早已消逝在歷史的虛空之中。蒼松翠柏掩映下的院落,也如風燭殘年的老者,依稀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嘆息。
旅行指南
交通
從杭州乘高鐵到諸暨站,在諸暨站坐17路公交到諸暨客運中心,然後在諸暨客運中心坐102路到斯宅村。
如果是坐長途汽車可到諸暨客運中心,然後在諸暨客運中心坐102路到斯宅村。
若是自駕車可走杭金衢高速公路到諸永高速,在街亭出口下高速,然後走里斯線到斯宅村千柱屋。
從諸暨縣城到斯宅村的千柱屋,打的包車來回約100元左右。
1.從杭州乘高鐵到諸暨站,在諸暨站坐17路公交到諸暨客運中心,然後在諸暨客運中心坐102路到斯宅村。
2.如果是坐長途汽車可到諸暨客運中心,然後在諸暨客運中心坐102路到斯宅村。
3.若是自駕車可走杭金衢高速公路到諸永高速,在街亭出口下高速,然後走里斯線到斯宅村千柱屋。
4.從諸暨縣城到斯宅村的千柱屋,打的包車來回約100元左右。
住宿
附近有農家的小旅館,住宿條件不是太好,但便宜且有當地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