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長城義烏兵

千古長城義烏兵

本書講述中國歷史上兩支以將帥姓氏為名的名揚千古的軍隊:一是南宋的岳家軍,一是明中期的戚家軍。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主力來自浙江義烏,史稱義烏兵——南滅倭寇,北修長城,為修築司馬台、老龍頭等城牆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後長期堅守從山海關到居庸關西的敵台。他們以敵台為家,繁衍生息,在長城下發展為無數個“義烏兵”後裔的自然村落。融南北風俗文化的“義烏兵”後裔,四百多年來,以堅韌的毅力與意志,世代守護長城。這本王賢根、吳潮海共同寫就的《千古長城義烏兵》首次掀開了這段厚重的歷史。

編輯推薦

中國歷史上,只有兩支以將帥姓氏為名的軍隊名揚千古:一是南宋的岳家軍,一是明中期的戚家軍。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主力來自浙江義烏,史稱義烏兵——南滅倭寇,北修長城,為修築司馬台、老龍頭等城牆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後長期堅守從山海關到居庸關西的敵台。他們以敵台為家,繁衍生息,在長城下發展為無數個“義烏兵”後裔的自然村落。融南北風俗文化的“義烏兵”後裔,四百多年來,以堅韌的毅力與意志,世代守護長城。這本王賢根、吳潮海共同寫就的《千古長城義烏兵》首次掀開了這段厚重的歷史。

內容簡介

長城腳下的義烏兵後裔——普普通通的農民,四百年來以守護長城為神聖。他們的感人傳奇,走進人民大會堂,走上中央電視台。他們的人生價值和彰顯的魅力,無不充溢著長城文化的精髓,依然崇高、堅強、不屈、雄偉。守護長城的同時,他們思望故鄉,追尋宗族的根,堅守民族的魂。改革開放後的今天,他們千里認宗叩祖,締結“親情友好村”,兩地政府和人民共謀經濟、文化的發展…… 這本王賢根、吳潮海共同寫就的《千古長城義烏兵》筆觸生動,構思新穎,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一個個感人肺腑的人物故事,著力地體現與弘揚了浙江地域文化、中國長城文化與中華民族宗族文化的精華。

作者簡介

王賢根。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報告文學《援越抗美實錄》、《中國秘密大發兵》、《西部之光》;報告文學集《雷神》、傳記文學《鄧東哲將軍紀事》、散文集《山野漫筆》等。吳潮海,畢業於浙江師範學院(浙江師範大學)。義烏市志(叢書、年鑑)主編,義烏市委、市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作品《西土如夢亦如金》《現代都市不是夢》《華山天下雄》等。文章散見於《人民日報》《嘹望》《管理世界》《滬港經濟》《中外第三產業》,及《中國作家》《報告文學》《江南》《東海》等。

媒體推薦

看到你們的長警棍,我不由想起明代時戚繼光訓練怎么打倭寇。他就地取材,把毛竹削尖,很長,5人或7人一組,先用毛竹竿擋住倭寇,使他們近不了身,盾牌兵再上去擊殺,非常有效。我們也要有好的兵法和有效的武器。
——習近平總書記以戚家軍—義烏兵勉勵民警
東海波濤永難平,黃河之水何時清。
義烏自古多義士,強將手下有強兵。
——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賦詩推薦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抗倭寇,戚繼光義烏招兵
1 神奇的土地
2 族親相見
3 一旅當三軍
第二章 守長城,義烏兵千里北上
4 北上!北上
5 望京樓上
6 老龍頭之謎
7 長城,活生生的族譜
第三章 長城腳下的義烏兵村落
8 “樓台軍”的古村落
9 悠悠的鄉愁
10 一位哲人的目光
11 清明祭
12 長城基石
13 立根之台
14 故鄉有多遠
第四章 英雄身後的依依深情
15 在董家口長城上
16 椴木峪 媳婦樓
17 兩地書
18 飛車尋家譜
19 古墓群中的石碑
20 祖上義烏南關第一甲
21 黃崖關下
第五章 神聖的重託
22 “要在長城上守一輩子”
23 空寂中的“虎嘯狼嚎”
24 神聖的重託
25 八面來風
26 逛樓
第六章 保護長城是天職
27 走保護之路
28 市委書記點將
29 現實與未來
30 板廠峪
31 從“資本主義尾巴”起家
32 一位農民的夢想
33 靈仙洞的秘密
34 驚現213座明窯
35 長城美食桲欏葉餅
第七章 義烏兵後裔南下尋根
36 義烏兵後裔桑梓行
37 溫馨的熱土(上)
38 溫馨的熱土(下)
39 認祖歸宗,締結“親情友好村”
40 玫瑰有約
41 回“家”的感覺真好
第八章 聯結“秦義之好”
42 引進義烏模式
43 幸福的期待
44 特殊的歡送
45 不眠之夜
46 不宣的誓言
第九章 千年守望
47 與戚繼光後裔一席談
48 歷史的豐碑
後記:奇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文摘

1 神奇的土地
如果這步沒跨出去,明朝的這段歷史就要重寫。
如果這步沒跨進這方神奇的土地,幾百年後的炎黃子孫,在歷史教科書上就讀不到他的大名和他率領的軍隊炫目輝煌的功績。
如果這步跨進去沒招募到數千兵士,如今長城腳下就不會有那么多英雄的義烏兵後裔和那么多經久不衰的傳奇……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的一天,有位戎裝一身的五尺男兒,在隨從的相伴下,大步走在浙東的大地上。這位將軍小個子,高鼻樑,大臉角,敏銳的目光,透露出的是常人稀有的英武之氣。想不到的是,這位當年僅有三十一歲的鐵血將領,在日後明朝的歷史上,大書特書了一番,讓人世代傳頌。
他就是戚繼光。
秋陽,高高地懸在萬里藍天上,溫暖的陽光照著漫無邊際的滄海。多年的倭寇出沒,大海不再坦蕩,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沿海漁民嘗到的是莫名的戰慄、無辜的死亡。
這一切,堅定了戚繼光的腳步。
從台州的抗倭前線,戚繼光取道坎坷的山區、丘陵地帶,直向西行。浙東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天台山、雪竇山、普陀山、四明山、會稽山……山山水水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位戰將,又是一位吟詩賦詞、熟讀兵書的儒將。沿途,他看到勤勞淳樸的農民,在田間地頭耕作,大畈大畈的稻穀,已經金黃,沉甸甸地彎著腰,在徐徐的秋風中低吟著豐收的歌謠;山岡上的玉米,粗壯的直稈上結著飽滿的果穗,紫紅的鬚鬚里吐露的是列牙的喜悅;山道旁的地塊里,番薯綠油油的葉子,閃爍著太陽的光芒,交錯盤繞的長青藤下,紅皮的薯塊還沉睡在甜美的夢鄉里;田塍路邊的叢叢豆角,枝上掛著豐滿的顆粒,撐得紫皮青皮的衣衫凸凸地隆起,不覺勾起人們更多的想像……
祖國大好的河山啊!
戚繼光心懷豁然開朗起來,與隨從們邊走邊聊。
戚繼光,山東省濟寧州魯橋人氏,出生於嘉靖七年(1528年)閏十月初一,祖上戚祥跟隨朱元璋起兵,為創建明朝江山立下戰功。明初封其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指揮僉事。十一歲時戚繼光就繼承了父親登州指揮僉事的軍事官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戚繼光勤奮好學,苦練武藝,鑽研兵法,明顯勝於父輩。他負責登州屯田事務,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赴薊州戍守邊關去了。在把守明朝京都的北方門戶中屢立戰功,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升任山東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朝廷鑒於浙江倭寇愈演愈烈,就選調優秀將領入浙。戚繼光從此走上抗倭前線。他先任浙江都司僉書,掌管屯田事務。翌年春,浙江總督胡宗憲接見戚繼光,聽他談論抗倭方略,覺此人胸有文韜武略,非同一般。經他推薦,戚繼光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秋,升任鎮守寧波、台州、紹興三府的參將,時年二十九歲。
浙東的明山秀水,讓戚繼光想起台州知府譚綸。在倭寇橫行之時,譚綸雖是一名地方官,可在後來的明史上卻寫下了厚重的一筆。他始終支持戚繼光的積極主張,成為保衛大明江山的棟樑。
P3-4

後記

後記:奇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四百五十四年前,戚繼光慕名走進義烏,決意招募義烏兵組建新軍,令他意想小到的是,祖上是從義烏遷徙安徽定遠,又從那裡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這個鮮為人知的奧秘與喜悅,競成為戚家軍的重要來由。日後的戚家軍義烏兵,橫掃倭寇如卷席,以極小的代價換取重大的勝利,創造了我國戰爭史上獨樹一幟的輝煌奇蹟,難怪隨軍幕僚徐渭感慨寫下“帳下共推擒虎將,江南只數義烏兵”的壯美詩句。
明朝的皇上,最為憂患的乃是敗走漠北的元貴族部落,他們的騎兵不時侵入長城,甚至逼到北京城下。危難的境況中,他們想起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他北守長城。他深入邊關調查研究,建議朝廷調義烏兵堅守。義烏兵在戚繼光統領下,一邊守邊關,一邊修長城,尤其是建造司馬台長城、山海關老龍頭,創造了我國長城修建史上的奇蹟。
義烏兵成為長城沿線守軍楷模。後又調部分北上。上萬義烏兵——史稱南兵(在義烏招募時,鄰縣少量青年聞訊應徵),堅守山海關至居庸關西的每座敵樓,護衛京城,讓明朝北域這帶十六年無戰事,邊貿發展,百姓安居樂業。
數百年的歷史,滄海桑田。長期堅守城樓的義烏兵和他們的後裔,在長城下拓荒種地,於是蜿蜒連綿的長城腳下,像花那樣開放著眾多的義烏兵後裔的自然村落,他們世代以守護長城為己任,直至今天,他們仍以堅忍的毅力,出色地在那裡創造了人類保護長城文化遺產的奇蹟。
我是在故鄉饋贈的報刊和《新華每日電汛》上讀到幾位義烏兵後裔自覺保護長城的動人事跡的。義烏市志編輯部的同仁九度奔波長城沿線,追尋戚家軍義烏兵守衛長城、修建長城的光輝業績,尋訪義烏兵後裔守望長城、堅守戚家軍精神的事跡。後裔千里回江南,認祖歸宗,與義烏親人、商人探討致富之路。在商場卜^拼搏多年,已成為千萬億萬富翁的十幾位義烏親人,深入長城腳下的小山村,走訪義烏兵後裔,與當地政府、企業商業經營者、義烏兵後裔,探求走富裕幸福之路的途徑與措施。秦皇島與義烏兩地政府與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由此而頻繁、熱烈起來。我三次自費到長城沿線採訪,三次赴義烏與市志編輯部同仁交流,並由他們陪同到當年招募兵士的村落查閱宗譜,收集史料。我深深地感到,義烏市志編輯部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開挖和史料徵集,為秦皇島與義烏兩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似乎看到,一個新的奇蹟又在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所以,坐在義烏市志編輯部主編吳潮海辦公室,我真誠地說:“這書我們倆合作,我來執筆。”
奇蹟背後,是精神的升華。這些奇蹟,包括義烏商業經濟的繁榮,是怎樣創造出來的?這,正是本書思索與追尋的目標。
2011年10月,寫出初稿,11月中旬到義烏,交吳潮海修改。12月回京做局部改動。二十多年前曾在一起撰寫北京亞運會報告文學的《文藝報》余義林,熱心將此作推薦給《中國作家》,副主編蕭立軍兄聽我一番述說,當即表示:“二十幾萬字,刊物發太長,用十萬。”這就是2012年《中國作家》(紀實版)第一期上的《千年守望》。2013年開舂,我們總參幾位戰友與莫言聚會,對他獲諾獎表示祝賀。其間,他看到《中國作家》上的《千年守望》,真誠地說:“戚家軍就是義烏兵,抗倭寇,守長城,這書值得看。”
1989年我在軍藝文學系畢業實習期間創作的《援越抗美實錄》,是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相約,並在他們的首肯、激勵下完稿的。出書的過程中,因我操之過急,與人文社擦肩而過。書後來發行不錯,海內外有十幾家報刊連載、選載。但我內心仍有些許的遺憾。故這回希望成全。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責編王永洪和資深編輯腳印,我曾隨他們赴杭州參加一部作品研討會,一路上,他們談的許多想法,對我們的創作與修改,大有裨益。正在這期間,責編提議書名《千年守望》改為《千古長城義烏兵》。作家朋友童禪福、朱曉軍、王槐榮、駱有雲等,對本書的寫作與出版出謀獻策。數位攝影家提供了精美的圖片。尤其是亦師亦友的莫言,最後看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稿,有感而發,步前賢徐文長《宴遊爛柯山》韻作詩一首:“東海波濤永難平,黃河之水何時清。義烏自古多義士,強將手下有強兵。”並熱情地推薦給廣大讀者。藉此,我們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今年恰逢鄧小平、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題詞30周年,親愛的讀者,當您翻開這本書的時候,一股或淡或濃的墨香已經悠悠地散發開來,我已感應您對長城、義烏兵及其後裔和義烏、秦皇島這兩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域與文化的關切和關愛。奇蹟令人感奮,蘊含的深層意義的文化,仍是我們民族的血脈所在,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王賢根
二○一四年三月十五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