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鋪碼頭

十六鋪碼頭

十六鋪碼頭,是上海外灘最著名的碼頭,擁有150年歷史。曾是遠東最大的碼頭、上海的水上門戶,承載著很多關於上海的歷史人文記憶。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會,隨著上海外灘歷經近3年整體改造,這座外灘最著名的老碼頭也脫胎換骨,重新精彩亮相,功能再造。

歷史

老上海十六鋪碼頭

據上海市檔案館編著的《上海名街》記錄:清代乾隆以後,海禁開放,上海港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中國南北洋航運貿易的聯結點。當時有文獻這樣記載:“凡遠近貿遷皆由吳淞口進泊黃浦”,這時的十六鋪區域已經是中國最大港口。

地名學上“十六鋪”的首現,是在清朝的鹹豐、同治年間,距今約140餘年。為了防禦太平軍進攻,當時的上海縣將城廂內外的商號建立了一種聯保聯防的“鋪”。由“鋪”負責鋪內治安,公事則由鋪內各個商號共同承擔。最初計畫劃分27個鋪,因為種種原因實際只劃分到了16個鋪(即從頭鋪到十六鋪)。而其中十六鋪是16個鋪中區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縣城大東門外,西至城濠,東至黃浦江,北至小東門大街與法租界接壤,南至萬裕碼頭街及王家碼頭街。1909年,上海縣實行地方自治,各鋪隨之取消。但是因為十六鋪地處上海港最熱鬧的地方,客運貨運集中,碼頭林立,來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傳都將這裡稱作“十六鋪”,作為一個地名,這個名稱也就存用至今。

20世紀70年代,隨著客運的迫切需要,原先的裝卸區與客運站合併起來,以十六鋪碼頭為基地,重新成立了上海港客運總站。由於設施陳舊跟不上,1982年,把原來李鴻章創辦的招商局倉庫拆了,建造了十六鋪新客運站。”新客運站吸引了成千上萬人來參觀,“當時有三大亮點:一是自動扶梯;二是攝像頭監控;三是造了7個小候船室,落地門窗、空調、沙發,連市政府各委辦都來借用。一時轟動上海。”

然而,公路大發展後,水路作為交通工具形式的衰落是歷史必然。1998年,滬杭甬高速公路全線開通,上海至寧波只需要4小時車程,這條水路航線面臨停掉的可能。2004年9月,隨著十六鋪客運碼頭定期航線被全部遷至地處長江口的吳淞客運中心,十六鋪一度淡出人們視線。

改建

十六鋪碼頭的“浦江之雲”天棚

由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擔任設計總承包的十六鋪地區綜合改造一期工程,是對外灘十六鋪地區的全面改造和全新開發。這片占地3公頃的基地,經過設計師們妙筆改造,告別了昔日老十六鋪客運碼頭單一的形象和功能,華麗變身為綿延600米,貫通地上地下,總建築面積為6.73萬平方米的大型綜合性建築。 除了作為黃浦江水上旅遊中心外,如今的十六鋪還具有公共濱江綠地、大型商業餐飲和大型停車庫等各種功能。

整個遊船碼頭的岸上部分只布置了三座體量小巧、線條簡潔,層高不超過四層的小樓,而環繞其周圍的則是大片綠化以及江邊特色的親水平台。在這標高7.4米的景觀岸線上,綠化覆蓋率達52%的“空中花園”內,設計者還構築起一組飄逸起伏的曲線形玻璃棚,名為“浦江之雲”。最低處約9米、最高處20餘米,就似一朵遠方飄來的彩雲。

“浦江之雲”與三棟由石材飾面的小型建築,在材質上形成現代與傳統的對話,自然過渡了浦西老外灘建築群和浦東陸家嘴建築群之間的巨大時代反差;又在造型上相互穿插呼應,成為總圖上一條綿延不絕的主線,也成為現代濱江表現形式的一種新體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