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十不足》,是明代著名音樂家、文學家朱載堉的一首散曲。在民間流傳很廣,形容一些人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慾壑難填、永不滿足,最後落個不光彩的下場的做法,勸導人們面對現實,正視現實,戒除貪婪,至今仍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內容
《山坡羊 十不足》
(明)朱載堉
逐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思為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下還嫌低。
年畫
從挨門乞討到吃穿不愁,又想高樓大廈妻妾滿堂,獲取官爵又欲能當朝一品,進而想登基做皇帝,和神仙弈棋,和玉皇比肩攀親,最後落得失敗不可收拾的結局。以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批判一味攀高的追求,對當時社會有一定諷刺意義。但最後以“人心不足蛇吞象,氣是清風肉是泥”結束,又宣揚了一切皆空的虛無觀念,則表現了那一時代的局限。本圖畫風古樸,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鄉土特色。
這首詩對那些貪心不足者的惡性發展寫的淋漓盡致。物慾太盛造成靈魂變態,永不知足。有人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話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這針對欲望越大人越貪婪,人越易致禍而言的。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裡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桿,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桿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經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么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得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里鑽。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利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捫心自問,這樣活的話我們能不累嗎!被欲望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
讓我們剷除過多的欲望吧,將一切欲望減少再減少,讓我們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活得輕鬆些,過得自在些,遇事想得開,放得下。坦然面對生活中一切不愉快!不如意!
作者
朱載堉(1536—約1610),是明朝偉大的科學家和文學家,字伯勤,號句曲山人,又自號狂生,明宗室鄭恭王世子。朱載堉生活在嘉靖、萬曆之際,正是禮崩樂壞,封建體制行將崩潰,資本主義和海洋主義萌芽的時代。基於對現實的深刻認識,他寫出了許多帶有批判色彩的散曲。
不同版本
一不足:人生在世求衣食,有了吃來缺少衣。
二不足:綢袍緞褂做幾件,回頭又見房屋低。
三不足:高樓大廈蓋幾座,房中缺少美貌妻。
四不足:紅粉佳人相陪伴,堂前無子少閨女。
五不足:丫頭小子買兩個,行走沒有駿馬騎。
六不足:行走騎著高頭馬,有錢無官被人欺。
七不足:七品堂皇坐知縣,小官又被大官欺。
八不足:當朝一品為宰相,不如面南來登基。
九不足:面南登基坐天下,要與仙人下盤棋。
十不足:王禪老祖把棋下,想和玉皇攀親戚。
玉皇聽說心好惱,袍袖打下九重天。
人心不足蛇吞象,氣是清風肉是泥。
另外,流傳的此類詩中,內容一致相同、韻腳相同、文字稍有出入的還有許多。
後世影響
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在《閒書裡面有真言》一文中,引用了古書《解人頤》中的一首白話詩,稱讚它很有哲學意味,描述了一些人貪婪的欲望: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做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南先生解釋說,“做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兩句是自己湊上去的(復旦大學出版社《南懷瑾談歷史和人生》第二百五十八頁)。
《解人頤》一書,最初的編撰者不詳,《四庫全書總目》等均無著錄,從全書內容分析,大約成書於明嘉靖時期。清乾隆二十六年,長洲人錢德蒼根據坊本予以增刪替補,刊行於世。《解人頤》以“解頤”即使人破顏一笑為宗旨,集詩文詞賦、俚語俗諺於一書,是編的書,原創也並非一人。朱載堉就生活在明嘉靖、隆慶年間,和《解人頤》成書同一個年代,他的詞篇篇大實話,句句俚俗語,發自肺腑,直抒胸臆,醒世啟人,在世上廣為流傳,被人稍作改動後收入集子也很有可能。
相關書籍
中州古籍出版社《醒世詞》
中州古籍出版社《樂聖朱載堉》
河南教育出版社《天潢真人朱載堉》
南京大學出版社《朱載堉評傳》
讀曲心得
善待欲望
讀此曲後覺得幽默好笑,作者描寫得一針見血。
人心沒底,慾壑難填.我們都是小人物,不可能牽扯太多的貪污受賄一類大問題,只是日常生活瑣事常因欲望無度,自己給自己平添大麻煩和不快.記得一位名家曾經這樣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會痛苦,滿足了便會無聊,人生就在這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不是說讓所有的人都無望無求,欲望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有時侯,這是希望,是信念,是改變自己和社會的原動力.有時侯它就會變成毀滅自己和他人的敲門磚.同樣是刀子,看使用者做什麼用。
我們的生命是暫短的一瞬間,要利用欲望,善待欲望,在理智的牽引下培植自己合理的欲望,在道義和法律的控制下收斂和冷卻貪婪和私慾,你就會一生平安,安安全全過日子。
多欲則敗
明代朱載育的散曲《十不足》,把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最後啟人深思,引人鏡鑒。
《十不足》警示我們:做人要有高尚追求,不能一味貪圖享受。一個人,尤其是共產黨人、國家幹部,其身份和職責要求不可貪圖享受。“侈則多欲”,墮落往往從貪圖享受,追求聲色犬馬開始。“人心之胸,多欲則窄”,心胸被功名利祿填塞多了,心胸就會變得狹窄,乾工作就不可能心無掛礙,全心全意。方誌敏之所以能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是因為他胸懷赤膽,心有正義,視功名利祿為糞土。周恩來之所以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因為他胸懷天下,心繫人民,淡泊名利,寡看錢財。他們是立德養廉的典範,是寡慾修身的榜樣。
人心不足蛇吞象,懷有十不足心態的人,哪來的幸福與快樂呢?在此我不由又想到目前網路盛行的一句話:我之所以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計較得少。多么富有哲理的通俗話語啊!知足常樂,是千古不變的話題。
是對是錯
記得以前曾經看過《十不足》,當時大家的一致口徑和觀點,都是認為這個人太貪婪,太貪心,簡直像個無底洞。
但是時移世易,在當今這個鼓勵貪婪,鼓勵貪心的時代,“十不足”似乎有了新的解釋:如果不是他始終貪心不足,他能有高樓大廈住,能有綾羅綢緞穿,能有嬌妻美妾陪嗎?現在的社會、媒體和公眾,似乎已經開始無止境的鼓勵人們奮鬥,努力,所以“十不足”似乎已經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一個反面教材了。
不過,到底是該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還是該知足常樂,純屬見仁見智。可能有的人始終有一種拼搏精神,視奮鬥為樂事,那么自然“十不足”對他來說沒什麼意義,或者說可以激勵他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有的人就喜歡享受生活,一切適度就好,那么“十不足”對他來說恰似警世恆言,警醒不必為了“更好”而墜入永無止境的深淵。
慾壑難填
《十不足》還告誡我們:人的貪慾是無限的,要修身養德,防微杜漸。人的欲望是從低到高、從小到大逐步發展的,貪得無厭者總是貪慾越來越強,危害越來越大。一個人如果離開良心的約束和道德法紀的規範,就會得隴望蜀,慾壑難填。一個人如果窮奢極欲,就必然會心智迷狂,陷入不能滿足,不可自拔的境地,最後落得個“枉道迷禍”、“敗家喪身”的下場。在現實生活中,“小”不拒而“大貪”的反面典型不乏其人,從建國初期的劉青山、張子善到今天的胡長青、成克傑,其墮落的軌道無不都是從收受“小禮”開始。
紅塵滾滾,人心浮躁。這要求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廣大黨員幹部牢記“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的古訓。在塵世的奔波中,靜心地權衡自己的所需和所不需。克制欲望,持戒修行,時刻用黨紀國法來管好自己,限制自己,做一個寡慾則剛的清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