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發展創新論

區域發展創新論

《區域發展創新論》是2008年7月1日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經濟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

區域發展創新論

叢書名: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文獻

平裝: 640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505873360

內容簡介

《區域發展創新論》內容簡介:中國區域經濟學會2007年年會於2007年10月30日~11月1日,在西南民族大學召開。此次會議的主題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來自全國6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區域經濟學界的盛會。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100餘篇,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東、中、西和東北地區發展,及區域金融與謳域協調發展和區域經濟學學科建設。

根據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的要求,我們在收到的100多篇論文中,選擇了55篇論文結集出版,作為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文獻之一。在編輯過程中,凡涉及區域合作縣域經濟發展的論文,將編輯在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另一本文獻中出版;有的作者(或作者群)提交了多篇參會論文,這次編輯時只選用了其中一篇;有的作者提交的論文已在相關刊物或文集中發表,這次編輯時限於篇幅所限,沒有編入;同時,也因為篇幅的限制,有的作者的論文沒有被編入,特此向這些作者表示深切的歉意。

目錄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十六大以來區域政策的成效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我國實行以開放促和諧的戰略思路及政策選擇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工業化區域特徵分析

經濟成長:資源、環境和極限問題的理論爭論與人類面臨的選擇

有關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的一些思考

經濟區與區域經濟成長階段論

“行政區邊緣經濟”與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研究若干問題

區域空間結構演進機制再認識

區域優勢產業培育的理論研究

對區域差距及衡量指標、測算方法的思考

論合理經濟開放度

技術擴散與收入收斂的新古典框架分析

實現區域均衡增長的市場化路徑選擇

開發中國家的人口流動與區域發展

中國區域經濟成長與差異的格局演變分析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失衡與協調

技術進步對中國區域經濟成長的影響

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的貿易成因分析

產業不平衡發展對我國經濟成長影響的實證檢驗

產業集聚與中國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

中國經濟競爭力區域差異的實證研究

基於FDI視角的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基於邊界效應模型的我國市場一體化問題研究

“豐”字型戰略: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稅收影響的區域分析

……

文摘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提出

通常認為,城市化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轉移過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是以城市人口占該國或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來表示的,這種城市化可以稱之為“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由於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城市化的演變就是這種人口轉移過程,所以,“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傳統道路。

然而,城市化更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綜合性標誌,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的發展是“城市性”的提高,通過“城市性”的程度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水平,其廣度和深度上的複雜性遠非可以用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轉移程度來表示。例如,一些拉美國家的城市化率很高,甚至達到已開發國家的程度,但現代化程度並不高,有的尚處於不發達階段;又如,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80%左右後,又出現了人口由城市向郊區或農村的流動,即“郊外化”或“逆城市化”現象,但這並不表示這些國家的城市化在“回落”,而是以另一種模式在發展,其顯著特徵是社會經濟結構又發生了新的變化,這樣的城市化可以稱之為“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

這樣,城市化的發展形態就有兩種模式:一是“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二是“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顯然,前者是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後者是城市化的高級階段,城市化的發展道路,必然是由前者向後者轉變,即“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必然會轉向“結構轉換型”的城市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