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區介紹
唐代匡山和廬山總稱為匡廬.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是匡山的名字因為避趙匡胤諱改 為大王山後而消失.匡山的名字附在廬山之前而流傳至今.匡山現在分為大王山,太平山,紫雲山,雙峰山.匡山位於長江中游北岸湖北省黃岡市東南,在唐朝是滄浪之水中的一座仙山,是座地壘式斷塊山.據考證在周朝時有匡國,匡山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 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是中國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變幻莫測的雲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歷史古蹟.
匡山區長約35公里,寬約40公里.巍巍的匡山,遠看有如一山飛峙大江邊,近看千峰攜手緊相連,橫看鐵壁鋼牆立湖岸,側看擎天一柱聳雲間.
匡山的地形成因是斷裂隙起的斷塊山,周圍斷層頗多,特別是東南部和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規模較大,由於這種斷層塊構造而形成的山體,故多奇峰峻岭,懸崖峭壁,千姿百態,有的渾圓如華蓋,有的綿延似長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濤,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龜行大地,雄偉狀觀,氣象萬千.山地的周圍則滿布著斷崖峭壁,峙谷幽深;但從放馬場至明月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對高度卻不大,走伏較小,谷地寬廣,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極便於旅遊.
匡山處於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盛夏季節是高懸於長江中下游"熱海中"的"涼島".匡山的年降水量可達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武穴則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溫差大,雲霧多,千姿百態,變幻無窮.有時山巔高出雲層之上,從山下看山上,匡山雲天飄渺,時隱時現,宛如仙境;從山上往山下看,腳下則雲海茫茫,有如騰雲駕霧一般.有時山上暗無天日,山下則是細雨飄飛,情趣異常.
這樣的自然條件,使得匡山植物生長茂盛,植被豐富,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分別生長著常綠闊葉林,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據不完全統計,匡山植物有210科,735屬,1720種,分為溫帶,熱帶,亞熱帶,東亞,北美和我國7個類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匡山主要風景名勝有五峰山,藏密洞,游鴻寨,大藏寺,幽居寺,真武殿,讀書台,八卦頂,東沖積雪,清涼古洞,小西天,黃牙寺,滄浪書院,牧石庵,黃齡古洞等.滄浪書院是匡山的開發者,也是匡山風景名勝區的遊覽平台.
匡山富有獨特的匡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匡山風景名勝區面積302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千米.匡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蹟,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
匡山地區地質構造複雜,形跡明顯,展現出地殼變化的主要過程.第四紀匡山上升強烈,許多斷裂構造形成眾多山峰.匡山上升之際,周圍相對下陷,太白湖盆地進一步發展,形成太白湖等五湖.北部以褶曲構造為主要特徵,形成一系列谷嶺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則為一系列斷層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著寬谷和峽谷,外圍則發育為階地和谷階.眾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布,岩石等,形成了奇特瑰麗的山嶽景觀.雙峰山,海拔1484米,為匡山第一高峰.一尖1063米,危崖聳立,似一艘巨艦,偉岸壯觀.朝陽峰雙瀑,飛瀑成雙,勢若二龍倚天,噴珠瀉玉.三疊泉,既分為三疊,又呵成一氣,落差達155米,風飄日映,千姿百態.
匡山是中國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滄浪書院創建於公元649年,時間上排在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前面.開山祖師是鮑照.宋代理學大師邵必在此提出的學以致用,經世濟民的教育思想成為中國古代教育的準則,得到范仲淹的好評.
歷史淵源
東晉太元年間,佛教領袖慧遠在今廣濟縣太平山建立黃牙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園林.司馬道信出生在太平山下的梅川鎮,而且在匡山幽居寺正覺寺活動了40年,創建中華禪宗,使匡山(黃梅山)成為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號稱天下祖庭.在唐朝,真武祖師在匡山橫崗山開創道教萬法教派.唐代廣濟縣(原屬江西)大德祖師馬祖在山上開創佛教臨濟宗和溈仰宗,影響極大.唐朝貞觀年間蔣祖自泰國(暹羅)來建大藏寺居修,他就是泰國太子也就是唐僧(也就是西遊記的主角).唐末廣濟存獎禪師也來到這裡.到宋代,匡山有寺廟多達150座,被朝廷封為天下祖庭.明朝,建有廟宇108座.明清以後,太平山依然是中華禪宗佛教全國的活動中心.九龍環繞之地牧石庵是清朝全國的佛學研究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