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清率

北清率

北清率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錄取人數,簡稱“北清率”。北大清華在中國高校中的地位特殊,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北大清華,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一些中學、地方政府為提高“北清率”而使盡渾身解數,這樣的做法很不妥當。它代表了一種畸形的教育觀,有違公平教育的理念,不僅會助長非理性的“北大清華崇拜”情結,還不利於教育均衡發展的長遠目標。

現象

選拔尖子生組成“清華北大班”、花錢從外地買高分苗子、有學生考上北大清華就獎勵50萬元、評職稱時優待北大清華考生的老師……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地方的教育都存在“錦標主義”傾向,很多高中都把有多少學生考上北大清華當成重要指標,以此向外界展示當地教育的成功。

每年北大清華在各省的招錄指標都很有限,這意味著原本就只有極少數學生能進入這兩所名校。如果學校把“北清率”賦予某種政績色彩,並動用各種資源給一些高分苗子“開小灶”,實質上是將大眾教育異化為了精英教育,是極其功利的做法。這種“區別對待”,不僅會讓尖子生壓力倍增,也對其他學生不公平。

原因

過度追求“北清率”就會走向教育的異化,引發新的不公平和其他各種扭曲現象。應當看到,瘋狂追求“北清率”只是一個表征,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它的現實背景,就挖不掉教育功利主義的病根子。這正是“北清率”“狀元熱”年年爭議卻又年年重演的原因。簡而言之,“北清率”背後的現實背景,是教育資源“寡而不均”。

首先是教育資源之“寡”。追求“北清率”折射出政府、學校、家長都具有的切實訴求:政府需要可以量化的指標以期著力提升當地教育質量,其中也不乏官員謀求教育政績;不是財政全額保障的高中學校需要打造招生金字招牌,以期吸引更多擇校費和優秀師資,形成良性循環。

家長們對“北清率”也並不反感,甚至趨之若鶩,由此才出現了報導中“計程車司機能準確說出最近兩年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的場面。這種趨之若鶩的背後,是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盼,也折射出優質教育資源的嚴重匱乏。

觀點

中國要成為教育強國,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各類學校,都不能只盯著北大清華。事實上,一種比較合理的教育格局是,我們應該有一批一流高校“集群”,而不是只有北大清華兩校“比武”。

以教育體系高度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並非只有哈佛耶魯,而是有一大批各有特色的高校。有些學校雖然又小又“低調”,但某些學科卻在全世界專業排名中名列前茅,學生們在這些學校接受的教育,並不見得比那些名校差。正是這種理性的教育理念,讓美國的高等教育總體保持高水準,也源源不斷地輸出優質人才。

前不久,山東省高考理科狀元孫昊拒絕了北大清華金融與管理專業的橄欖枝,選擇了離自己的科學夢想更近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學專業。在一些學校為提高“北清率”而誘導學生改志願的時候,這個追隨自己的興趣、理性選擇學校和專業的考生,更值得點讚。已經有一些學生做出了理性選擇,學校和地方政府畸形的教育理念,是否也該糾偏了?迷戀“北清率”,尤其地方政府推波助瀾,是“戀”不出教育強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