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庚子之變,慘遭八國聯軍洗劫的天津,已是滿目瘡痍,瓦礫廢墟,一片狼藉,商業店鋪幾乎完全毀於炮火,經濟凋敝,市場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是名符其實的重災區。尤其是洋兵劫掠了官府、商號的上千萬兩現銀,形成“津市錢荒,商民交困”的局面。同時,因制錢(輔幣)短缺,市場交易“往往以竹片、紙條代充找付,殊屬不成事體”。此時,袁世凱和周學熙面對的遠不是為官的榮華富貴,而朝廷背負巨額賠款,對地方困境已無力顧及。袁世凱到任半年多後,至1902年8月25日,才從聯軍“督統衙門”正式接管天津。袁果然不負朝廷重託,“銳心圖治”,為整頓金融亂局,恢復經濟,遂呈奏朝廷,準予設立專局,開鑄銅元。命周學熙“總辦銀元局”。
晚清幣制混亂,僅以輔幣“制錢”來說,多處鑄造,品質不一。清初,其成色是銅八鉛二,至光緒已變為銅鉛各半;重量在清初每10枚為41.1克,到光緒則已縮減至20.8克;計數標準也不同,本應千文為一“貫”,但不同地方970、820、500……極不統一;還有民間私鑄,摻雜沙子,質量更差,擲地即碎。而廣東、福建等省,開風氣之先,早於1900年已開始鑄造銅元,經濟、社會效果俱佳。因此,直隸奏準,也設局開鑄銅元,這正是周學熙要辦的首要任務。
當年直隸總督府設於保定,袁在赴保定前夕,囑周學熙,“我月余歸來,冀見鼓鑄之成功”。周學熙此時雖名為銀元局總辦,但基本上是個“空頭司令”,先前的鑄幣局已毀於八國聯軍的炮火,化為了廢墟,辦公無官署,建廠無經費,鑄幣無機器,頗有點白手起家的味道。周學熙無可奈何中勉強就事,選定河北大悲院殘址,聘募技師,招集工匠,於廢墟中“搜求機器”,“精心構思,設法修配,晝夜兼營”,在“庫款支絀,無可籌措”的情況下,只能由北洋支應局“借拔”銀十三萬五千餘兩,並向民間“息借商款”以為支持。經緊張籌辦,僅70餘日“房屋機器,一律告成”。待袁世凱歸來,“詫其神速,推(周)為當代奇才”,更謂周“可以集事”,“嗣後以一切工業建設相委”。
史料記載,開鑄銅元可日產33萬枚,當年便鑄出上千萬枚。最直接、最現實的效果是,“市面賴以接濟,物價頓平,人心大定”。銅元問世之初,還只在天津流通,其後才向省城
保定和各州、縣,進而在北洋全境推行。而超出預想的則是,鑄造銅元獲利十分豐厚,極大地充實了地方財政實力。開鑄銅元先是以收小錢(制錢)鑄大錢(銅元),新銅元面值有當五、當十、當二十(即一枚銅元相當五、十、二十枚制錢)不等。以當十為例,每枚需制錢3.7枚,就是說可獲利60%以上。當制錢收盡,改用紫銅,獲利更厚。其後,又從美國購進新式鑄幣機,效率更高,隨著擴建新廠,財源滾滾而來。據統計,自1902年開鑄,至1907年3月,四年多的時間,共鑄當二十、當十、當五、一文四種銅圓,折合當十銅圓6億8千餘萬枚(另有銀元、銀角未計)。獲利高達白銀193萬餘兩,極大的充實了地方財政。其中被袁世凱用於軍警建設和軍械購置128萬餘兩,占66.6%,另占32.2%的62萬餘兩,則供直隸推行“新政”,充做辦實業、辦學堂等社會事業的經費。這對袁世凱主政直隸,提供了巨大的財力支持。至於爾後形成以袁為首的北洋軍閥勢力,則是人們未曾料到、也無法預料的。
周學熙總辦北洋銀元局功績卓著,袁督以“操守謹嚴,才力精敏”的褒語為周報奏請獎,請朝廷破格錄用(當時周還是候補道員)。
嗣後,因鑄銅元利厚,各省紛紛跟進,乃至形成濫鑄,幣制混亂局面並未能得到根本改變。朝廷於1905年末頒令,限制各省鑄造數量。規定北洋銀元局日產銅元不得超過60萬枚,致使餘利逐年下滑;加之銅價上漲,餘利由初始的每年70萬兩到80萬兩白銀,降至1907年的16萬兩左右,當年勝景不再。
在此期間,北洋銀元局還於廠內創辦了一所圖算學堂,招考高等學徒,培養中級技術人才。同時,又以銀元局的設備、技術力量為基礎,另集股銀二十萬兩,創建了北洋勸業鐵工廠,為發展機器製造業貢獻了力量。
1905年,因鑄造銅元獲利豐厚,也為統一幣制,朝廷決定將北洋銀元局創建的造幣廠改屬戶部,更名為戶部造幣總廠北分廠,周仍“兼綰廠務”,至1906年,周學熙始辭去總辦一職。
從1902年,北洋銀元局創建,至1906年,轉制為造幣總廠北分廠,應當說它在那個歷史發展階段,為中國的金融貨幣史書寫了不可缺少的一頁。
相關詞條
-
銀元
銀元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銀元流入我國。1...
基本概述 歷史發展 相關故事 收藏鑑定 四大天王 -
北洋銀幣
北洋機器局最初鑄銀元是在光緒十五年,面值僅“一元”一種,是天津官造的呈樣銀幣,未流通,直至光緒二十二年,始鑄流通銀幣。“大清光緒二十二年北洋機器局造”,...
錢幣簡介 鑄造背景 鑄幣簡介 北洋銀幣一覽 -
百年銀元珍藏大系
《百年銀元珍藏大系》收錄了自清光緒至中華蘇維埃工農政府時期鑄造的100枚高仿銀元,涵蓋了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銀元,其中的每枚銀元都可謂是珍品。
名稱 發行意義 藏品內容 收藏投資意義 輝煌紀錄 -
袁世凱銀元
袁世凱銀元又名袁大頭,是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為了鞏固政局、發展經濟、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時發行的貨幣,在天津造幣總廠和武昌、廣州、南京等分廠按規格、重量等...
銀元由來 銀元樣式 銀元鑑定 收藏價值 幣制發展 -
北洋34年銀幣
北洋34年銀幣,是1908年發行的北洋政府銀幣,銀幣數量與其他版的存世量不成比例。鑄造工廠為北洋造鋼廠。年代為清朝光緒34年。
歷史淵源 版本 -
寶津局
由於當時各省發行的貨幣種類繁多、成色各異,一些新派人士就主張統一貨幣,進行幣制改革。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直隸總督王文韶引進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先進...
-
裕皖官錢局
官錢局營業宗旨是“聯絡商情,維持財政,與寧、贛等省合為一氣,務在浚本省之財,而不奪商家之利”。主要營業事項:發行地方紙幣、經營存放款和銀錢兌換。
-
中國珍稀錢幣圖典:紙幣卷
清銀行兌換券壹百圓樣票 43.北洋銀元局光緒三十一年(1905)伍百枚 44.北洋銀元局光緒三十一年(1905)壹百枚 45.北洋銀元局光緒三十一年(1905)伍拾枚 46.北洋天津銀號壹圓...
圖書信息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