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後樓村

北後樓村

北後樓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北端偏西,距辦事處6公里。東鄰308國道,西鄰流亭國際機場,南與於家村相連,北與城陽街道城陽村接壤。 立村時全村共有3戶、6口人,1949年發展到180戶、720人。到2002年全村共有370戶、1200人,自然增長率為9.1‰。全村共有林氏、劉氏、任氏、袁氏、徐氏等10個姓氏,除滿族1戶、2人外,其他均為漢族。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明朝初期(約公元1368年),黃氏夫婦從即墨城遷至古不其城南建黃家樓定居,後因無後代,絕戶失考。

依據林氏、劉氏祖譜所記載,明朝中葉(約公元1410年),林氏始祖“發”(實名失傳)、劉氏始祖“因”(實名失傳),由於自然災害、連年戰亂、雜稅繁多、民不聊生等原因,兩氏相約由登洲府蓬萊縣扳倒井遷至即墨古不其城南黃家樓後側立村,名後樓,新中國成立後為區別兩個後樓,而加之方位,該村位北,加北字成現名。

立村時,林、劉兩家以農耕為生,共4口人,相處團結和睦,故有林劉一家之稱。

北後樓村,1949年6月建立村政權。新中國成立前後隸屬即墨縣城陽鎮;1951年4月隸屬青島市嶗山辦事處流亭區;1956年7月隸屬青島市嶗山效區流亭鄉前進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9月隸屬嶗山效區仙家寨人民公社羅家生產大隊;1961年10月隸屬嶗山縣仙家寨人民公社羅家生產大隊;1984年4月隸屬嶗山縣流亭鎮;1988年11月隸嶗山區流亭鎮;1994年6月隸屬城陽區流亭鎮;2001年至今隸屬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

1961年,北後樓村後側緊相連的古溝村與北後樓村合為一個行政村,統稱北後樓村。1962年由羅家生產大隊析出,獨立建行政村。

域地開闊,均為沙土平原,土地肥沃,最適宜種植蔬菜等農作物。1949年建國初期,全村土地總面積800畝,其中建設用地100畝,農用地700畝。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建設用地逐年擴大,農用地不斷減少,2002年建設用地達到510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0%,農用地150畝,未利用地5畝(垃圾場)。

經濟

農業

北後樓村歷代以種糧為生。1949年建國初期試種蔬菜。1956年農業合作化後,特別是50年代末,糧菜各半。到1977年糧菜結構調整為2:3.3,即種糧200畝、種菜330畝,種植技術不斷提高,糧選單產分別達到300公斤和3000公斤。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北後樓村被青島市確定為蔬菜專業隊,蔬菜種植面積逐漸擴大。1984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年全村420畝農用地,種植蔬菜面積達到100%。種植品種、技術、生產條件有了較大增多、提高和改善,蔬菜品種增至20餘個,建大棚800餘個、小拱棚100餘個、機井18眼,全部利用機灌,年單產蔬菜達4000公斤,暢銷島城內外。1999年被青島市命名為“菜籃子工程先進單位”。2002年全村農用地僅有150畝,蔬選單產達到5000公斤。2002年全村農業總收入達400萬元。

工業

70年代,北後樓村走工業興村之路。1973年村投資40萬元建村辦栗子加工廠,占地30餘畝,年產值50萬,上交利稅6萬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進入90年代,發展經濟走“招商引資”之路,村兩委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以優越的地理環境、優惠的招商政策,築巢引鳳,優質服務,1991年第一家外資企業台灣東彌陶瓷有限公司落戶北後樓村,到2002年共引進韓化企業、優美標識、泰仁社工藝品等外資企業4家,實際利用外資400萬元,契約利用外資600萬元,年上交利稅120萬元。私營個體企業孕育而生,到2002年共有新通達塑膠公司、興盛建築公司、鑫海強塑膠廠等私營個體企業9家,年產值2910萬元余,實現利稅67萬元。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2002年全村共有商業網點12處,開設商店、理髮美容、車輛維修、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15家,年實現利稅15萬元。

2002年全村總收入1800萬元,可支配財力120萬元,人均收入5090元。

經濟的發展使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49年建國前,廣大農戶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60年代達到了溫飽型,70年代向富有型邁進,90年代中期達到了小康水平,至今向更高水平發展。當今吃的講營養、穿的講高檔、居住講樓房、家電講時尚、人生講保障,真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

2002年全村擁有小轎車11輛、麵包車6輛、運輸車5輛、機車210輛,家庭電視機擁有率達100%,冰櫃、洗衣機等家電擁有率達90%以上。安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400餘部。

60年代始,對鰥寡孤獨老人實行“五保”,1995年開始,每年老人節為每位老人發雞蛋10斤。1999年開始,對男60歲女55歲以上、70歲以下的老人按月發放生活補助20元, 70歲以上每月30元。2002年對生活補貼進行調整,分別發給30元和50元,並加糧、油、米、蛋各10 斤。社會養老始於1992年,是年投保人數244人,村兩委為每人每年支付12元,投保率達20.7%,2002年參加投保人數達到426人,占全村人數的28%。1992年始,對獨生子女備用金由村兩委支付,到2002年全村共支付11萬元。從1998年開始,對現役軍人給予生活補貼,到2002年共補貼22萬元。村兩委十分關心民眾生活,多年來,對生活困難戶給予一定補助, 對特困戶給予特殊照顧,並發動村民給予救助,深受民眾的好評。

基礎設施

北後樓村十分重視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舊村改造工作。1961年全村通電,2002年有配電室一處,變壓器三台,總用電量144萬度,用電充足。1978年投資5萬元建起村辦自來水。1992年投資73萬元,鋪設管道,引市自來水廠水進村進戶。1984年建北後樓幼稚園,1999年被命名為市一類幼稚園,2001年與廟頭村、於家村、南城陽村聯辦北後樓幼稚園,被青島市命名為“示範幼稚園”。1975年建北後樓國小。1998年投資12萬元,與南城陽聯辦。2002年與南城陽、流亭等11個村總投資1000萬元新建現代化流亭國小,學生上學車接車送。1995年總投資56萬元,對村北街道和進村路進行拓寬硬化,總長750米,寬10米,鋪瀝青路面,兩側進行綠化、亮化,共安路燈28盞。2002年投資110萬元新建南北大街370米,寬14米,自此徹底擺脫了街道狹窄、雨季泥濘、行走不便的困擾。

為滿足人們的文化娛樂、休閒之需,1997年村投資8.5萬元,建起了老年學校、青年之家,內設圖書室、閱覽室、娛樂室、桌球室等,全天候開放,供人們學習、娛樂、和休閒。

1986年開始,村委對村莊建設實施統一規劃,達到住房成排。隨著經濟的發展,1988年住房環境進一步改善,是年村民建將軍樓二座,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為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2001年加大了舊村改造的力度,村兩委根據“村莊詳化”,於現村委路東開闢了第一個居民小區,總投資1800萬元,拆除各類建築物2萬餘平方米,建居民樓6座,總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現已有130戶居民喬遷新居,占全村總戶數的35%。

北後樓村在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同時,狠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991年成立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先後制定了“普法計畫”、“村規民約”和“治安聯防”、“衛生清掃處理”等制度,成立了“五位一體”的調解組織,建立了管理隊伍,深入開展了“做文明村民、創文明村莊”等活動,使社會風氣得到了根本的好轉,人的思想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自1999年起,村莊被青島市連年評為“五個好先進黨支部”、“社會主義文明村莊”等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