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樓店村機耕路四通八達,耕作、運輸方便。舊屬乘驄鄉四十三都;1932年鄉鎮自治時,曾為江樓鄉駐地,鄉公所設樓店小宗祠;1935年5月屬四十三都鄉,1944年11月屬蘭亭鄉;1950年6月屬上湖鄉;1992年5月屬湖溪鎮。1992年底全村268戶、900人。樓氏占61%,另有金、呂、王、黃、杜、董等姓。村區原先多灘地,時遭南江水患,且非澇即旱。1949年後,多種經營,發展蠶桑、水果生產。興修水利,治江改地,灘地均改成良田。現有耕地583畝,其中田544畝。糧食畝產從50年代初200公斤增至650公斤。1989年產糧357噸,養豬770頭。1992年糧食產量530噸。近幾年發展元胡、半夏等藥材。1992年種藥材30畝。水果主要有李、蘋果、胡柚等。
農業發展
樓店村資源豐富,有水田1234畝,山林27084畝,茶山427畝,以林為主。1949年前,糧食產量低。1949年後重視農田基本建設,推廣良種。1992年糧食畝產500公斤,總產達617噸。
全村有毛竹山1.4萬餘畝,立竹量200萬株,度產商品毛竹80萬支;毛料2.5萬件。筍竹兩用林5000畝,年產鮮筍5000噸。以石竹生產天目筍乾,歷史悠久。1949年後,製作工藝改進,年產2-3噸。
重視植樹造林。60年代,在村北紫嶺辦林場,栽植松、杉、茶及其他經濟林約千畝。荒山實行家庭承包,與7家承包戶簽訂綠化荒山承包契約,加強山林管護。村民楊繼舜,14年如一日,在公路兩旁、水庫四周、荒坡河岸義務植樹5萬株,不取分文報酬,1987年被中央綠化委員會命名為全國綠化勞動模範。專業戶陳森宇,製作盆景,造型美觀,富有新意,曾參加全國盆景展出,獲好評。
地方經濟
村中多木雕、竹編、泥水、木匠等藝人。是今東陽木雕、東陽竹編生產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專業廠家--東陽木雕總廠、東陽工藝竹編廠的娘家。
東陽木雕,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於明,鼎盛於清。清末,始由傳統的上門加工轉為工場生產。是浙江三大名雕之一,位居全國四大木雕之首。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專營東陽木雕仿古家具的杭州仁藝廠中已有樓店藝人。抗日戰爭後,樓店有60餘人在上海、香港從藝。其中不少為把作師。樓成湊、樓玉龍、樓景潘等在當時已脫穎而出。至今有20多位村人定居香港,專事木雕業。
1954年2月,樓玉龍會同杜雲松、盧連水、陸純壽、黃紫金、李順松、郭維木、嚴星華等藝人組建樓店木雕小組,設工場於樓玉龍家。生產傳統家具,並為北京工藝美術服務部提供木雕禮(展)工藝品。11月更名上湖木雕生產合作社,擁有藝人170餘。1956年更名為木雕工藝合作工廠。其時杜雲松創作的《梁紅玉擊鼓抗金》,盧連水創作的《昭君出塞》,黃紫金創作的《三英戰呂布》等木雕掛屏,1954年分別獲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創作設計一、二、三等獎。盧連水創作的《百鳥朝鳳》和樓水明創作的《八駿馬》樟木箱,是東陽木雕久負盛名的產品,為外銷搶手貨。1958年10月以木雕工藝合作工廠為基礎,組建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廠址遷盧宅。現發展為東陽木雕總廠。
60年代初,樓玉龍會同回鄉藝人,再次組建木雕小組,為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加工樟木箱。70年代以生產木雕樟木箱、掛屏、骨灰箱等為主,產品主要銷上海、北京、天津、鄭州、錦州等地。時村中設加工點多處。至1988年,有村辦、戶辦木雕組18個,全村從事木雕業藝人300餘人,占全村勞動力80%以上。木雕產品:樟木箱遠銷澳大利亞,縫紉機櫃深受敘利亞用戶歡迎。
此外,樓店還有泥水、木匠159人。省、地區(市)、市(縣)幾家建築公司,均有樓店藝人。1992年,全村共有各類手藝工匠501人,55人為手藝工匠把作師。有268人在東陽市境外從藝,樓店藝人幾乎分布在全國各省市。有自辦企業,承包工程者26人。村中除藝術雕刻廠外,還有家具木雕廠、宏達家具廠、台中木雕廠、工藝裝飾廠、工藝美術廠、塑膠電線廠、水泥製品廠、橡膠廠等企業,有木雕加工點10餘家,1992年工業總產值360萬元。為進一步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發展,藝術雕刻廠在杭州設外貿視窗。1993年初於杭州上塘路開設杭州華洋貿易公司,下屬家具商場,主營各式套房家具、木雕家具、辦公用具等。村東部的工業開發區目前已吸引部分客商、外商,1993年與港商合資在此創辦東陽百利飲料有限公司,生產清涼飲料,第一期已投資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