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大都護府

新疆旅遊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建立及其職能新疆旅遊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建立及其職能 [ 作者:新疆行 來源:新疆自助旅遊網 點擊數:39 更新時間:2007-6-22 文章錄入:新疆行 ] 【字型: 】 唐高宗初立,降歸的原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叛唐,率眾西徙,唐朝發兵平叛,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將蘇定方、阿史那彌射南北合擊,最終平定了西突厥之亂,西突厥全境及所屬中亞諸地皆歸唐朝,“於是西域諸國,安諸如故”。在平叛過程中,唐朝將安西都護府升級為大都護府,其管轄範圍東起陽關、玉門關,西至中亞地區的鹹海一帶地區。並在原阿史那賀魯的分地置檠(音蒙meng)池、昆陵二都護府,以“分其種落,列置州縣”。這兩個都護府皆歸安西都護府所屬。公元622年以後,吐蕃勢力進入西域,西突厥殘餘依附之,四鎮失守,唐朝遣軍光復四鎮。公元702年,為加強對天山北部之管轄,武則天在位時又置北庭都護府以替代不久之前撤銷的昆陵都護府,府治設在庭州(今吉木薩爾縣)。景龍三年(公元709年)改置北庭大都護府,從而標誌著以庭州為中心的天山北麓地區在軍政體制上已另為一域。其管轄範圍以天山以北和巴爾喀什湖廣大地區為主;安西大都護府這時只管理天山南部和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唐玄宗年間,唐朝置磧西節度使一職,凌居安西、北庭二大都護府之上,是當時全國八大節度使之一。 根據唐朝在西域設立的軍政機構和職官體系不難看出,唐朝對西域諸地的管理實際上是實行一種二重化的建置體制,即實行藩漢分別管理制度,在漢民集中居住的地區,主要是指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政治上採用與內地一樣的府州縣鄉里行政管理制度;經濟上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與租庸調製(唐代的賦稅制度);軍事上實行府兵制(唐朝的兵制)。在吐魯番等地考古發現了大量上面蓋有高昌縣、天山縣、蒲昌縣和柳中縣官印的漢文文書,這幾個縣當時都歸屬於西州。“汜(音四si)得達告身”、“張無階告身”的出土則更具體地反映了唐朝職官制度在該地實施的情況,“告身”即指唐代的幹部任命書。該地發現的專門登錄戶口和田畝情況的“手實”文書,實物稅“庸調布”以及著名的“西州營名籍”文書則是唐朝經濟、軍事制度在這一帶地區推廣實施的有力證據。唐朝政府在非漢民生活聚居區,大致是所謂都督府、州地區,則推行“羈縻(音擊靡ji mi)政策”,其特點就是繼續維護當地本民族首領的行政管理制度,假以唐朝官職名號,“準其部落大小,位望高下,節級授刺史以下官”。並“各給印契,以為徵發符信”。其職位還可以世襲。又允諾其以舊俗治理其部眾,其民不編戶,雖貢賦,則不入戶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