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王處存(831~895),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世籍神策軍,祖輩為長安富族。其父王宗,官至檢校司空、金吾大將軍、左街使,遙領興元節度使,王處存靠著父親的地位,得到了右軍鎮使職位,後升驍衛將軍、左軍巡使。
879年,王處存被唐王朝封為義武軍節度使,成為易、定州統治者,建立割據政權。
黃巢起義期間,王處存與晉的李克用結為姻好,並共同出兵收復長安,其後又合諸軍擊黃巢於泰山,以功升檢校司徒。
895年,王處存逝世,謚曰忠肅,其子王郜繼位。
900年,梁朱溫率兵進攻定州,王郜遣其叔兵馬使王處直率兵抵抗,大戰於沙河,為梁所敗。王處直領兵回定州城驅逐王郜,王郜逃亡晉,王處直被將士推為主。他與梁議和結盟,朱溫表其為義武節度使、封太原王。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封王處直為北平王。北平政權正式建立。
910年,王處直絕梁與晉結盟,其後隨晉王北破燕國,南取魏博,與梁爭戰十數年。
後來,王處直陰結契丹,企圖脫離晉獨立,921年,王處直養子王都發動兵變囚禁王處直,王都繼位,又與晉結好。
929年,王都又引契丹為援,企圖脫離後唐,屢為後唐所敗,晉攻克定州城,王都與家屬自焚而死,北平滅亡。
北平存在於五代十國前期,與其相鄰的國家有:其西是李存勖的晉國(後建立後唐),東北為劉守光的桀燕國,其南為王鎔的趙國。北平弱小,而晉、桀燕都比北平強大的多,所以北平先後依附於晉、梁,後又絕梁附晉,北平因此長期得以保全。921年,趙王王鎔被張文禮弒殺後,晉王攻滅張文禮父子,趙國滅亡,此前,晉已於913年滅了桀燕國,這樣晉國就對北平形成了四面包圍之勢,王處直企圖引契丹為援擺脫晉的控制,但此時他的養子王都卻囚禁了他,王都繼位,再次依附於晉。次年正月元旦,王都殺王處直。後來,王都又引契丹為援,最終以失敗告終,929年,北平最終被後唐滅亡。
年號
北平國在唐朝滅亡之前,都一直使用唐朝年號。907年,朱溫代唐建立後梁,封王處直為北平王,北平國使用後梁的“開平”年號。910年,王處直絕梁與晉王李存勖結交,與晉一樣沿用唐朝“天佑”年號。923年,晉王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改年號為“同光”,北平國也使用“同光”年號。926年,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改年號為“天成”,北平國也隨之使用“天成”年號。929年,後唐明宗滅北平。
帝王世系
官爵 | 名字 | 生卒時間 | 在位時間 | 年號 |
義武軍節度使 | 王處存 | 831年—895年 | 879年—880年 880年—881年 881年—885年 885年—888年 888年 889年 890年—891年 892年—893年 893年—895年 | 乾符(使用唐朝紀年) 廣明(使用唐朝紀年) 中和(使用唐朝紀年) 光啟(使用唐朝紀年) 文德(使用唐朝紀年) 龍紀(使用唐朝紀年) 大順(使用唐朝紀年) 景福(使用唐朝紀年) 乾寧(使用唐朝紀年) |
義武軍節度使 | 王郜 | ?年—?年 | 895年—897年 898年—900年 | 乾寧(使用唐朝紀年) 光化(使用唐朝紀年) |
義武軍節度使、太原王 | 王處直 | 861年—921年 | 900年—901年 901年—904年 905年—907年 | 光化(使用唐朝紀年) 天復(使用唐朝紀年) 天祐(使用唐朝紀年) |
義武軍節度使、北平王 | 907年—910年 910年—921年 | 開平(使用後梁紀年) 天祐(使用唐朝紀年) | ||
義武軍節度使 | 王都 | ?年—929年 | 921年—923年 923年—926年 926年—929年 | 天祐(使用唐朝紀年) 同光(使用後唐紀年) 天成(使用後唐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