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早的鐵路——北川鐵路
修建該鐵路是為了將天府煤礦的煤通過鐵路運送到嘉陵江邊,再由船運出。1925年,由江北、合川士紳唐建章、李雲根、張藝耘等人,倡議修建輕便鐵路,用火車代替人力挑運,但由於籌款緩慢、路基征地等問題遲遲不能動工。1927年,盧作孚到任後,極力促成組建起了北川民業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定股本總額為30萬元,推選盧作孚為董事長,聘請原膠濟鐵路總工程師丹麥人守爾慈為北川鐵路總工程師,唐瑞五為副總工程師。1931年,盧作孚接任董事長職務後,更是多方策劃和精心指導,從而加快了修路工程的進展。整個工程分三期進行,建成一段通車一段。1928年11月至1929年11月,水嵐埡至土地埡段,全長8.7公里建成通車;1930年至1931年5月,水嵐埡至白廟子和土地埡至戴家溝兩段計長4公里建成通車;1933年6月至1934年3月,戴家溝至大田坎全長4.1公里段建成通車。從此,南起嘉陵江北岸的白廟子,北止大田坎,全長16.8公里的北川鐵路實現了全線通車,最終完成了四川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
1952年,戴家溝以上煤礦失去開採價值,大田坎--戴家溝一線拆除。1968年,隨著天府煤礦新礦區的開發,北川鐵路全線拆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北川鐵路:重慶工業革命的新起點
重慶的中國三峽博物館內,陳列著一台象童話般的小火車頭和袖珍鐵軌,這台活化石般的寸軌蒸汽小火車是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先生主持修築的重慶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它標誌著重慶工業革命的新起點。
北碚天府地區煤炭資源蘊藏豐富,開採歷史久遠。早在上個世紀初,文星場、代家溝一帶就有大小煤礦數十家,日產量達200一300噸。當時科技落後,原煤全靠手工開採,全靠肩挑背磨運輸到嘉陵江邊上船,不但運輸成本每年約在30萬元以上,而且挑運量有限,經常造成積壓,影響生產的發展。
1925年,視野開闊、有遠見的煤業主唐建章聯絡合川、江北士紳發起倡議,擬建一條輕便鐵路,用機車代替人力運輸,並成立“北川礦業輕便鐵路公司辦事處”,因當時這些地方均屬江北、合川兩縣轄區,故命名“北川”。後因資金久難籌集而無法進行。
1927年,民生輪船公司、益泰公司再次發起,成立由盧作孚、唐建章等32名成員的“北川民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用股份制的方法籌集資金,重興建設。1928年1月,聘請原膠濟鐵路總工程師守爾慈(丹麥鐵路工程師)進行總體設計。1928年6月18日,國民政府交通部擬文暫準立項,11月6日破土動工,盧作孚主持了開工儀式,當時築路工有近千人。到1929年,北川鐵路一期工程水嵐埡至土地埡段8.7公里的鐵路建成,併購置了兩台26千瓦蒸汽機車,11月6日正式通車營運。
1930年秋,開工二期工程,鐵路向兩頭延伸修建,到1931年5月,修成從白廟子碼頭至大田坎的16.8公里的北川鐵路,又分別購置81千瓦和55千瓦蒸汽機車各一台,全線貫通並投入營運。
1933年6月,又開工第三期工程,修建重力絞車下煤軌道等配套設施,購置55千瓦蒸汽機車一台及自動卸煤車20輛,到1934年3月31日,整個北川鐵路工程完工。工程投資75萬元,形成了完整的運輸系統,日運煤量可達千餘噸。
北川鐵路修建期間,正是中華民族蒙受深重災難之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9.18”事變、蔣介石發動的“4.12”反革命政變,以及四川各路軍閥在巴渝大地的混戰,在國弱民窮的條件下,北川鐵路完全靠民營經濟在艱難困苦中建成。根據《重慶通史》記載,當時重慶幾乎全是手工工業,這種大規模的投入工業建設,在重慶是一場工業革命,也是北碚進行鄉村建設實驗的功績。
北川鐵路的建成,不僅大力發展了當地的工業,而且為後來的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據國民政府1943年統計,“陪都”重慶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供應靠這條鐵路的運輸,其中兵工55%、航運紡織85%、發電60%、化工冶煉25%的用煤均來自北碚天府地區。
北川鐵路建成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政界的孔祥熙、馮玉祥、翁文灝、居正、劉湘,知識界的黃炎培、章友三、張洪源等名人都來參觀過,還有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使團和國內外報社記者來考察。有參觀者曾留下這樣的詩句:“自鑄火車慣運煤,山中十里走輕雷,專家心血工人汗,此是渝郊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