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嵬石村

北嵬石村隸屬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東北30公里,茶業口鎮政府駐地南部10公里處。東臨峪門村,南接南嵬石村,西與西嵬石村相連,地處山區,耕地600餘畝,966口人。該村依山靠河,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基本信息

北嵬石村

北嵬石村隸屬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東北30公里,茶業口鎮政府駐地南部10公里處。東臨峪門村,南接南嵬石村,西與西嵬石村相連,地處山區,耕地600餘畝,966口人。據《吳氏譜》記載,永樂二年,吳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賀姓早居,村旁有山名嵬石,藉以村名,因重名,改稱北嵬石村。村中有吳、賀、陳、王、韓諸姓。村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世代和睦相處,民風淳厚。北嵬石村,1941年前隸屬萊蕪縣七區匯源鄉;1941年5月,萊蕪實行三縣分治,隸屬於抬頭區;1945年10月,抬頭區並歸茶業區,北嵬石隸屬茶業區;1950年改數字區,隸屬十一區,後又復稱茶業區;1958年3月撤區並鄉,北嵬石劃為茶業鄉,翌年3月,兩個鄉合併為茶業人民公社,下轄5個鄉,北嵬石劃為峪門鄉;1985年撤處並鄉,茶業辦事處分為腰關鄉和茶業口鄉,北嵬石隸屬腰關鄉;2001年兩鄉合併為茶業口鎮,北嵬石村劃歸茶業口鎮。北嵬石村人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戰爭年代,有多人參加革命。村民吳先主解放前參軍,到部隊後英勇善戰,後被提升為解放軍某軍師長,軍參謀長。韓傳柏是八路軍神農架某部指導員,抗日戰爭期間在石臼、船廠一帶與敵人作戰,戰鬥中由於寡不敵眾被捕,他寧死不屈,被敵人連砍數十刀,家人將其抬回家時,棺材裡的血還往外流,村人見狀無不流淚痛哭。烈士的壯烈犧牲,家仇國恨,激發了村人的抗日激情。范博文是八路軍抬頭區的區長,在腰關一帶工作,1938年,由於叛徒出賣被敵人亂槍打死,烈士英名萬古長存。北嵬石村人有著艱苦耐勞的精神,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治理著家鄉的窮山惡水。村東邊原是一片沙灘地,1975年全村老少齊上陣,硬用肩扛車推,平壕填溝,造出—馬平川的300畝良田。為了改變交通不方便的狀況,1974年,人們開山挖土修通了5公里的鄉村公路,修建了有16個橋洞的石拱橋,修路架橋大大方便了人們出山進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的富民政策的步步落實,村民發家致富的幹勁也越來越高。北嵬石村的土地特別適合花生、玉米、小麥及經濟作物西瓜、花椒的種植,人們採用科學種田,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及質量。村里出產的西瓜個大皮薄,沙瓤,含糖分多,因此各地客商爭相購買,村民也著實發了一筆西瓜財。北嵬石村依山靠河,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隨著建築業的發展,河灘沙成了重要的建築材料,村民們挖河取沙,僅此—項收入就十分可觀。為了防止亂挖狂采河沙,村里出台了出售河沙與治理河道相結合的辦法。此辦法提出後,村里就建起了大小攔河壩三座,沿河兩岸砌了石牆,修築了生產路,路邊楊柳成行,綠樹成蔭,與清澈的河水相映襯,景致特別好,是村民及過路行人休息或遊玩的好地方。北嵬石村人,一向尊師重教。遠在解放前,村里就辦有私塾1處。解放後,村里就設立國小1處。隨著發展,村國小又聯辦成初級中學。由於黨和政府及村民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恢復高考以來,全村考取大專學生近百名,陳傳永是村里第一個研究生,現供職廣州軍區某部。北嵬石村地好、景好、人更好。在新的世紀裡,該村建設將日新月異,人民的生活將越來越幸福。[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