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屯市

北屯市

北屯市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阿勒泰市和福海縣之間,阿爾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北緣;西與哈薩克斯坦,北與俄羅斯,東與蒙古國接壤。216國道、318省道、319省道在此交匯,距烏魯木齊市580公里,距阿勒泰機場40公里,交通運輸以航空、鐵路、高等級公路為主線,國省道為輔助的運輸框架,奎阿高速公路已開始修建將於2013年建成通車,奎北鐵路北屯市火車站已於2011年6月份正式建成開通客貨運。國省幹道直通塔克什肯口岸、紅山嘴口岸、喀納斯口岸、阿黑土別克口岸和吉木乃等五個邊境口岸。北屯市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的師部,始建於1958年,由原兵團張仲瀚政委親自選點布局並命名,寓意為兵團屯墾最北之地。2011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2011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雙重直轄縣級市,實行“師市合一”的管理模式。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北屯市北屯市
北屯位於額爾齊斯河南岸、德仁山腳下的北屯,是新中國又一顆軍墾之星。這裡曾是一片葦湖荒灘,沒有稱謂,無人定居。直到明代,這裡才因地平如氈,被遊牧於此的蒙古人稱作“多爾布爾津”。建市前一直屬於阿勒泰的一部分。
漢朝時阿勒泰為西域都護府轄地,繼塞種人之後有匈奴,鮮卑遊牧於此。
唐朝為北庭都護府轄地,先後為柔然、突厥遊牧地。
宋朝為蒙古遊牧地,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轄境。
元朝為嶺北行省轄境。
明朝為瓦刺汗國轄境,蒙克帖木兒的封地。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為烏里雅蘇台定邊左副將軍治下的科布多贊大臣管轄,阿爾泰烏梁海七旗封地的阿爾泰烏梁海左翼旗和左翼後旗地。
清同治六年(1867年),交布倫托海辦事大臣管轄,同治八年(1869年),布倫托海辦事大臣被裁撒,仍歸科布多贊大臣管理。
同治十年((871年)塔爾巴哈台帶兵大喇嘛棍噶扎拉參借地安置其部眾及塔爾巴哈台來的難民.在現阿勒泰市解放北路市三中附近修建千佛寺,後稱承化寺,自此為其借地。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科布多、阿勒泰分治,設阿爾泰辦事大臣管理阿爾泰地區,治所在承化寺。是其轄境。
1912年,改阿爾泰辦事大臣為阿爾泰辦事長官,直隸北京中央政府管轄。治所仍在承化寺,是其轄境。
1913年始設承化寺縣佐,隸屬阿爾泰辦事長官公署。
1919年撤阿爾泰辦事長官公署,改置阿山道。劃歸新疆省管轄,治所仍在承化寺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以後,於1950年建立了承化縣人民政府,北屯之地隸屬之。
1953年11月2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改承化縣為阿泰縣。北屯之地隸屬之。
1954年2月1日,經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改阿泰縣為阿勒泰縣,北屯之地隸屬之。
1958年8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主持工作的副政委、鎮邊將軍張仲瀚為即將恢復重建的十師師部選址定點,因“多勒布爾津”成為中國最北的屯墾戍邊重地而命名“北屯”。
1959年5月,十師抽調基建人員從巴里巴蓋前往北屯,拉開北屯建設序幕。
1959年11月1日,農十師師部正式遷址北屯。
1966年,北屯標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版地圖。
1971年1月,北屯鎮革命委員會成立,為北屯鎮建制之始。
1974年,改北屯鎮革命委員會為北屯鎮人民政府,隸屬阿勒泰縣。
1984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阿勒泰縣,改置阿勒泰市。北屯鎮隸屬之。
1998年5月、2002年10月、2010年7月7日,十師三次向兵團上報《關於設立北屯市的請示》,建議採用師市合一的方式設立北屯市。
2011年12月2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主席努爾·白克力簽署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北屯設市報國務院會議的檔案。
2011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北屯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市,按照“師市合一”模式管理。
2011年12月2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屯市掛牌儀式在十師北屯市舉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屯市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北屯市北屯市
2011年,北屯市行政區劃以北屯建成區為基礎,以一八三團、一八七團、一八八團三個團場已確權土地作為北屯市市域行政區域範圍,合計910.5平方公里。
2013年,北屯市下轄北屯鎮(分3個城區:新城區、老城區、產業園區);三個團場:一八八團(海川鎮)、一八七團(豐慶鎮)、一八三團(錫伯渡鎮)。

人口

 北屯市政府大樓 北屯市政府大樓
2013年末,北屯市總人口8萬人,增長2.1%,占十師北屯市總人口63.4%,人口出生率5‰,人口死亡率5.3‰。年末全社會從業人員2.1萬人,增長3%,其中:第一產業0.4萬人,占年末從業人員的21%;
第二產業0.5萬人,占22%;第三產業1.2萬人,占56%。在崗職工年末人數1.06萬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3287元,增長7.7%。

政治

姓名  職務(2013年在任)
曲敏 黑龍江省援疆幹部副領隊兼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正廳級),十師北屯市黨委書記,十師政委
於林 十師黨委副書記、師長
米孜木汗·桑斯孜拜 十師北屯市黨委常委、副政委
劉宗江 十師北屯市黨委常委、副師長,兼十師黨委政法委書記
李江 十師北屯市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石勇 十師北屯市黨委常委、副師長
谷金花 十師北屯市黨委常委、副政委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地處東經85°31′40″—91°00′00″,北緯46°02′30″—48°56′04″。所轄單位全部在邊境縣內,其中185團、186團、青河農場以及181團夏牧場地處邊境第一線,固守著250多公里的邊境線。西與哈薩克斯坦相鄰,北與俄羅斯、東與蒙古國接壤。所屬單位分布東西長430公里,南北寬330公里。

氣候

北屯市北屯秋色
北屯市的氣候特點是冬季嚴寒,春旱多風,冬長夏短,無霜期平均在120天左右,最短時只有74天,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9度,年平均氣溫3.6—3.9度,年降水量87毫米—l88.6毫米,蒸發量為l900毫米—2300毫米。

自然資源

水產

北屯境內擁有豐富的資源,開發潛力十分巨大。一是水土及光照資源充足,具有較好的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條件。境內有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兩大水系,大小河流58條,地表水年徑流量123億立方米,全師擁有可養殖水面18.9萬畝,魚類品種達三十餘種之多,其中有白斑狗魚河鱸江鱈東方歐鯿等中國珍稀魚種,發展水產養殖業條件優越。2002年經中國農業部批准,成立了“額爾齊斯河流域特種魚類救護中心”,成為中國唯一一家集北冰洋水系特種魚類資源研究與開發為一體的國有水產企業。

土地

墾區土地規劃總面積620萬畝,可開墾面積100餘萬畝,已開墾87萬畝,土地開發潛力大;所處地區雖然無霜期短,有效積溫低,但是日照時間長,光照資源充足;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糧食、棉花、打瓜、哈密瓜、番茄等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礦產

所處的阿勒泰地區礦種齊全,儲量豐富,是新疆黃金、有色金屬開發的重點地區。境內已發現礦藏11大類86種,其中鈹、白雲母、鉀長石等3個礦儲量居全國首位。黃金、銅、鎳等9種礦儲量居新疆首位。還有遠景儲量在50億噸的全國最大的優質膨潤土資源。

交通

北屯市北屯市
北屯市毗鄰多個對外通商口岸,發展對外貿易條件優越。墾區口岸鄰近吉木乃塔克什肯紅山嘴、阿黑吐拜克等4個國家一、二類通商口岸,現有經國家外經貿部批准享有邊貿權的企業7家,享有一般貿易經營權的企業一家。五是具有區位比較優勢,交通運輸便利。216國道、318省道、319省道在此交匯,距烏魯木齊市580公里,距阿勒泰機場40公里,交通運輸以航空、鐵路、高等級公路為主線,國省道為輔助的運輸框架,奎阿高速公路已開始修建將於2013年建成通車,奎北鐵路北屯市火車站已於2011年6月份正式建成開通客貨運。國省幹道直通塔克什肯口岸、紅山嘴口岸、喀納斯口岸、阿黑土別克口岸和吉木乃等五個邊境口岸。

經濟

綜述

北屯東大門北屯東大門
2013年北屯市完成生產總值212990萬元,增長20.1%,占十師北屯市生產總值5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732萬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96585萬元,增長19%,其中:工業增加值72146萬元,增長27%,建築業增加值24439萬元,下降3.6%;第三產業增加值78673萬元,增長3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8∶45∶37。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分別為7.3%、38.5%、54.2%;人均生產總值40326元,比上年增加9104元,同比增長18.8%。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28146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1617萬元,完成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14008萬元。北屯市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快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5億元,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1.5億元,增長13.6%;第二產業4.6億元,增長33.5%;第三產業20.4億元,增長51.7%。三次產業投資之比為6:17:77。在投資總額中:國有經濟20.1億元,增長61.3%;私營、個體及其他經濟6.4億元,增長10.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0.7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1.4%。其中:煤炭消費量0.74萬噸,下降1.3%;電消費量681萬千瓦小時,下降1.4%。

第一產業

2013年,北屯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8051萬元,比上年增長5.7%,占十師北屯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3%,其中:農業產值65007萬元,增長6%;林業產值1547萬元,下降29.9%;畜牧業產值31291萬元,增長7.8%;漁業產值12069萬元,增長9.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137萬元,增長0.7%。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31.36萬畝,下降1%。其中:糧食種植面積8.51萬畝,增長37.9%;全年糧食產量3.3萬噸,增長41.5%;水果產量703噸,下降24%。牲畜存欄12.44萬頭(只),增長11.3%;肉類總產量7794噸,增長14%;牛奶產量5540噸,增長20.1%;禽蛋產量2186噸,增長9.1%,水產品產量5688噸,增長20.7%。全年農業機械總動力10.91萬千瓦,增長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4937噸,比上年增長12.1%,農場用電量1904萬千瓦小時,增長15.2%。

第二產業

2013年,北屯市實現工業總產值211432萬元,比上年增長35.7%(可比價),占十師北屯市工業總產值63.2%,其中:輕工業產值89392萬元,增長90%;重工業產值122040萬元,增長12.2%,在總產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產值26379萬元,增長68.2%;私營及其他工業產值185053萬元,增長32%,其中:個體工業產值9894萬元,下降33%。主要產品產量完成情況:食用植物油5358噸,下降22.5%;小麥粉5871噸,下降18.5%;塑膠製品17688噸,增長8.3%;機製紙及紙板690噸,增長6.2%;磚16245萬塊,增長24%;發電2786萬千瓦小時,下降4%;白酒2250噸,增長73%。2013年北屯市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產值23610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6367萬元,實現綜合利潤3255萬元。市工業園區入住企業23家,已開工生產13家。2013年全市實現建築業產值118369萬元,占十師北屯市建築業產值56%,完成施工面積77.6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3年,北屯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685萬元,同比增長26.8%,占十師北屯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8%,其中:零售業86230萬元,增長28.2%;餐飲業13455萬元,增長18.4%。全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97735萬元,增長38.3%。其中,批發業111505萬元,增長47.2%;零售業86230萬元,增長28.2%。全市各項存款餘額838389萬元,增長39.8%,其中:單位存款463220萬元,增長40.5%。各項貸款餘額392894萬元,比上年增長55.1%,其中:單位貸款226314萬元,增長72.6%。2013年完成貨運量200萬噸,比上年增加77萬噸,同比增長63%,占十師北屯市貨運量56.4%,貨物周轉量30788萬噸公里,比上年增加9942萬噸公里,同比增長48%;客運量434萬人,比上年增加99萬人,同比增長30%,占十師北屯市客運量79%,旅客周轉量12466萬人公里,比上年增加3443萬人公里,同比增長38.2%。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北屯中學北屯中學
2013年,北屯市在校生人數10099人,占十師北屯市在校生人數76.06%,其中:國小4028人,國中2336人,高中生3387人,職業學校348人。教職工791人,其中:專任教師709人(國小專任教師256人,國中專任教師201人,高中專任教師224人,職業學校專任教師28人)。新招生2742人(其中:國小656人,國中741人,高中1069人,職業學校276人)。畢業生2677人(其中:國小718人,國中782人,高中1170人,職業學校7人)。幼稚園5所,在園兒童數1793人,入園人數554人,離園人數544人,班級42個。教職工193人,專任教師90人。

醫療衛生

2013年,北屯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8所。其中:二級醫院1所,一級醫院4所,專科醫院1所,個體醫療機構30個,連隊衛生室48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4個。執業(助理)醫師187人(不含疾控機構),註冊護士283人。

社會保障

2013年,北屯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3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77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
保險3.13萬人。參加居民醫療保險2.0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85萬人。參加生育保險1.86萬人。

環境保護

2013年,北屯市全年主要工業廢水排放總量45.55萬噸。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861.05噸;氨氮排放量9.09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45.55萬噸;工業煙(粉)塵排放量1523.06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5.22萬噸;無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4.8萬噸;綜合利用率91.9%。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保持95%以上,城區生活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

歷史文化

蘇梨蘇梨
“得仁者,贏天下”。簡單的六個漢字,蘊涵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中庸和諧文化的精髓。而這個從北屯得仁山起源的理念,更讓世人對這座博大精深的城市充滿了探詢中華文化根源的思考與嚮往。
由於北屯的城市建設歷史是從十師進駐阿勒泰地區後,才開始的。因此,人們習慣於把北屯的建設史當成它的歷史。記者查閱大量的史書發現,追尋北屯的歷史,除了具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的得仁山成吉思汗點將台外,還有很多與北屯有關的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發掘。
自十師在借智解碼深入挖掘得仁山成吉思汗點將台歷史文化後,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這裡豐富的人文歷史。
據《通俗新疆史》記載,在古人類出現後,額河流域這片神奇的土地便開始美麗富饒起來。額河流域的岩畫圖騰和石雕記錄證實,這裡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驛站。
眾多史料表明,秦代,甘肅河西走廊一帶遷徙到這裡遊牧生息的塞種人,就和中央政權有了聯繫。張騫出使西域前,這裡的先民就沿著祖輩遷徙的牧道,憑藉馬幫駝隊,開闢過一條“草原絲綢古道”。當時的牧道都是沿河而行,北屯又是大河驛站,自然是“草原絲綢古道”最繁盛的交易市場。
公元500年前後,柔然強盛時期,征服突厥,將他們遷移到靠近柔然權力中心的阿爾泰山南麓平地為其鍛造鐵器。書中記載的這塊平地顯然就是今天的北屯一帶。
公元649年,唐太宗死後,早有野心的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乘機叛亂。賀魯是當時新可汗乙毗射匱從今天塔城以西趕出來,率三千眾部到長安覲見唐太宗後而被唐朝收留的。太宗特意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和都督,招撫西突厥。賀魯取得唐太宗的信任後,就借著唐朝勢力擴張自己的實力,並向西趕走乙毗射匱,自稱汗。
653年起,繼位的唐高宗派遣大將程咬金西征賀魯三年後,又派大將軍蘇定方帶領步兵和回紇騎兵再次進攻賀魯。蘇定方率領大軍來到額爾齊斯河畔,與賀魯親率的10萬大軍激戰,直到把賀魯大軍趕到今天烏孜別克共和國的塔什乾。當地人活捉賀魯後呈獻給蘇定方押回長安,賀魯跪見高宗說,是自己忘恩負義,請求死在太宗陵前謝罪。太宗最終寬恕了賀魯。
《新唐書.黠戛斯傳》一書也明確記載,從吐魯番吉木薩爾至阿爾泰有一條絲綢貿易通道。公元657年,唐朝統一西域,在多勒布爾津設定匐延都護府。自此伊始,宋元明清,只要草原絲路暢通,多勒布爾津作為交通要衝的地位就不曾改變。
《蒙古秘史》記錄,公元1141年,西遼國菊爾汗耶律大石西征河中府,從阿爾泰山南面的大河直到中亞西部,在他生前的最後一年,建立起龐大的西遼國家。
北屯曾出土的成吉思汗西征行軍鍋等文物,證實得仁山點將台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西征的起點,也是亞歐草原絲路文明的起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後,先後六次西征,都在這個蒙古語叫“多勒布爾津”的平地上休軍布陣,點將籌謀。
公元1204年秋天,遠在山東的丘處機奉詔覲見成吉思汗,來到額爾齊斯河畔,夜宿多勒布爾津大河驛,寫下著名的詩句:“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盤桓賞素秋;秋水墓天山月上,清吟獨嘯夜光球”。
當晚,為阻止成吉思汗殺虜無辜百姓,丘處機和成吉思汗的愛相耶律楚材就“得仁者,贏天下”的道理,促膝暢談至天明。
《易經.繫辭》一書中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意思是對同一個問題,各人觀察的角度不同,見解也不相同。“仁”,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仁愛”,對人友善,富同情心。詞義囊括了中華民族“中庸和諧”的精髓。這便是北屯旅遊文化“智者拜水喀納斯,仁者問道得仁山”的來歷,也是今天“得仁”文化的重要起源。
另有資料表明,清乾隆年間,中央政府派遣東北錫伯族青年從額爾齊斯河錫伯渡前往邊境屯兵墾殖,使這裡成了駝鈴聲聲的古道驛站。1246年,葡萄牙人柏朗佳賓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在路過阿爾泰時,就看到大河旁的驛站上商賈雲集,絲綢貿易盛況。明末清初,蒙古族之一的厄魯特都爾伯特部,就遊牧於多勒布爾津兩岸。
自古以來,原名“多勒布爾津”的北屯,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在亞歐大陸這個世界最大的大陸板塊中,它還是連線亞歐的重要通道,是中西文明的交匯點。在歷史的長河中,它也歷經滄桑與戰亂,見證著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屈辱與繁盛。
“天驕鐵騎驚世界,儒將屯兵鎮乾坤”。新中國成立後,鎮邊將軍張仲瀚,吸取了一代天驕點將西征的靈感,授予十師這支“中國西北,屯墾重地”的隊伍一個響亮的名字——北屯。

特產

國畫石 火燒熔岩 熟泥石 戈壁玉飾品 額河玉 歐李(鈣果)
伽師瓜 沙棘果 沙棗 葵花蜜 蜂花粉 黑蘑菇

旅遊景點

北屯市在建原生態公園北屯市在建原生態公園
北屯與具有瑞士風光的喀納斯湖風景區相毗鄰,墾區內有以“成吉思汗點將台”冠名的頂山植物園,有南湖、布倫托海風情園、白沙湖、鳴沙山、紅葉林、額爾齊斯河河谷林等多處旅遊景點。紅色旅遊獨具特色,有一八五團抗洪守邊紀念碑、邊防瞭望塔、西北邊境第一連、國門、界碑、口岸、一八一團屯墾戍邊紀念館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