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

《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主要內容: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1021-1086),早年曾在揚州、鄞縣(今浙江寧波)、舒州(今安徽潛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後來任江寧知府、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宰相,在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宋神宗熙寧年間的8年內,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變法立制,開始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王安石變法”。其座右銘:“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非常有名。他被革命導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內容簡介

《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他的為官之道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是北宋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策劃者;他是中國歷史上提出“人言不足恤”思想的第一人;他被革命導師列寧稱為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就是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對其一生的功過榮辱、生平事跡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和客觀的評介,既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傳記作品,也是一部通過閱讀可以了解中國歷史的通俗作品。

圖書目錄

引子
一、大鵬未起
天才少年
進士及第
小試牛刀
舒州通判
不開心的京官
短暫的外任
萬言書
二、展翅翱翔
新帝登基
誰可託付大任
千古群臣際會
躊躇滿志
青苗之爭
乘勝追擊
強兵之法
君臣失和
天災人禍
迴光返照
三、臥歸鐘山
息影山林
蘇軾風波
晚年生涯
變法在繼續
黯然辭世
身後之事

序言

中國歷史上,可能沒有比王安石更複雜更受爭議的人了。從政治操守來看,他當然有足夠的資格被列入清官廉吏之內。然而,清官廉吏僅僅是王安石諸多側面中的一面。用清官廉吏來概括王安石實在是太不夠了。不通世故的政治家、最著名的改革家、特立獨行的思想家、傑出的文學家、標新立異的文字學者、素養深厚的佛學居士,從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為王安石做一部傳記。然而,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都不可避免地最終涉及這個人的其他側面。因為,只有把這些側面綜合起來觀察,才能最終看清楚這個人。
不論如何,為清官廉吏王安石立傳是件很有必要的事。因為,在為寫這本傳記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這樣一個驚人的事實:這箇中國歷史上最有個性的政治家、最有膽量的思想家的生平,竟然這樣不為人所知。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裡,我找不到一本像樣的王安石傳記。這個為每箇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其實是中國人最為陌生的名字之一。生前不被人認同,身後幾百年來,王安石同樣不為人們所理解。
是的,自從王安石執政以來到現在九百多年來,怎么樣評價他一直是困擾中國人的難題。從性格和氣質來講,王安石特立獨行,言行一致,敢作有為;從道德操守來講,王安石志行高潔,一塵不染,皎如冰雪。然而,從王安石的政治實踐來看,他卻是那樣地離經叛道,提出一系列讓人目瞪口呆的異端言論,並且推行了一整套讓人無法理解的改革方案,搞得“天下大亂”。這樣一個人,到底應該被列入君子之列,還是應該打入小人一黨,這個難題讓無數學者痛苦不已。幾百年來,對王安石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見之相左,竟有天壤之別。
王安石還沒有執政的時候,對他的評價就大相逕庭。那時候王安石文名傳遍天下,卻屢次拒絕升遷,而甘願做個地方小官。有人說此人志行高潔,“獨負天下大名三十餘年,才高而學富,難進而易退,識與不識,成謂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鹹被其澤也”。對王安石寄予高度期望,認為他就是當世聖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可以解決當時困擾朝廷的諸多問題。可同時有人說王安石言行不同常人,必是沽名釣譽、大奸大惡之輩。也有人說他“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
在王安石的改革事業如日中天,取得初步成效之時,神宗皇帝對他的崇拜達到了頂峰,竟當眾稱他為“今之古人”。這在崇拜上古的古代,可不是個一般的評價。然而,他的政敵司馬光卻氣急敗壞地稱王安石“妄生奸詐,熒惑聖上,首倡邪術,欲生亂階,違背常法,輕革朝典,學非言偽,王制所誅,非曰良臣,是為民賊!而又牽合衰世,文飾奸言,徒有嗇夫之辨談,詎塞諍臣之正論;加以朋黨鱗集,親舊星攢,或備近畿,或居重任,窺伺神器,專制福威,人心動搖,天下驚駭。”簡直就是說王安石是個想謀朝篡位的大奸臣。
王安石去世,政敵司馬光當政,學生故舊無人上門弔唁,惟恐為自己帶來不利,身後非常淒涼,“慟哭一聲惟有弟,故時賓客合如何?”然而,他的政敵司馬光卻大度地主張朝廷應該厚禮安葬:
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遠,
讒佞輻輳,敗壞百度,以至於此。今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
世,反覆之徒必詆毀百端。光意以謂,朝廷宜伏加厚禮,以振起浮薄
之風。
在此之後,大宋朝廷為評論王安石更是爭論得天翻地覆。宋徽宗時,被後人目為奸臣的蔡京當政,大張旗鼓地抬高王安石,追封王安石為“舒王”,並在孔廟中給予“配享”的崇高地位。然而,到了宋欽宗時,朝廷又取消了“舒王”的稱號,罷了他的“配享”。南宋之時,王安石更被指責為北宋滅亡的罪斛禍首。天下之惡全部歸罪於他。
自此之後,幾百年間,對王安石的負面評價成為歷史主流聲音。《宋史王安石傳》對他是完全的否定,明朝正德年問的狀元楊慎則把王安石列為古今第一小人,朱熹、黃宗羲、王夫之等大學者也紛紛指責王安石變亂天下,禍害人民。特別是王夫之,對王安石簡直是恨之入骨,稱為民賊。經俗儒村夫遞相傳承,王安石大奸大惡的形象漸漸成為歷史上的固定形象。然而,在否定中還是有疑惑。
王安石去世之後幾十年,大儒朱熹的學生問:“萬世之下,當如何品評王安石?”
朱熹說:“蓋介甫是個修飭孝謹之人,論來介甫初間極好,他本是正人,見天下之弊如此,銳意更新之。可惜後來立腳不正,壞了。”
學生又問:“莫只是學術錯否?”
朱熹回答道:“天資亦有拗強處。”
學生說:“若學術是底,這樣天資卻更有力也。”
朱熹深深地點了點頭:“然。”
畢竟是大儒,朱熹沒有對王安石全面否定,然而,對王安石如何品評,他的答案也是矛盾重重。
到了近世,王安石才被入重新認識。梁啓超對王安石推崇備至,認為他幾乎是古今第一完人。到了建國之後,王安石的身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他的推崇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安石成了偉大的改革家、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唯物主義者、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歷史進步力量的化身,並且因為列寧的著名評價“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而身價百倍。
事實上,王安石身上所有的“光榮”與“罪惡”,都是來自他那特殊的個性。他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真正有膽量、有見解的人,絕無僅有的不以別人的是非為是非而聽從自己內心聲音的人,絕無僅有的站在“聖人”面前而不是跪在“聖人”面前的人。他是最有個性的政治家。
事實上,歷史上的每個清官廉吏都是有個性的人。因為做清官廉吏就意味著拒絕中國官場的遊戲規則,只有那些敢于堅持自己內心標準的人才能成為清官廉吏,而他們的代價就是被他人所攻擊,所排擠,被官僚群體所厭惡。清官廉吏大多是孤介之士,生前艱辛而死後留名。而王安石的個性、孤介則絕不僅僅表現在清廉這一方面,而是作為一個基本特徵印在他生命的每一個側面,而他的個體生命又是這樣有力地介入了北禾社會的大變革,這也就難怪他生前身後被絕大多數人所攻擊所排擠所詛咒所污衊。他是歷史上最孤獨的人,不但身後沒有多少人理解他,在他生前,保守派官僚視他為怪人,在他改革派的同事之中,也沒有自己真正的同道。這些和他共同扛起改革大旗的人,多數不過是為了找一條升官發財的捷徑而利用他而已。
封建社會是最不能容忍個性的。王安石這樣的人在那樣的社會居然能生存下來,並且切實地推行了自己那離經叛道的變法主張,使這個陳陳相因的社會這樣大面積地被驚擾,不能不說是個奇蹟。這完全是他個性超乎尋常的強悍、自我竭盡全力的張揚所致。雖然他最終是失敗了,但已完全可以被稱作光榮的失敗。是的,他是那個缺乏個性、缺乏創造力的時代為數不多的驕傲之一。試想,在孔子及其庸俗的解釋者統治中國思想界千餘年之後,誰敢像王安石那樣把前人對經典的解釋全部推倒,別出新意地加以重新解釋?在一個崇拜先祖信服天命的社會,誰敢像王安石那樣喊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一個自然經濟的小農社會,誰有王安石那樣的眼光和魄力敢於推行一場徹底打亂社會現行秩序的帶有國家主義和現代商品經濟意識的變革?
王安石的特殊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他出生的年代,社會思想空間還沒有被皇權所徹底封閉,人們還有一絲精神上的呼吸自由。就是這一絲自由,成就了獨特的王安石。王安石的家庭也是個特殊的家庭,他的父親王益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不體罰孩子的家長,對王安石的閱讀學習也基本採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王安石廣泛閱讀了諸子百家之書,把自己的思想地基大大擴展,並且對漢儒的注釋產生了懷疑。從精神導師孟子那裡,他汲取了捨生取義,“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力量,正和自己堅定固執的個性相契合,並堅守終生。在現存的王安石最早的一篇文章,作於二十二歲的《送孫正之序》里,他這樣寫道:“時然而然,眾人也;已然而然,君子也。已然而然,非私已也,聖人之道在焉。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詘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故其得志於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意思是說,時人認為對,自己也就這樣做,是庸人,自己認為對才去做,是君子。君子在艱難困苦中,也不肯放棄原則,取寵於大眾。這樣的人如果被天子所用,治理好天下易如反掌。事實證明,他的一生,正是按照自己的這些話去做的。在他的執政生涯中,他最強調的一個原則就是“堅持”,他一再批評神宗皇帝意志不堅定,易為種種流言所動,而他自己則確實是不問成敗,一意孤行。雖然他的自信達到了固執的程度,並且成為他失敗的原因之一,然而,這種矯枉過正的堅定自信對我們這個群體自大而個體不自信的民族來說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不管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對王安石的改革事業做何評價,王安石的個性永遠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獨特的閃光點。所以,在清官廉吏傳的選題中,我接受了其中王安石一冊的寫作。然而,由於時間的過於倉促,由於準備非常不充分,由於自身學養能力有限,這本傳記實在難以讓人滿意。但如果它使你開始對王安石這個人物產生一點興趣,我的目的也就部分達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