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卷
年代:北宋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介紹
《維摩演教圖》卷,傳為宋李公麟繪,紙本,墨筆,縱34.6cm,橫207.5cm。
無作者款印。畫後幅有明沈度書《心經》及跋“永樂丙戍歲,予客燕台真如寺,老僧元覺出示李龍眠演教圖真跡,隨索予書《心經》附後,自愧玉台難並,固辭再三。老僧索之甚篤,勉強淨手謹書一通。是夕上元日也。雲間沈度。”丙戌為明永樂四年(1406年)。並有明董其昌、王穉登題跋。鈐元柯九思“柯氏敬仲”,清索額圖“欽賜忠孝長白山長索額圖字九如號愚庵書畫珍藏永貽子孫”、“長白索氏珍藏圖書印”,清宣統皇帝“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等鑑藏印,共57方。
此圖取材於佛教《維摩詰經》,描繪的是裝病在家的維摩詰向奉佛祖釋迦牟尼之命前來探病的文殊菩薩宣講大乘教義的場面。全圖意在表現維摩詰所具有的高深機智及其對佛教教義的巧思善辯。畫中維摩詰坐於錦榻之上,精神矍鑠地談論教義,對面的文殊菩薩腳踩蓮花,雙手合十,對維摩詰的說法心悅誠服。畫幅中部繪天女故意往大弟子舍利弗身上撒沾衣不墜的花瓣,令躲閃不及的舍利弗連忙振衣抖拂。維摩見此當即指出佛教應該視萬物皆空的教義實質。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紀由釋迦牟尼於印度創立,相傳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藝術家們為了擴大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在表現佛教人物或故事時逐漸將他們中國化,生活化,以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從東晉顧愷之到隋唐敦煌壁畫,維摩詰尚被表現為“鬚眉奮張,目光如炬”的形象,而此圖中他已完全成為漢化的佛教徒的形象。文殊菩薩體態雍容端莊,猶如現實生活中名門望族之人。眾天女於恭謹中顯露出活潑的神情,毫無宗教的虔誠之態。文人世俗思想融入宗教畫創作中無疑增添了作品的親和力,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全圖為掃卻粉黛的墨線勾描,遒勁圓轉而富於表現力度的遊絲描和鐵線描相輔相成,在成功地刻畫出神態各異的人物形象的同時,潔淨輕淡的筆法也與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教義相吻合。
此圖無款,對作者有三種推測:明人沈度、董其昌、王穉登等人在畫卷的跋中皆稱作者為宋代李公麟。當代學者金維諾等先生認為作者應是金代的馬雲卿,主要根據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元代王振鵬《臨馬雲卿畫維摩不二圖草本》。王振鵬在卷後題跋中稱:“至大元年二月初一日拜住怯薛第二日,隆福宮花園山子上,西荷葉殿內,臣王振鵬特奉仁宗皇帝潛邸聖旨,臨金馬雲卿畫維摩不二圖草本。”王振鵬的臨本與此幅的藝術風格、構圖章法等極為相仿,只是在局部紋飾上稍有細微變化。但目前亦有專家認為此圖既不是李公麟所作,亦非馬雲卿所為,它應是宋佚名畫家的作品。事實上,無論作者是誰,該圖代表著早期白描人物畫的最高成就當是無可爭議的。
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錄》、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內府《秘殿珠林初編》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