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陽村

西漢新陽故城遺址位於北安陽村,北面依山,東、西、南三面皆為平地,現城址仍依稀可見。 新陽故城南還有一小城,城郭遺蹟尚存,為方形。 新陽故城北面群山起伏,逶迤連綿,巔峰相錯,巍峨壯麗。

簡介

北安陽村地處鎮北4公里,東靠棗滕路,南靠棗薛路,西有店韓路,交通便利。村北山嶺為安陽山,故名為北安陽村。該村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187公頃,人口3000餘人。

建制沿革

西漢新陽故城遺址位於北安陽村,北面依山,東、西、南三面皆為平地,現城址仍依稀可見。據地方文獻記載: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五月,封魯傾王之子劉永為新陽侯。安陽村現存故城遺址為一台型高地,均用黃土夯築而成,四面牆基清晰可見,東、西、南三面尤為明顯,有的地段競高出地表4--5米,總面積300餘畝。古城周圍有護城河,今東護城河依然存在,西護城河已改為水庫。城東北角今建有北安陽村國小,城門基石完整。故城內地面散見許多陶器殘片,可辯器型有鬲足、豆柄、筒瓦、板瓦、花紋磚等,出土文物中發現有漢代銅盤、銅薰、陶樓、陶壺等器物,還曾發現戰國時期的蟻鼻錢等。近年在故城附近,當地農民打井曾挖掘出一口漢代石砌水井,直徑3米,泉水清澈,現保存完整。1993年,安陽古城遺址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陽故城南還有一小城,城郭遺蹟尚存,為方形。據歷代傳聞,一說原是新陽王時期的殺人場。二說是鬼城子,又叫仙源城,為古代名人所居。

古代遺蹟

新陽故城西北1000米處有墓山漢墓群。清光緒年間《嶧縣誌.山川考》記載:“縣西五十五里曰墓山,山勢園峻,麓多古冢,累累如土阜。間有陷者,墓內長廊曲室皆鑿石為之,刻畫精麗。再進,曲折旁達,窈黑不見物,探者怖而返,殆昔顯者之墓也。”《申報》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七日登載一文曰:“墓山上有古墓七八十座,累累相望,較之滕縣曹王墓規模尤大數倍。墓壙屬漢代畫石,花紋猶佳,附近村莊農民牆基多用漢畫石,俯拾皆是。”歷年來,村民在取石建房,挖土整地時,經常發現古墓,均為石室結構,多為雙室、單室兩種。雙室墓有前堂後室,隨葬陶器有鼎、壺、盒等器物;單室墓四壁青石薄板構造簡單,稱石匣墓,出土的墓石上多有畫像,雕刻技法為常見的淺浮雕,其內容有人物、建築、珍禽、異獸等花紋。
墓山西南巍然一大冢,俗稱“皇姑墳”,封土堆高約6米,直徑30餘米,至今保存完好。冢上散見一些罐片、鬲足等物。南百米處有石獸等,刻法簡練,造型渾厚樸素,今不知去向。1965年在冢西約20米處,當地學生挖土時,發現了一組漢代銅器,有銅盤、銅薰等物。1987年附近又發現了一組漢代陶器,有陶樓、陶壺、陶罐等。
據墓山古墓歷年出土的墓室結構,畫石雕刻,器物造型等分析,此處顯然是規模較大的漢代墓群,與新陽故城有一定關聯。1993年,墓山漢墓群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擴單位。舊時新陽故城周圍地區風景宜人。《嶧縣誌.山川考》記載:縣西北五十里有安陽山,前有安陽城遺址,迤東為羊欄山,產銀;山麓有二洞,傳為昔人開採處。東部連線尚莊山,亦名西暨山口。山上有村落,山民多植山果雜樹。每逢深秋,果實纍纍,掛滿枝頭,楓葉滿山,一片映紅,清幽靜謐,風景宜人。東北數里有黃鷺山,山西側有一大峪,俗稱公狼峪,舊時常有狼群出沒。山後面又一小山,名橫樑澗,澗中巨石層疊,犬牙交錯。

自然風景

新陽故城北面群山起伏,逶迤連綿,巔峰相錯,巍峨壯麗。山前懷抱一小山,狀如伏龜,名曰伏山。古時山上建有三皇廟,殿宇宏偉,古樹成蔭,晨鐘暮鼓,香菸繚繞,信徒香客絡繹不絕,文人墨客亦到此飲酒作詩,流連忘返。清代鹹豐年間,戰亂頻仍,僧徒星散,殿舍傾圮,地上建築今已無存,但建築遺蹟仍清晰可見。墓山下,今有一泉,名曰“冷泉”。泉上砌石為亭加以覆蓋保護,泉水自石孔中湧出,潺緩流向西南,經肖村旁匯入盤龍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