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景點
始建於清祟德八年(1645)。1985年,市政府撥巨款修復塔寺,使瀋陽地區這一清初古建築群得以復原,並在塔的西側闢建了瀋陽碑林。
建築特點
北塔碑林文物景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它作為歷史藝術陳列和古建築群交相輝映的旅遊勝地接待著國內外遊客。
經過多年維修,塔寺院內古建築原貌得以恢復,前有山門,中有天王殿,後有大雄寶毀。其兩側有東西配殿,東北角有藏式喇嘛塔一座。整個景點內有內容豐富的陳列展出;在大殿恢復了歡喜佛、日光佛、月光佛和大菩薩塑像,還繪製了佛教密宗壁畫,展示了古老神奇的文化藝術。在西配殿辟有《康熙皇帝東巡圖》陳列,有巨幅國畫《康熙東巡圖》及有關圖片資料。其中《東巡圖》以藝術誇張手法將清康熙帝三次東巡活動溶於一幅畫中,使人們領略了清統一中國後,康熙帝為告慰祖先,安撫邊遠,部署邊防,千里迢迢,艱難跋涉,東巡活動的情景,如福陵祭祖、故宮設宴、憑弔薩爾滸、遠遊松花江等。在東配殿,開設“盛京古城風貌”陳列。展有巨幅風俗國畫《盛京圖》及有關沙盤模型、圖表、照片等。其中《盛京圖》以十二幅畫面反映了占城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的風俗面貌,而十二幅畫面合在一起又是一幅整體的《盛京圖》,它再現了古城瀋陽當年的繁榮景象,高大城牆內繁鬧的市場,莊嚴的皇宮等。寺內的東北角有藏式喇嘛塔一座,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與寺院同時建成。通高26.21米,塔身由三級磚台須彌座組成,四面各刻有雄獅一對及火焰寶盒,塔身似覆缽,青磚車成,為宰心。塔頸為十三重相輪,塔剎由青銅鑄造,鏤空覆缽仰盂底座托起日、月、火焰和寶珠,其四周懸掛十二尺風鋒,塔的造型是佛教藝術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融合的象徵,高聳入雲的古塔好似在向人們訴說著古城古老的故事,展示著盛京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