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唐姓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人越,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源於古西羌族,出自秦、漢朝時期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北唐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源於祁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北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基本介紹

北唐[北唐,讀音作běitáng(ㄅㄟˇㄊㄤ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人越,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商湯時期的諸侯小國有韋國、南唐、北唐等,皆忠於商王室,而且關係密切。尤其是在商王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而更名殷朝後,晉南地區成為殷的王畿之地,與唐國的關係更為密切。商朝時期的山西地區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個姬(或祁)姓唐國,其國君均為帝堯的後裔。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晉有高人越,隱伏於北唐,因氏。漢時有北唐於真治京氏易。”
西周以後,原北唐國人多以“北唐”為姓氏,後人大多省文簡化,分稱唐氏、北氏,其中唐氏居多。

第二個淵源

源於古西羌族,出自秦、漢朝時期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北唐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北唐部落,屬遠古西羌民族的一支,在漢至唐朝時期以“北唐”為其部族名稱,後逐漸分化,分別融入吐蕃、匈奴以及漢族,時稱北唐族,或北唐氏。
後來,衍居於青海地區的北唐族人大多加入了回回教,但其中的一個分支為著名的昂拉部落,卻改漢姓為項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祁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北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商湯時期,有韋國、南唐、北唐等小諸侯國,皆忠於商王室,而且關係密切。在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關於殷王去唐國田獵的記載,還有“唐國奉殷王命討伐鄰近的長人國、苦方國”的記載。史學家認為這個“唐國”指的就是“北唐國”(今山西晉陽),當時其國力比較強盛,其境出產駿馬,這在史籍《汲冢紀年》(竹書紀年)中有記載:“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驪馬,是生騄耳。”“騄耳”,就是行速極快的良馬。而位於北唐國南方的南唐國(今山西安澤,一說今山西臨汾)則比較弱小。
在商王盤庚子甸(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1401~前1374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而將國號更稱為“殷”之後,晉南地區成為殷商王朝的王畿之地,與位於晉中的北唐國關係更為密切。到了商王武丁子昭執政時期(商高宗,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1324~前1266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遷封韋國國君劉貢(姬貢)於夏墟(今山西夏縣),亦稱唐國,也就是西唐國,並封其子至韋邑(豕韋,今河南滑縣),成為子姓韋國。這樣,在商王朝時期山西地區便有北唐、南唐、西唐這三個祁姓的唐國,國君均為上古賢帝堯(尹祁放勛,唐堯,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2357~前2258年在位)的後裔。
周武王姬發於商末帝子受辛三十二年(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1123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46年)滅商立周之時,北唐國隨之滅亡,之後其國人多以故國名“北唐”為姓氏,稱北唐氏後大多分別省文簡改為單姓唐氏、北氏,其中唐氏居多,皆世代相傳至今,皆尊奉堯帝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堯帝、北唐越。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晉昌郡:西晉至北周時期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甘肅安西,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安西縣、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朝時期均屬敦煌郡,唐朝時期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另有一處晉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間的後梁設於今陝西省石泉縣一帶。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并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并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為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并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堂號

(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