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是我國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後,在全國高等院校中首先組建的研究生院之一。經國務院批准,於1985年1月25日正式成立。目前醫學部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5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5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在崗博士研究生導師294人,碩士研究生導師689人。研究生教育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全面素質。通過加強課程建設,搭建創新平台,不斷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專業學位以臨床能力訓練為主,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的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近年來,先後有11篇博士研究生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自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以來,醫學部共畢業研究生5628人。
留學生教育
北京大學醫學部是中國最早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院校之一,從1953年起,至今已有世界上五大洲73個國家的不同層次外國學生來校學習。 海外留學生教育目前分為三個層次:本科教育、研究生培養和進修學習,具有比較完善的對外醫學教育體系。接受留學生渠道為兩個:各國政府派遣來華的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公費學生和慕名到北醫求學的自費留學生。
海外培訓
為擴大國際醫學界教育交流與合作, 開拓中外聯合辦學項目,醫學部成立建立了醫學教育海外培訓中心,引進國內外教育人力資源和補充產業教育不足,促進醫學教育改革,收集國內外醫學科技信息,培養國際型醫學專業人才並為醫學專業領域人員提供更為廣闊的赴國外留學、發展及交流的機會。
成人學歷教育(夜大學)
在醫學部的領導和支持下, 醫學部成人高等學歷教育主動適應市場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醫學部的醫藥衛生資源,調整專業結構,拓寬辦學層次,近十年來辦學規模有了較大發展,由50年代的百餘人發展到目前在校生4000餘人,辦學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自1983年以來,夜大學培養了近萬名具有專科和專升本科層次的各類醫藥衛生人才,他們中很多已成為醫藥衛生系統的骨幹力量,受到所在單位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繼續教育
北京大學醫學部面向全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繼續醫學教育,現已形成了較大規模,同時開展學校內部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包括舉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學科帶頭人培訓、高級研討班、國內訪問學者等高層次繼續醫學教育。開展了以臨床能力培訓為重點,全面素質教育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確立了總培訓目標、模式和工作方針,建立了一套保證培訓質量的監控體系,積累了成功的經驗。目前所有非附屬臨床學院或教學醫院的住院醫師均納入醫學部規範化培訓。2003年以來,醫學部17個學科44個基地成為衛生部的專科醫師培訓基地。
遠程教育
2001年9月16日,北京大學醫學網路教育學院正式開學,招收了第一批學生。學院依託北京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優秀的教育資源,具有醫學學科門類齊全,相關教育層次完整,教學經驗豐富的基礎。網路教育有專科、專升本科兩個層次,設有臨床醫學、護理、藥學等專業,在全國近十幾個省市設有站點。學院充分利用現代衛星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先進手段獨立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醫學遠程教育。
精品課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
北京市級精品課程
現任領導
醫學部主任韓啟德
醫學部常務副主任 柯楊
醫學部副主任 李鷹
醫學部副主任 閆敏
醫學部副主任 方偉崗
醫學部副主任 姜保國
醫學部副主任 王憲
醫學部主任助理 段麗萍
醫學部主任助理 寶海榮醫學部主任助理 馬大龍
醫學部黨委書記 敖英芳
醫學部黨委副書記 李文勝
醫學部黨委副書記 顧芸
歷史沿革
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是中國政府教依靠自己的力量開辦的第一所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醫學校。
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師大學堂設立醫學實業館,1904年,醫學實業館改稱醫學館,遷入北京和平門外八角琉璃井由興勝寺廟宇改建的館舍,1907年停辦。1910年,此館舍被施醫總局(當時的衛生部門)買去,為日後創立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提供了條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在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下,西醫在中國的地位,有了明顯的變化。一批從海外留學回來的醫學教育家立志通過發展醫學事業,增強人民的體質,以洗刷長期壓在中國人頭上的“東亞病夫”的恥辱。
1912年9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電召從日本留學歸來正在籌建浙江省立醫學專門學校的杭州人湯爾和到京,籌劃創立醫學校事宜。教育部以價銀10,000兩購買了已經停辦的醫學館館舍,劃撥給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使用,10月16日,中華民國教育部任命組織學教授湯爾和先生為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校長,並於10月26日頒發校章。至此,中國第一所國立西醫學校正式誕生。當時教職工9人,首批學生72人。湯爾和在開學典禮上以“促進社會文化,促進文明,減少人們痛苦,用學術來和列強競爭”,定位學校之辦學目的。湯爾和在建校後當年,根據醫學教育的需要,結合中國國情制定了中國的《解剖條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請求公布,於1913年11月獲準公布,這是中國第一個解剖法令,是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對中國醫學教育的一大貢獻,使中國的醫學發展真正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1915年2月,學校診察所正式開業。
1923年9月,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奉命改建為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並首次將醫學生學制設為六年制。
1927年北京醫科大學校與北京所有國立高等學校被改組,合併成立國立京師大學校,成為京師大學校的一個科,更名為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同年,學校附設的診察所擴充為學校附屬醫院。
1928年11月,京師大學校改組為國立北平大學,醫科改為醫學院,成為北平大學醫學院。1929年,根據北平大學的《組織規程》,規定醫學院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醫學專門人才為宗旨。
1931年,建立我國醫學校中第一個法醫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立北平大學西遷,部分醫學院師生一同西遷。留在北京的醫學院院務完全停頓,1938年1月,當時的教育部將原北京大學和北平大學合併辦起“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為下設的六個學院之一。5月複課,並接收燕京大學和協和醫學院師生繼續學院的教學。
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學被統一編為“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北平大學醫學院被編為“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
1946年7月,北京大學在北平復校。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連同附屬醫院一同併入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院。院長先後為解剖學教授馬文昭先生、生理學教授沈鈞淇先生和皮膚科學教授胡傳揆先生。胡傳揆教授同時任醫學院附屬醫院(亦稱北大醫院)院長。從此,學校作為北京大學的一部分,開始了新的歷程。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建院並更名為北京醫學院,院長為胡傳揆教授。直屬中央衛生部領導,辦學經費由中央財政部轉中央衛生部撥付。北醫校址遷至今日的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8號,由此,醫學院開始了較大的發展。
1959年北醫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十六所重點院校之一。
1984經國務院批准,在全國重點建設10所大學,北京醫學院是唯一所醫科學校,院長為醫學教育專家馬旭研究員。
1985年學校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專家曲綿域教授任校長。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確立了教育發展改革綱要,明確提出“211工程”,即重點建設若干所大學,使之接近或達到或超過世界一流水平。1996年8月28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通過了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項目的論證,再次成為中國政府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從1991年至2000年4月,校長為血液病學專家王德炳教授。
2000年4月3日,北京醫科大學與北京大學正式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大學。2000年5月4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生理專家韓啟德教授出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併兼任醫學部的主任。2003年,腫瘤分子生物學專家柯楊教授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至今。
經過95年的建設與發展,北醫形成了“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熱忱獻身的服務精神”的校風。
今日的北醫--這所由中國政府創立的第一所醫學院校,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正大鵬展翅,實現著她自己的最高目標:盡其所能,為了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創造世界一流的醫學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