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大學

北京農業大學

北京農業大學我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由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而成。國務院於1954年和1984年將北京農業大學列為全國六所重點院校和全國重點建設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1984年北京農業大學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首批22所試辦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北京農業大學是我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歷史源自於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1978 年 6 月,聶榮臻同志致函鄧小平,他說:“辦好一所重點農業大學,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的一個重要措施”,建議將華北農大搬回北京原址並恢復北京農業大學校名,對此,鄧小平同志作了“這很對”,“我認為比較妥當”的批示。

基本信息

簡介

北京農業大學1905-1949階段 北京農業大學1905-1949階段

北京農業大學 是我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歷史源自於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1949

年9月由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為北京農業大學;

國務院於1954年和1984年將北京農業大學列為全國六所重點院校和全國重點建設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1984年北京農業大學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首批22所試辦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

羅振玉章士釗、樂天宇、王觀瀾、孫曉村、石元春等社會學家、政治家、科學家在上個世紀曾先後擔任學校校長。

文革期間,北京農業大學的發展經歷滄桑,辦學遭到破壞。

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題寫校名 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題寫校名

粉碎“四人幫”後, 1977 年 8 月,鄧小平同志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者座談會。沈其益同志應邀出席了這次座談會,並在會上慷慨陳詞,匯報了農大的處境,表達了全校師生員工辦好學校的急切願望。此前,高鵬先、王明遠、沈其益曾聯名上書鄧小平。農大的處境引起了鄧小平同志的關注,當即指示國務院派人到農大調查和處理。

1978 年 6 月,聶榮臻同志致函鄧小平,他說:“辦好一所重點農業大學,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的一個重要措施”,建議將華北農大搬回北京原址並恢復北京農業大學校名,對此,鄧小平同志作了“這很對”,“我認為比較妥當”的批示。 9 月,聶帥在另一封信中又強調指出:“幾億人口吃飯問題是比上天更重要、更迫切的重要戰略問題”。他指示應儘快落實中央關於農大搬回北京原址辦學的批示。

1978 年 11 月 24 日,《國務院關於華北農業大學搬回馬連窪並恢復北京農業大學名稱的通知》正式下達。

國家領導人批示 國家領導人批示

經過長時間的調查、醞釀、爭執以至反覆,經黨中央主席、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共 17 位領導人的批示、圈閱,農大的歸宿終成定局,中央通知得以執行。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決議,表示“中央要辦好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

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元帥為學校題寫校名。

1952年10月,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與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中央農業部機耕學校合併成立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1953年7月更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60年10月,國務院將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1985年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

199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農業大學合併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自題寫校名。

參見中國農業大學。

學校概況

農業部直屬。校舍面積24.78萬平方米。 北京農業大學前身始建於1905年清朝京師大學堂的農科大學。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解放區華北大學等三校的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1970年學校遷至陝西省甘泉縣,並一度與延安大學合併,校名為延安大學。1973年適河北省涿縣,改名華北農業大學。1978年恢復北京農業大學,校址遷回北京原址。 現有教師907人,教授133人,副教授292人,講師285人。

國家重點學科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土壤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農藥及農用化學製劑、農產品貯藏加工、動物繁殖學、動物遺傳育種學、獸醫、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植物生理生化

本科專業設定

農學、植物遺傳育種、果樹、蔬菜、觀賞園藝、植物保護、農業昆蟲、植物病理、植物檢疫、農產品貯藏加工、畜牧、動物營養與飲料加工、動物遺傳育種、草原獸醫、中獸醫、實驗動物、獸醫藥學、農業經濟管理、農村金融、農業推廣、農產品貿易計畫與統計、鄉鎮企業經濟管理、生物技術、植物生理與生物化學、動物生理與生物化學、微生物學、植物營養、農業氣象、土地規劃與利用、土壤與水、農業生態和環境科學、套用化學信息、套用物理、經濟法

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

作物栽培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農業機械化、植物病理學、昆蟲學、土壤學、作物營養與施肥、農業環境保護、農藥學、果樹學、蔬菜學、觀賞園藝、農產品貯藏加工、農業經濟及管理、農業史、農業氣象學、農業資源經濟與土地利用管理、生態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物物理學、植物學、動物營養學、動物繁殖學、動物遺傳育種學、草原科學、飲料科學、動物生產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獸醫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學、獸醫內科學、獸醫外科學、獸醫病理學、傳染病學與預防、獸醫學、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中獸醫學、動物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動物學、農業生物、環境工程

院系設定

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的前身是始建於清末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農學門,已經有102年的歷史。1949年由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相關院系合併組建為北京農業大學農藝學系、植物病理學系、昆蟲學系和園藝學系,並設定相應的本科專業。1952年,隨著全國性的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將原來的系和專業調整為農學系(設農學專業)、園藝系(設果樹蔬菜、造園2專業)、植物保護系(設植物保護專業)。1958年,學校進行系和專業調整,調整為農學系(設農學專業、農業植物生理及生物化學專業、作物遺傳選種及良種繁育專業),園藝系(設果樹園林專業、蔬菜栽培專業),植物保護與農業微生物學系(設植物病理專業、農業昆蟲專業、農業微生物專業)。

1986年學校進行機構改革和院系調整,設農學系(農學專業、作物遺傳育種專業、農業氣象專業),園藝系(果樹專業、蔬菜專業、觀賞園藝專業),植物保護系(植物病理專業、農業昆蟲專業)。1995年學校將農學系、園藝系、植物保護系合併為植物科技學院,按照農學專業、作物遺傳育種專業、植物病理專業、農業昆蟲專業、果樹專業、蔬菜專業、觀賞園藝專業等專業招生培養。1999年,學校又將原農學系、園藝系、植物保護系分別調整為作物學院、植物保護學院和園藝學院,分別按照農學專業、植物保護專業和園藝專業招生和培養,但具體按照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植物病理學、昆蟲學、植保與植物檢疫、果樹學、蔬菜學等專業方向進行培養。2001年園藝學院新增園林專業、2002年作物學院新增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

2002年,學校大規模進行院系調整,將作物學院、植物保護學院和園藝學院合併為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舉全院力量按照農學專業、植物保護專業、園藝專業、園林專業和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招生與培養。多年來,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已培養了成千上萬名各層次的農學、植物保護、園藝、園林和種子科學工程等高級人才。近三年,培養博士生200餘名,碩士生300餘名。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普通全日制在讀本科生1520人,碩士生752人,博士生360人,外國留學生16人。

學院現設有農學系、植物遺傳育種學系、植物病理學系、昆蟲學系、植物保護與植物檢疫系、果樹學系、蔬菜學系、種子科學系和觀賞園藝與園林系等9個教學機構。現有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教育部雜種優勢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作物基因組學與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分子植物病理學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農作物病蟲草害生物防治資源研究與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市果樹逆境生理與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北京市作物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教育部玉米育種工程中心等8個部級重點實驗室或研究中心。

校園景色

學科建設方面,學院擁有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果樹學、蔬菜學、植物檢疫與農業生態健康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種子科學、作物生理學等10個二級學科,其中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和果樹學等5個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在2006年的部分國家一級學科評估中,參評的作物學和植物保護學2個一級學科均被評為第一名。在2007年的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作物育種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等二級學科被評為第一名。通過“十五”期間的重點建設,上述各學科點繼續保持國內的領先地位,在一些領域,如玉米育種、作物節水栽培技術、雜種優勢機理、害蟲生物防治等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或者先進水平。同時,蔬菜與設施園藝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和植物檢疫學等新興學科也得到了很大發展,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

截至2007年6月,學院共有在崗教師225人;其中專任教師201人,教授77人、副教授88人,講師36人, 35歲以下教師3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占83.7%。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婁成厚院士去世了)、“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973”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跨世紀/新世紀人才1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這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脫穎而出,正日漸成長為在國內外同類學科領域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者群體。已經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學緣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的師資隊伍。

“十五”期間,學院承擔國家“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國家科技攻關等項目400餘項,科研經費達18224萬元。發表論文2000餘篇,其中SCI等五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303篇;授權專利19項,育成新品種24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億畝;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省部級二等獎7項;成果轉讓金額超過1000萬元。學院承擔各類課題200餘項。2006年科研經費達7000萬元,獲得1項國家發明二等獎,發表SCI論文153篇。

隨著本科專業的拓展,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本科招生規模穩步增長,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就業率在該校名列前茅,學生受到用人單位一致好評。

生物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始建於1984年,是由原農學、獸醫、植保、氣象、畜牧等5個系的生物學相關教研組和專業組建而成,是國內最早設立的生物(生命科學)學院。

校園景色

學院現設有植物科學、動物學與動物生理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4個系和1個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學院擁有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及基礎獸醫學(與動物醫學院共建)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設有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農業部農業微生物資源及其利用重點實驗室。生物學院也是該校“211工程”及“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部分科研設施已達到已開發國家先進水平。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5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2人,副教授5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5人、講座教授3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創新群體2個。

學院具備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招收植物學、生理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7個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並設有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本科教學設有生物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開設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學院自成立以來,已培養了本科生1300餘人,碩士研究生650餘人,博士研究生360餘人。在校本科生473人,碩士研究生95人,博士研究生和直博生628人,已成為我校科學研究和高層次理科基礎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

近年來,學院先後主持“973項目”6項,承擔“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重大、重點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近200項,年到位科研經費近4000萬。建院以來共獲國家級獎勵8項,省部級獎勵30項,其中陳文新院士等完成的“中國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多樣性、分類及系統發育研究” 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李寧教授等完成的“豬高產仔數FSHβ基因的發現及其套用研究” 2003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學院還在Cell,Nature,PNAS和Plant Cell等重要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大量高質量研究論文。

學院注重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與多所國外著名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如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a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Texas 等建立了廣泛的聯繫。

人文與發展學院

人文與發展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在原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與農村發展學院等院系基礎上組建的。學院下設發展管理系、國際教育系、社會學系、法學系、管理科學系、媒體傳播系和外語系。學院設有國際農村發展中心、農民問題研究所、推廣與創新管理研究中心、農業與農村法治研究中心、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鄉村傳播研究所等研究諮詢機構。學院還設有教育部“985工程”中國農村發展與政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學院同時承辦《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人文與發展學院的建院宗旨是建立為中國農村發展服務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影響的、以農村發展為主題的套用社會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體系。學院立足於解決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實際需要,積極借鑑國際相關機構的發展經驗;與時俱進,致力於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領域的社會科學理論探索與創新和人才培養。學院倡導學科之間的融合、交叉與創新,倡導深入基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也致力於通過研究和人才培養,將中國的發展經驗國際化。

人文與發展學院目前已形成教育、研究、培訓和諮詢為一體的綜合性功能體系,有著廣泛的國際交流、長期的對外合作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學院現招收農村發展與管理、社會學、區域經濟學、經濟法學、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國際商務英語、傳播學等方向和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並面向國際招收全英語教學的農村發展與管理專業的留學生。學院還設有中荷國際合作辦學項目(人發國際班)、公共管理碩士(MPA)、農業推廣專業碩士項目。學院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農村發展政策與干預行動、農村社會與管理和農村法治與政治等。教學與研究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農學和管理學七個一級學科門類,幾乎囊括了所有對中國未來發展尤其是農村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前沿學科。

校園景色

同時,人發學院也承擔中國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職能。中國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職能包括MPA教育、研究、培訓與諮詢。其在扶貧領域、留守人口領域以及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所開展的研究工作已經在國內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公共管理學院下設扶貧研究中心、發展干預研究中心、留守人口研究中心、發展工作方法研究中心、災害研究中心、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和社會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等。培訓課程包括扶貧管理、參與式發展規劃、參與式項目管理及社會性別與發展等內容。公共管理學院還為從事農村工作的政府部門及非政府部門提供規劃管理、項目管理、扶貧管理、社會工作、土地與自然資源管理、社會性別與發展等領域的技術支持服務。

人發學院院在多年的工作中得到了教育部、農業部、科技部和國家林業局等部門的支持、幫助;與聯合國系統、世界銀行、歐盟、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多邊組織,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雙邊發展援助機構,以及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德國EED發展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等國際資助機構進行了成功的合作;與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康奈爾大學、德國洪堡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英國里丁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等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教學與研究的交流與合作。

資源與環境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成立於1992年4月,是由原土壤與植物營養系、土地資源系、農業氣象系和遙感研究所等單位組建而成。學院下設2個研究中心:資源科學中心、生態環境科學中心,1個實驗教學中心。資源科學中心下轄土壤與水科學系、土地資源管理系和農業氣象系;生態環境科學中心下轄植物營養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和生態科學與工程系。

學院擁有農業資源與利用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包括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兩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兩個省部級重點學科:生態學、土地資源管理。學院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2個,國家級環境質量影響評價中心(甲級資質)1個,是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資源環境學科群,也是中國農業大學國家“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的兩個一類平台之一。

學院現有教職工139人,教授56人,副教授56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1人-石元春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教育部跨世紀和新世紀人才11人,國家級優秀教師1人; 李保國教授和張福鎖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分別獲2004年和2005年度教育部創新團隊。

學院具備本科、碩士、博士、農業推廣碩士和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等完善的教育體系,現有本科生620人、研究生608人。

“八五”以來,學院先後承擔了200多項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省部級二等獎10餘項。被SCI收錄的論文600多篇,其中在《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3篇,《PANS》雜誌發表論文2篇。

學院先後與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荷蘭等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現有國際合作項目20項。近年來共接待國內外學者500多人次,接納工作時間1年以上的國內合作研究人員150多名、國外博士生10名和科學家4名。多次主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成功舉辦了第十五屆國際植物營養學大會等。

近年來,學院立足國際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研究的前沿,以解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環境問題為己任,充分利用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科群的優勢,構建農業資源及其高效利用科技平台,重點開展我國中東部集約化農業生態區和西部脆弱生態區以生產力持續提高、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保障。

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由原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學系和原北京農業工程大學食品工程繫於1995年合併而成,2002年7月前學院一直分東西兩個教學科研區,2002年7月實現實質性融合,學院全部遷往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並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

校園夜景

學院下設四個系和六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四個系分別是:食品科學與工程系、食品生物技術系和營養與食品安全系、葡萄酒學院;六個中心(重點實驗室)分別是: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北京)、農業部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監督檢驗檢測中心(北京)、教育部、北京市(共建)功能乳品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葡萄與葡萄酒研究中心、中日農產品加工研究中心、。學院現有14000平米的實驗辦公大樓,除各教授實驗室外,還有可容納500人的報告廳、多媒體會議室、資料室、開放實驗室等硬體設備。

學院共有110名教職工,其中教師87人,包括教授26人、副教授39人,正副教授占教師人數75%,教師中有英國、法國、日本、以色列、荷蘭、美國等國和國內培養的博士63人,占教師人數72%。

學院擁有食品科學和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設有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和7個碩士點。食品科學與工程在“2003年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排名第一,農產品貯藏與加工工程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和農業部重點學科,食品科學為北京市重點學科。現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4個,此外,全國高等農業院校食品學院(系)院長(主任)聯誼會、中國農學會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分會、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分會、中國園藝學會園藝產品采後技術分會和葡萄酒分會均掛靠在我院。

學院現在已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體系,研究領域涉及畜水產品加工理論與技術,果蔬產品加工、貯運、保鮮理論與技術,糧油食品加工理論與技術,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裝備和品質檢測技術,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離與套用技術,功能食品和新食品資源開發,現代農產品流通理論與產業發展戰略;轉基因食品的理論方法、檢測技術和安全性研究;食品微生物學、發酵工程、食品活性成分的分離技術、生物反應器技術;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果蔬食品的采後生理與分子生物學;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和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等。學院的宗旨就是立足於解決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的實際需要,倡導多學科之間的融合,為我國農產品的加工業和食品業培養優秀的人才、提供先進的理論和技術。

學院現招收食品科學專業、糧食、油脂與植物蛋白工程專業、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專業、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工學博士生、碩博連讀生和碩士生;招收水產品加工專業工學博士生和碩博連讀生及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醫學碩士生。招收生物工程(食品生物工程方向、葡萄與葡萄酒方向)、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生。現在校研究生人數451名,其中碩士309名,博士142名,本科生800名。另外學院現有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碩士、農業推廣碩士)150人左右。

學院承擔著“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基金、農業部“948”引進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農業部等資助的科研項目。另外還承擔著企業、部門之間的橫向課題和多項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學院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與許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與交流關係。學院與中糧集團、匯源集團、今麥郎、愛普公司、雨潤集團、蒙牛集團、伊利集團,雀巢、卡夫、聯合利華、美國普渡大學、美國加利佛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日本食品綜合研究所、日本國際農林水產業研究中心、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等保持著經常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是中國農業大學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學院歷史悠久,始於1955年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決定開辦農業電氣化本科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經過50餘年的建設,學院已成為具備電氣工程、電子技術套用、自動化、計算機、信息管理等完整學科基礎的專門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學科群。學院擁有四個系,三個博士點,七個碩士點和七個本科專業。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教授23名,副教授63名。各類在校生3100餘人,其中研究生360多名、本科生2000多名,每年為社會輸送合格畢業生600多名。

學院擁有全國唯一的“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國家級重點學科,在國內最早開設農業電氣化本科專業;第一個獲得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授權資格和博士後流動站,並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

學院在農業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統等領域同樣具有重要影響。擁有現代精細農業系統集成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全國農業遙感培訓與套用中心,國家電網公司農電新技術培訓中心,精細農業研究中心,農業遙感與地理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農業信息化研究中心,農村電力和新能源發電研究中心等。

學院承擔著大量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國際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項目。2001-2004年,科研經費2400多萬元,發表論文358篇,其中SCI/EI/ISTP收錄37篇,出版教材和專著30餘部,獲10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審批專利19項,年均科技推廣產值1500多萬元。學院與美、德、日、俄等國有長期合作關係,正在進行多項國際合作項目。

學院每年設有科學研究、人才引進、學生創新三項基金,有大學生專用開放實驗室。學生科技作品2003年獲得“挑戰杯”全國一等獎1組,三等獎1組,屢獲北京市電子設計競賽等大獎。兩支隊伍在“2005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獎;每年一屆的“信電學院學生科技文化周”在全校產生很大影響。

當前,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先導的農業科技革命,為世界各國尤其是開發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勢在必行。以“211工程”和“985工程”為契機,凝練方向,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和基地,加強隊伍建設,繼續引領優勢學科,提升相關學科,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我國農業電氣化、自動化和信息化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經濟管理學院

校體育館(北京奧運會摔跤館)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源於1927年國立京師大學校成立的農業經濟系。1949年原燕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同時下設農業經濟系。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時,從全國抽調的一批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壯大了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1985年擴建為農業經濟管理學院,1993年擴建為經濟管理學院。2002年6月經濟管理學院和管理工程學院合併組建成現在的經濟管理學院。原管理工程學院創立於1995年,由中國農業大學原鄉鎮企業與社會發展學院、管理工程教研室、系統工程教研室及農業經濟教研室合併而成。

經濟管理學院現有農林經濟管理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國家一級學科,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一個。其中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下的農業經濟管理二級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建設學科。經濟管理學院是我國首批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單位,是國家教委首批頒布的具有博士、碩士和學士授予權的學科點,可授予經濟學和管理學兩種學位。學院還提供MBA、MPA和農業推廣等三類碩士專業學位的教育。農林經濟管理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國家一級學科重點培養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人才,MBA教育重點培養期貨、食品與農業企業、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農產品國際貿易、項目管理等領域的職業經理人才,MPA教育重點培養高層次的農村公共管理人才。

學院設有六個系:農業經濟系、國際貿易系、工商管理系、財務與會計系、財政金融系、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系;兩個教育中心: MBA教育中心和MPA教育中心;八個研究機構: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國農產品市場研究中心、農村金融與投資研究中心、國際農產品貿易研究中心、中小企業發展研究中心、農業經濟研究所、管理科學研究所、鄉鎮企業研究所;一個管理科學實驗室。學院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先進的網路計算機室和藏書8萬多冊的資料室。

學院現有教職工9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7人。教師中55%以上具有博士學位,30%具有碩士學位,60%的教師具有國外留學經歷。學院在農產品市場與貿易、糧食經濟、畜牧經濟、農村金融、合作經濟、項目評估、鄉鎮企業及涉農企業管理、產權理論、信息化技術在農業中的套用、運籌方法與管理系統最佳化、農業產業化及農村發展規劃等領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實力和特色,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學院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計畫、美國福特基金會、澳大利亞ACIAR等多項國內外研究課題。“九五”期間共進行118項課題研究,項目經費達1200餘萬元。研究項目42個,其中國際合作項目8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個,在研經費750餘萬元。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具有廣泛的海外聯繫,每年接待100多人次的海外專家學者。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紐西蘭、加拿大等國20餘所大學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ERS/USDA)、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業經濟研究所、美國溫洛克國際農業發展協會(Winrock International)、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局(ABARE)、美國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等機構有著密切的學術和信息交流關係,在師資培訓、留學生培養和承擔科研項目上進行廣泛合作。

學院主辦的國際期刊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於2010年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同時收錄,成為中國大陸經濟學領域第三本被SSCI收錄的學術刊物。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是在原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農田水利工程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建於1958年10月。1987年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系,1994年撤系建院,1995年隨著北京農業工程大學與北京農業大學合併,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簡稱水院。

學院下設四個系、三個研究中心、一個國際培訓中心、一個部級重點實驗室、二個科研技開發實體。四個系分別是:水利工程系、流體機械與流體工程系、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三個研究中心分別是: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節水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個國際培訓中心是:中國-以色列國際農業培訓中心;一個部級重點實驗室是:農業部設施農業生物環境工程重點開放實驗室;二個科技開發實體分別是:北京市富通環境工程公司、北京市先飛農業工程高技術公司。

2002年,面積7000平方米的學院科研實驗大樓在學校各學院擬建與在建的實驗大樓中率先投入使用,學院還擁有多個校外教學科研基地,擁有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實驗室硬體設備、多媒體學術報告廳和會議室等。

學院共有89名教職工,其中教師69人,包括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14人、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6人,博士學位者占教師人數的52%。學院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學院是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農業水土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學院擁有的碩士學位授權點包括: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水土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流體機械及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結構工程。其中,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科是農業部和北京市的重點學科。同時還在農業工程、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城鎮管理與區域規劃等專業培養碩士和博士生。從1998年起,還招收包括工程碩士、推廣碩士在內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學院現招收農業水利工程、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本科生。

校園景色

現有在校研究生302人,其中博士52人,碩士250人,工程碩士103人,在校本科生1298人,學生總數達1600人。另外,學院現招有成人教育函授生(包括專升本學生)337人。四十多年來,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包括部長、省長在內的大批人才。因良好的的培養質量和極大的社會需求,學院各專業的畢業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近五年來,學生畢業一次就業率一直居學校前列,每年均在90%以上。2004年,水院各專業的一次就業率超95%。而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流體機械與流體工程方向)的一次就業率一直居中國農業大學各專業之首,每年都達到或接近100%。

學院始終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院的科研領域涉及節水、水資源與水環境、水力機械、農業生物環境、城鎮規劃、農村能源工程、土木建築等,參與了包括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在內的多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研究與設計工作,獲得國家、部、省、市級科技成果獎、教材獎60餘項,獲國家專利32項。學院承擔"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項目62項。僅2002年,進入學院的縱向科研經費達575萬元,實驗室專項建設經費760萬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9篇。

學院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與許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與交流關係,多次接待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學院教師中半數以上曾在日本、美國、英國、以色列、西班牙、俄羅斯等國長期工作、學習或講學。伴隨著中國農業大學向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目標的邁進,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正以嶄新姿態跨入快速發展時期。

動物醫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建院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時期首先開設的獸醫學課程。1914年京師大學堂農科改名為北京農業專科學校,1923年改名為國立北平農科大學,1928年改為北平大學農學院,均設有獸醫學課程。1949年併入北京農業大學。1947年在晉冀豫設北方大學農學院,有畜牧獸醫系和獸醫專科學校。1948年7月北方大學農學院改名為華北大學農學院,1949年10月9日北京農業大學獸醫系在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後正式誕生。

動物醫學院下設基礎醫學系、預防醫學系、臨床醫學系和繼續教育系,設有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實驗室2個(基礎獸醫學和預防獸醫學),國家獸藥安全評價中心、國家獸藥殘留基準實驗室、國家動物海綿狀腦病實驗室(含P3實驗室)、國家動物寄生原蟲實驗室、農業部獸藥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農業部預防獸醫學重點開放實驗室、實驗動物研究所、教學動物醫院,以及中國獸醫雜誌編輯部。

獸醫學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003年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該院排名全國第一名;二級學科有基礎獸醫學(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家畜生理學、藥理毒理學、病理學)、預防獸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傳染病學、寄生蟲學、實驗動物學)、臨床獸醫學(獸醫臨床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產科學、中獸醫學),2001年基礎獸醫學和預防獸醫學被評為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獸醫生物醫學和獸醫公共衛生學是2002年新增的研究生教育二級學科。三級學科家畜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學1986年、1991年兩次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家畜傳染病學1993年被評為農業部重點學科。

學院現有全日制農學博士、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和獸醫博士、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復蓋了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獸醫生物醫學和獸醫公共衛生學五個二級學科。研究生教育從過去單一的碩士、博士培養模式變為現在的普通碩士、普通博士、碩博連讀、直博和提前攻博(5年)等培養方案。設有獸醫學博士後流動站。

理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由原套用化學學院、工程基礎科學部、信息學院的部分專業於2002年合併而成,下設套用數學、套用物理、套用化學、套用力學四個系。學院擁有農藥學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專業點(國家化學理科基地)、農業部農藥化學及使用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學)、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北京)。

理學院現有教職工171人,其中專職教師140人,教授30人,副教授6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約占70%,45歲以下教師約為77%。

近年來,在學校領導大力支持及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理學院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

1.教學工作:

理學院為全校開設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類本科生公共基礎課47門,為本院開設專業課116門。2006年總標準學時為62834.5,是我校承擔教學工作量最大的學院

在教學工作中,學院特彆強調兩個並重與兩個支撐,即公共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並重、教學與科研並重及專業課支撐公共課、科研支撐教學。同時學院強調高水平的教師為本科生上基礎課,目前所有教授、博士生導師均開設本科生課程。

近5年學院主持教育部、北京市及學校的各類教改項目26項,發表教改論文百餘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

2.科研工作:

近5年主持973課題、 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五”攻關、國際合作及橫向項目共260項;發表論文80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近300篇,2007年發表SCI、EI收錄論文的數量名列學校各學院之首。

學科建設經費4510萬元;出版專著和教材58部;申請發明專利29項,授權10項;成果鑑定7項;獲得農藥臨時登記證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品種2個,完成新型施藥機械產品2個。

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其它省部級二等獎2項。小麥化學雜交劑BAU-9403、手性農藥環境行為、高效施藥機具、系列微乳劑及微膠囊劑等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人才培養:

理學院設有農藥學博士後流動站;農藥學、農產品安全及運籌與管理3個博士點;數學、化學、力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農藥學、農產品安全、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固體力學、套用數學、運籌與管理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化學、套用數學、工程力學三個本科專業。目前在校博士生73人,碩士生148人,本科生918人。

近幾年學生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明顯提高,有多名本科生、碩士生以第一作者發表了SCI收錄論文,大多數博士生髮表3篇以上SCI收錄論文。

在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賽、國際數學建模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考研率、就業率位於學校前列。通過 “大學生村官” 、“紅色1+1”等活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明顯增強。

工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正式組建於2002年。為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根本性變革,本著最佳化學科院系布局、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原則,中國農業大學整合工學門類部分骨幹學科專業群,於 2002 年 7 月由原機械工程學院、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和農業工程研究院三個單位組建成立了工學院。工學院以發展中國農業大學的工程學科、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為任務,堅持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將率先向研究型學院轉變。

工學院下設農業工程系、車輛與交通工程系、機械設計與製造系、機電工程系、農業工程研究院、中日農機維修培訓中心、機械工程訓練中心、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農業部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現代農業裝備與設施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教學、科研機構。

建院以來先後有三個實驗室通過了北京市基礎(技術)實驗室合格評估。

【師資隊伍】工學院職工總數:200人,其中國家級和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6人。高級職稱:75人

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以發展中國農業大學的工程學科、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為任務,堅持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將率先向研究型學院轉變。目前學院設有機械工程、農業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5個工學大類下的9個專業17個專業方向。擁有農業工程一級學科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農業機械化工程、車輛工程和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三個博士點,以及機械設計與理論、機電工程等六個碩士點。其中農業機械化工程和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車輛工程為部級重點學科。學院有博士生指導教師15人,碩士生指導教師50多人。目前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200多人。學院科研的主要方向有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農業工程裝備、畜牧與飼料飼草工程、生物質資源轉化加工與利用、機電一體化、車輛人機工程、檢測與控制技術等,承擔著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國際合作項目、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農業科技跨越計畫等數十項重大科研項目,許多部門、地方或企業的委託研究項目,以及大量的研製開發和工程設計規劃建設項目等,年度研究開發經費保持在千萬元左右。

工學院承擔科研和工程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家第1號發明專利就誕生在這裡;近年來,獲得過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許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豐收計畫獎和專項獎勵等。學院在農業工程領域保持著國內領先的學術地位,在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等領域也有所建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