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兒科研究所

北京市兒科研究所

北京市兒科研究所是一所綜合性兒科臨床基礎研究機構,也是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生、博士生培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2008年被批准為教育部--省部共建兒科重大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所是經市科委、市計委、市衛生局批准於1979年成立,編制100人,隸屬於北京兒童醫院直接管理,屬於院辦所。首任所長為兒童醫院老院長諸福棠院士;第二任所長為著名兒科專家江載芳教授;現任所長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李仲智教授;目前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張建教授主管研究所的工作。

基本信息

簡介

北京市兒科研究所北京市兒科研究所

北京市兒科研究所堅持和實現科研成果向臨床轉化,研究所在進行科研工作的同時,開展臨床檢測、檢查項目,服務於臨床。研究項目涉及感染病原學、風濕免疫、過敏原檢測、內分泌、呼吸功能、纖維支氣管鏡診斷、骨髓移植配型、遺傳代謝病的基因檢測,共8大類,合計具體小項近百種。這些項目不僅為本院病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有益的幫助。

學術帶頭人

1、江載芳教授:原中華兒科學會主任委員和中華兒科雜誌主編,國際兒科學會執行委員和亞洲兒科學會執行委員,任2001年在北京召開的第23屆國際兒科會議主席。曾任北京兒科研究所所長。小兒呼吸及結核專家。北京市突貢專家。博士生導師

2、李仲智教授: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北京市突貢專家。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兼兒科研究所所長;現任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雜誌主編,小兒外科學會心胸學組組長,臨床小兒外科雜誌副主編,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小兒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90年從美國威斯康辛兒童醫院學成歸來,他把研究方向定位在“小年齡、低體重、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這一世界難題上。通過多項圍術期的實驗研究成功地提出了“雙片法加寬右心室流出道”及“傳導危險區淺縫法”,打破了嬰幼兒先心病合併肺炎、心衰的手術禁區,制定了合理的圍術期治療方案,提高了手術療效。並因此榮獲北京市2003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1999年獲北京市科技局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曾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申請人先後主持《北京市科委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371474)》、《科技部國家科學研究項目(2003DGQ1D001)》、《首都醫學發展基金重點學科項目(首都ZD199813)》、參加衛生部《八五攻關項目》研究項目。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了30餘篇醫學論著。主編及參編了《小兒心臟外科學》、《實用小兒外科手術圖解》,《小兒實用外科學》、《小兒門診外科學》等醫學專著。培養博士後2名、博士和碩士12名。

3、楊永弘研究員: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北京市突貢專家。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兼兒科研究所副所長;現任中華兒科學會委員和呼吸學組組長,小兒呼吸及細菌感染性疾病專家。

4、何曉琥教授:現任中華兒科學會主任委員。小兒風濕病專家。

導師隊伍

導師隊伍導師隊伍

1、江載芳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主要從事小兒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小兒結核感染的臨床及基礎研究。

2、李仲智教授:碩士、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兒心臟外科、尤其是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治療及分子發病機制的基礎研究。

3、楊永弘研究員: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主要從事小兒細菌感染性疾病病原學及耐藥性研究。

4、劉璽誠研究員:碩士生及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科呼吸疾病的診斷方法及其臨床套用研究。

5、申阿東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小兒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尤其是對B組鏈球菌的研究貢獻突出,曾獲得北京市科學進步三等獎及中華醫學獎二等;近年致力於對小兒結核分支桿菌感染的基因診斷及耐藥分子流行病學、基因分型研究。

6、齊可民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童營養臨床與基礎研究,重點在兒童肥胖、脂代謝、Ω-3脂肪酸與腦發育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關係、兒童鉛中毒。

研究室工作內容

研究研究

1、微生物免疫研究室:學科帶頭人楊永弘在國內外同行界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以臨床微生物免疫為基礎的研究室。主要從事兒科細菌(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耐藥性監測、耐藥機制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承擔多項國家級、北京市科研項目,有著廣泛的國際合作關係。

2、病毒研究室:是以兒科常見病毒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技術和發病機理為主要研究方向。工作內容主要為兒童呼吸道病毒、腸道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及乳兒肝炎相關性研究。1988年以來開展了許多病毒快速診斷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用於病毒診斷和研究。目前承擔衛生部、北京市衛生局項目,與中國及北京CDC合作,目前正進行《北京地區兒童SARS臨床和實驗室特徵研究》。目前病毒室開展的常規病毒診斷項目有20多項,可診斷病毒20種/型,個別技術方法為國內僅有。每年為醫院創收成逐年上升趨勢。 

3、免疫學研究室:工作重點是小兒結締組織疾病、免疫缺陷病的臨床實驗診斷及發病機理研究;本研究室為國內4個早期免疫缺陷病研究中心及小兒結締組織疾病專業實驗室。對各種兒童結締組織病進行了基因遺傳易感性、細胞及亞細胞平衡、蛋白質特性及各種自身抗體的研究與測定。十幾年來研究室的教授定期在專家和專業門診治了數以萬計的各種結締組織病、小兒免疫缺陷病患兒,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目前免疫學研究室開展的常規診斷項目有20多項,每年為醫院創收成逐年上升趨勢。

4、臨床營養中心:重點研究方向是中國兒童期單純肥胖症分子發病機制、除了克隆肥胖基因並對其蛋白產物進行高效純化與表達外,還開展了脂肪組織凋亡的研究。這兩項研究對肥胖發病機制會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其產品對控制脂肪組織的過度增生有積極意義。另外還進行兒童血鉛水平與鉛暴露流行病學研究及開展了非藥物驅鉛干預觀察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基金、首都醫科大學基礎臨床合作研究等科研項目。

5、呼吸功能研究室及兒童哮喘防治研究中心:以支氣管哮喘防治的新動向、新方法、新技術及其發病機理為研究方向,具備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培訓本市乃至全國進修醫師的學術水平和技術條件。以“全球哮喘防治和管理策略--GINA”為技術路線,對每一個哮喘患兒制訂個體化的防治方案,進行規範化的治療和科學管理,達到提高北京市兒童哮喘防治水平和降低發病率的目標。目前承擔北京市衛生局科研項目。

6、兒科纖維支氣管鏡診斷治療中心:從事支氣管內鏡術的科研和臨床工作,建立兒科纖支鏡術的麻醉、支氣管肺局部介入治療術等一整套安全、實用的方法,大大拓展了纖支鏡在兒科的套用,已經成功地為近700例年齡從5天--14歲的小兒進行了1000餘次纖支鏡檢查和治療。解決了很多本市及全國各地疑難病症的診斷和治療問題,降低兒童的殘疾率和病死率,提高了兒科疾病的診斷治療水平,走在全國的前列。

7、放免中心:放免中心原是兒研所的同位素研究室,1988年與中國同位素公司合作成立了“北京市放免檢測中心”,接受本院及外院送檢的各類標本,目前檢測項目已達200餘項,其中ADH、CamP等項目填補了本市空白,PTH、PRAAⅡ等十餘項填補了本院空白,放免中心收入單獨核算,是我所一所兩制的部門。放免中心與協和醫院、北大醫院、301醫院等本市及郊區縣的50餘所醫院有著較好的合作,有來自河北、遼寧、內蒙、吉林、黑龍江、浙江等省市的病人,中心自成立以來共為80餘萬人次做了檢測,使病人得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十年來中心共創利潤600多萬元。

8、中心實驗室:工作中心是搭起臨床與套用基礎醫學研究的橋樑,開通臨床與基礎醫學之間的綠色通道,面向全院開放,提供當前該院科研工作所必備的實驗條件和實驗技術及高質量科研服務,也為我院申報國家級科研項目奠定良好的基礎。工作目標是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現代化、能夠完成疾病相關基因研究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目前承擔我院研究生培養任務及我院所科研項目任務。另外,原兒研所白細胞室於2004年歸屬於中心實驗室。白細胞研究室於1980年成立,一直從事白血病骨髓移植配型及人類免疫學的研究;1981年經北京市衛生局和紅十字總會批准為北京市紅十字會骨髓移植配型中心。1982年與北京人民醫院血血液研究所合作,成功地為全國第一例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提供了可靠的HLA配型數據,因此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至今已完成數千例器官移植組織配型。病人來自全國近20個省市以及港澳、東南亞地區。該室還對中國絲綢之路上的漢族及藏、維、回、畲等少數民族的HLA抗原多態性進行了調查,完成了15種與HLA相關疾病的研究,發表論文40多篇並多次獲獎。該室存有近600人的標準細胞庫。1993年成立中華骨髓庫,成為全國HLA五個重點實驗室之一。

科研成果獲獎情況

1、《纖維支氣管鏡術在兒科臨床診療中套用研究》榮獲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發展黏膜免疫的B族鏈球菌莢膜多糖結合物疫苗》榮獲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3、《B族鏈球菌臨床分離株表型和分子流行病學方法的研究》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4、《B族鏈球菌分子流行病學及黏膜免疫的莢膜多糖結合物疫苗製備研究》榮獲中華醫學獎二等。

研究院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蓮花池東路132號(北京西站北廣場往西走400米)
乘車路線
1、乘坐300路、368路、特8路、730路、830路六里橋北站下車往北300米,蓮花橋東南角;
2、乘坐52路、324路、833路、944路什坊院下車,蓮花橋東南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