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民樂團

北京大學民樂團

北京大學民樂團誕生於1922年,由中國近代民樂大師劉天華先生在北京大學創辦,當時名為“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

樂團簡介

北京大學民樂團 北京大學民樂團

百年北大,民樂社團的名目雖幾經更迭,但民樂的火種卻在一代代北大人手中得到了傳承。

發展壯大

正是在北大特有的自由、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的滋養中,北大民樂團不斷成長、壯大。85年來,北京大學民樂團不僅僅成為北大校園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力量,也在北大之外的華人社會甚至其他領域為中國民族音樂、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樂團榮譽

北京大學民樂團曾經出訪德國、日本、美國、泰國、奧地利、英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為當地的北大校友、當地華人華僑以及國際友人帶去了醞釀著中國上千年文化精髓的民族音樂。目前,北京大學民樂團的成員都是來自全校各個院系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樂團常任指揮為我國著名指揮家王甫建教授,藝術總監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朱秋華副教授。經過不斷的努力,樂團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今天的五十多人,已成為一支具有專業演奏水平和品位,同時在中國高校界、民樂界甚至全球華人界很有影響力的大學生民樂團。樂團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既注重對傳統的繼承、發揚,又不斷開拓、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在2005年的“首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中,樂團演奏的《后土》獲得一等獎(民樂類第一名)。2006年,樂團的獲獎曲目《后土》應邀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北京藝術教育論壇文藝晚會暨中國學生藝術團成立首場演出,受到了廣泛的讚譽。樂團在普及民族音樂、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曾多次為國外大學校長代表團演出,並出訪了美國、泰、德國、奧地利、英國等國家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在多次巡迴演出中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樂團獲獎歷程

北京大學民樂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成立了“北京大學音樂團”並於1919年改組為“音樂研究會”,還親自擔任會長。該會中的“古琴”、“琵琶”以及“崑曲”組可以視為北京大學民樂團的源頭。1919年國樂名家王露被聘為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導師,教授琵琶、古琴。崑曲組導師則是著名學者、戲曲理論家、作家吳梅。

1922年8月,經蕭友梅提議,北大音樂研究會改組為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由蔡元培任所長。該所簡章提出“以養成樂學人才為宗旨,一面傳習西洋音樂,一面保存中國古樂.發揚而光大之。”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代宗師劉天華應邀出任琵琶導師,並首次將民間樂器二胡帶入了高等院校的殿堂。

1927年奉系軍閥張作霖接管了北京政權後,其教育總長劉哲以“有傷社會風化”,“浪費國家錢財”為由,下令停辦了北京國立院校的所有音樂系科。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也因此解散。此後六十餘年民樂社團在北大僅以民間社團形式存在,發展狀況不得而知,不過民樂的傳統在學生及老師中得到了延續。

1994年,北京市教委提出成立“北京大學生民樂團”,並將這塊牌子掛在了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北京大學於是整合資源,重組民樂團。樂團初期的指導老師包括王振先,曹文工等。但是由於一些人為因素的干擾,在1999年9月以前,北京大學民樂團並沒有長期擔當指導任務的老師。

1999年9月,在學校藝術團藝術總監李小慧副教授的支持下,東方歌舞團退休指揮兼作曲張翰書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民樂團指揮。在他的指導下,訓練了3個月的民樂團在校內辦公樓禮堂舉行了一場專場音樂會,深獲好評。2000年夏天又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管樂團在北京世紀劇院舉行了聯合音樂會,獲得成功。遺憾的是,又是因為一些人為因素,張翰書先生在2001年不再擔任樂團指揮。

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王甫建副教授隨即接任指揮,並將樂團定位為一個能夠展現當代大學生精神面貌,並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帶有強烈探索精神的樂團。2002年1月在國家圖書館音樂廳舉辦了新年音樂會,演出曲目就包括了傳統曲目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以及現代曲目如譚盾的《西北組曲》。

2004年3月,原定在2003年夏天舉行,後因非典型肺炎(SARS)取消的《天韻》古典音樂題材專場音樂會在北大辦公樓禮堂演出。演出曲目依然兼具傳統及現代。

2005年3月,樂團以中央音樂學院唐建平教授的作品《后土》參加首屆北京市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樂器專場比賽,獲得一等獎(總分第三)。小樂隊(北京大學民樂團彈撥樂隊)則以顧冠仁創作的《酒狂》以及王惠然作曲、朱可聖配器的《塔吉克斯坦的節日》參加首屆北京市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樂器專場比賽,也獲得一等獎(總分第二)。北京大學民樂團是參賽各隊伍中,唯一一支在大小樂隊都獲得一等獎的學校。

2005年7月,樂團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在器樂組中榮獲一等獎,得分為所有民樂團之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