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的前身是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由著名科學家周培源教授創立於1952 年,是新中國的第一個力學專業。
自創立之日起,以周培源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學者,如:錢敏、吳林襄、葉開沅、陳耀松、董鐵寶、王仁、周光炯、孫天風等為北大力學的創立付出了他們的努力和智慧,奠定了北大力學系發展的堅實基礎。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辛勤耕耘,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在教學、科研和基礎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發展。科學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與技術貢獻;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力學與工程技術人才,他們已經成為科技、教育、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各行業的領軍人物、技術骨幹、力學與其它方面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15 位校友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力學與工程科學係為我國力學學科的發展、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科設定
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是國家第一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擁有1個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力學),1 個教育部一級重點學科(力學)、3 個二級重點學科(流體力學、固體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力學學科下設8 個博士點,分別為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力學系統與控制、能源動力與資源工程、先進材料與力學。還擁有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以及2個國家教育部創新團隊。
“理論與套用力學”專業是國家教育部特色專業;《彈性力學》是國家精品課程。力學與工程科學系還與“湍流與複雜系統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共建,促進學科交叉前沿研究。
歷史沿革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了院系調整,中國第一個力學專業--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創立。北京大學力學專業從創立之日起,迅速薈萃了一批中華民族力學界的精英,奠定了北京大學力學學科的基礎。周培源、錢敏、吳林襄、葉開沅和陳耀松等中國力學界前輩先後從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高等院校來到北京大學力學專業主持工作,開設與承擔力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莊逢甘、陸士嘉、錢偉長、鄭哲敏、胡海昌、林鴻蓀等也先後來到力學專業授課或兼職。
董鐵寶、王仁、周光炯、孫天風先生等愛國學者先後從美國等國家毅然回國,投身到北京大學力學專業的創業中。錢學森先生、郭永懷先生回國後,也來校指導工作、培養青年教師,他們對力學專業的學科方向、課程設定和師資培養等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意見,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周培源先生建議並籌劃了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的建立;主持研究力學專業的辦學方向、力學人才的培養模式等重要原則問題;倡導並培育了強調基礎理論、重視實驗研究、理論聯繫實際等優良學風;主持並開拓了湍流研究的學術方向。
由於50年代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而當時全國的力學專業僅此一家,北京大學力學專業得到了校方、教育部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教學實驗條件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例如國內第一座較大型的低速風洞於1958年10月1日在力學專業建成並試運行成功。文革前,中國自行研發的新的飛機機型大多在此風洞做過模型試驗。當時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激波管和六十年代初設計加工的我國第一座激波風洞,不僅對本專業教學與科研,而且對國防科工事業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作了出貢獻。到1965年,北京大學力學專業已經形成90多人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組建了流體力學、固體力學與一般力學三個教研室。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了回響當時“三線建設”規劃的需要,北京大學校方於1969年10月將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與技術物理系,無線電系一起遷到陝西漢中地區。北京大學漢中分校(653分校)力學繫於1972年成立。
漢中分校的科研教學條件遠非學校本部可比,而且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對力學系的科研教學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如此困難的客觀條件下,力學系的教職員工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教學科研工作:開辦了一系列的進修班與短訓班;進行了以大型冷卻塔的應力分析程式開發為代表(此項目由武際可主持,到2002年為止中國大陸所有的火力發電站的冷卻塔的應力分析均由該程式完成)的一系列科學與工程研究。
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北京大學漢中分校於1978年底遷回北京,原校舍由陝西漢中工學院接管。1979年3月24日,北京大學力學系成立。
這段時間裡,力學系的工作逐步走入正軌。流體力學、固體力學、一般力學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先後成立;湍流研究室、環境流體研究室、工程科學教研室、測試分析室、計算力學與套用數學教研室、計算流體研究室、非線性科學中心以及力學研究所等一系列學術研究機構先後成立。
1988年,北京大學力學系的流體力學、固體力學被確定為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
1990年11月,國家計委批准利用世界銀行貸款100萬美元在北京大學籌建湍流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勛剛教授為首屆主任,莊逢甘院士為首屆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3年,北京大學力學系被批准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1995年,北京大學力學系更名為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首屆工程結構分析專業本科生於1996年入學,隨後工程力學博士點建立。
1995年湍流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國內外開放。1998年後,佘振蘇教授、陳十一教授先後應聘為長江計畫特聘教授和實驗室負責人。2000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實驗室改名為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1年,固體力學、流體力學、一般力學和力學基礎被確定為教育部重點學科。
2004年,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作為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的新增研究生專業正式招生。
2004年,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系室共建。
2006年3月,北京大學校方發布通知,宣布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整體併入北京大學工學院,並改名為力學與空天技術系。
2013年2月,中國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2012年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力學學科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學科並列第一。
2013年9月,更名為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六十多年來,先後在我系工作的教職工有450多人、博士後100多人;學習的本科生3200多人、碩士研究生900多人、博士研究生300多人。
師資力量
雄厚的師資力量是傑出人才培養的基礎,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擁有一支重視基礎教學,治學嚴謹、勤懇敬業的師資隊伍。目前,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國家千人計畫”學者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4 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 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5 人,“青年千人學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他們均活躍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
校企合作
目前,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與多所國際著名大學及研究機構有良好的教學與科研合作關係,並與國內外著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互動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實習條件及國內外交流機會。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每年有多種由國家、國內外著名企業提供的獎學金,並以助學金、貸款、補助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
發展目標
在新的時期里,我們將弘揚和發展北京大學的力學學科優勢,積極推進“國家理科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特色專業的建設,加強湍流理論、計算、實驗、複雜流動、複雜材料力學、多功能材料力學和物理性能、航空航天動力學與控制、複雜系統動力學與控制、生物力學、先進科學與工程計算等研究;同時我們還將加強航空航天相關的基礎理論與套用研究。在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將以高標準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於國家和社會。
歷任系主任
1972年11月30日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力學系 | 革委會副主任 林鈞敬 朱照宣 劉汝沛 雎行嚴 |
1972年11月30日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力學系 | 黨總支第一副書記 秦壽珪 副書記 夏維義 林鈞敬 |
1975年3月5日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力學系 | 黨總支書記 申錦琮 副書記 林鈞敬 秦壽珪 邴先福 |
1975年9月6日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力學系 | 革委會主任 林鈞敬 革委會副主任 朱照宣 劉汝沛 雎行嚴 |
1979年3月 北京大學力學系 | 主 任 周光炯 副主任 朱照宣 武際可 劉必佐 |
1979年4月 29日 北京大學力學系 | 黨總支書記 陸元灼 副書記 林鈞敬 秦壽珪 雎行嚴 |
1980年3月 29日 北京大學力學系 | 黨總支書記 陸元灼 副書記 林鈞敬 秦壽珪 |
1983年10月 北京大學力學系 | 主 任 王仁 副主任 黃福華 陳濱 劉必佐 |
1985年3月 10日 北京大學力學系 | 主 任 王仁 副主任 是勛剛周起釗 曾驥才 |
1986年6月4日 北京大學力學系 | 黨總支書記 秦壽珪 副書記 武際可 張竣岫 黃福華 |
1986年8月31日 北京大學力學系 | 主 任 陳 濱 副主任 是勛剛 王大鈞 曾驥才 |
1991年7月 9日 北京大學力學系 | 主 任 陳 濱 副主任 唐世敏 曾驥才 方競 |
1991年12月24日 北京大學力學系 | 黨委書記 秦壽珪 副書記 於年才 黃巧榮 |
1995年12月 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系 | 黨委書記 秦壽珪 副書記 黃巧榮 榮起國 |
1996年1月 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 主 任 方競 副主任 魏慶鼎 於年才 陳凌 |
1999年7月 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 黨委書記 於年才 副書記 黃巧榮 李文勝 鄒惠 |
1999年8月 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 主 任 方競 副主任 於年才 黃克服 陳璞 |
2003年 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 主 任 蘇先樾 黨委書記 譚文長 副主任 譚文長 劉才山 黃克服 副書記 鄒惠 榮起國 |
2009年 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空天技術系 | 主 任王建祥 副主任 王勇 陶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