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與閱讀

北京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與閱讀

《北京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與閱讀》是北京市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和文言文閱讀的彙編,篇目均為中考要求篇目。背誦篇目的欄目設計分為“作者簡介”“注釋”“評析”,閱讀篇目的欄目設計為“作者簡介”“注釋”“譯文”“練習”。這種欄目設計主要是針對背誦和閱讀的不同要求而設定的。本書是根據北京教育考試院頒布的《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考試說明》中關於語文“古詩文背誦篇目”和“文言文閱讀篇目”的要求而編寫出版的,除對所指定的篇目統一設計了“作者簡介”和“注釋”欄目外,還分別對背誦篇目設計了“評析”,對閱讀篇目設計了“譯文”和“練習”等欄目,以幫助學生複習備考,掌握考試內容。本書所選篇目,將每年根據“考試說明”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北京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與閱讀》是根據北京教育考試院頒布的《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考試說明》要求編寫出版,以幫助初三學生複習備考,掌握考試內容。

作者簡介

袁慧 李智慧,北京市高級教師,長期在一線擔任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中考經驗。

圖書目錄

目錄
古詩文背誦篇目
曹劌論戰《左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論語》三章《論語》()
桃花源記(節選)陶淵明()
陋室銘劉禹錫()
小石潭記(節選)柳宗元()
岳陽樓記范仲淹()
蒹葭《詩經》()
觀滄海曹操()
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使至塞上王維()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望岳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泊秦淮杜牧()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
登飛來峰王安石()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游山西村陸游()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過零丁洋文天祥()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龔自珍()
文言文閱讀篇目
叔向賀貧《國語》()
曹劌論戰《左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魚我所欲也《孟子》()
扁鵲見蔡桓公《韓非子》()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
陳涉世家(節選)司馬遷()
出師表諸葛亮()
桃花源記陶淵明()
三峽酈道元()
與朱元思書吳均()
陋室銘劉禹錫()
師說韓愈()
小石潭記柳宗元()
捕蛇者說柳宗元()
活板沈括()
岳陽樓記范仲淹()
醉翁亭記歐陽修()
祖逖《資治通鑑》()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讀《孟嘗君傳》王安石()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核舟記魏學洢()
口技林嗣環()

文摘

曹劌論戰①
《左傳》
十年春②,齊師伐我③。公將戰④,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⑤,又何間焉⑥?”劌曰:“肉食者鄙⑦,未能遠謀。”乃入見⑧。
問:“何以戰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作者簡介〕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其作者相傳為春秋末年孔子同時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左傳》以魯國史書《春秋》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記述了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間各諸侯國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面的歷史事實,著重記敘諸侯列國之間的矛盾和爭奪,內容相當豐富。《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是為解說《春秋》而作,與漢代的《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有觀點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左傳》善寫戰爭,敘事條理清楚,詳略合宜,委曲簡潔;記述行人辭令,簡而精,曲而達,典而美,婉而有致;塑造人物栩栩如生,如聞其言,如見其人;語言藝術成就極高,“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經文考》),被公認為先秦文學的傑出代表、歷代散文的光輝典範。
〔注釋〕
①選自《左傳·魯莊公十年》,題目為後人所加。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本文所寫的戰爭發生在齊、魯兩國之間,戰場在長勺,所以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
②十年:魯莊公十年(前684)。
③齊:國名,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伐(fá):討伐,攻打。我:指魯國。《左傳》根據魯史寫的,所以稱魯國為“我”。
④公:指魯莊公,公元前693年至公元前662年在位。
⑤肉食者:這裡指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⑥間(jiàn):參與。
⑦鄙(bǐ):鄙陋,這裡指目光短淺。
⑧乃:副詞,於是,就。見:拜見。
⑨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藉什麼作戰。以:憑藉。
衣食所安:吃的、穿的這些賴以生存的東西。安:有“養”的意思。
弗:不。專:個人專有,獨占。
對:回答。一般用於下對上的回答。
小惠:把衣食等物分給別人這類小小的恩惠。徧:遍及民眾。
從:聽從,服從。
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帛:玉器和絲織品。
加:虛報,虛誇。這裡是說以少報多。
必以信:一定憑藉實情(向神稟報)。信:言語真實。
小信未孚(fú):(不虛報祭品數量,這只是)小信用,不足以取得神靈的信任。孚:相信,信任。
福:賜福,保佑。
獄:案件。
雖:即使。察:明察無誤,弄清楚。
必以情:一定要讓判決合乎情理。
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內的事情。忠:盡力做分內的事。屬:類。
可以一戰:即“可以之一戰”,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仗。
請從:就請允許(我)跟從。
與之乘:和他同乘一輛戰車。之:他,代詞,代指曹劌。
於:在。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東。
鼓:作動詞,擊鼓進軍。古代作戰,擊鼓命令進軍。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
敗績:敗退。
馳:驅車(追擊敵人)。
轍(zhé):車輪軋出的痕跡。
登軾:登上車前的橫木。一說登上車子,扶著車前的橫木。軾:古代車子前面的橫木,供扶手用。而:連詞,表承接。
逐:追趕,追擊。
克:戰勝,攻下。
故:原因,緣故。
夫(fú)戰,勇氣也:作戰,靠的是勇氣。夫:句首語氣助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下文“夫大國”同。
作:振作。氣:士氣。
再:第二次。
竭:枯竭。
盈:充滿,這裡指士氣正旺盛。
測:估計,推測。
伏:埋伏。
靡(mǐ):倒下。
〔評析〕
本文敘述的是春秋時期魯國與齊國之間發生的長勺之戰,這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曹劌利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了強大的齊軍。這次戰役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此前,齊僖公死於內亂,他避亂在外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公子糾爭著回國繼位。公子小白成功繼位,就是齊桓公。他惱恨魯莊公曾經大力支持公子糾,並派人截殺他,即位後就發動了對魯國的戰爭,兩軍交戰於齊地,齊勝魯敗。轉年春天,再次發兵攻魯,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強大的入侵者。本文記載的就是這次戰爭。
這篇文章將重心放在“論戰”方面,詳寫曹劌論戰部分,略寫戰爭場面,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簡短明快,內蘊豐富。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戰則請從”)是“曹劌問戰”,敘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面對齊國的進犯,一直隱居的曹劌不顧鄉人的善意勸阻,主動參與國家決策。他向魯莊公提出“何以戰”的嚴肅問題,魯莊公心無成算,寄希望於臣民報恩和神明保佑,都被曹劌否定;直到莊公說處理案件“必以情”,曹劌認為這是“忠之屬”,是對國事盡心務實的表現,能夠受到百姓擁護,才認為“可以一戰”。
第二部分(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參戰”,敘述齊魯兩軍交戰的實況,展現了曹劌指揮戰鬥時抓住時機、知己知彼、智勇雙全的卓絕風采。這一部分所用筆墨不多,重點放在曹劌對進攻時機的把握與可否追擊的判斷上。對於戰爭場面的描寫,只用了“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三句話,就有條不紊、歷歷在目地呈現了魯軍從防禦到反擊再到追擊的全過程。在戰鬥進行中,曹劌的指揮若定與莊公的盲目躁進形成鮮明對比,他兩次制止莊公的冒進決定,確保了戰鬥的勝利。
第三部分(從“既克”至結束)寫“曹劌論戰”,通過曹劌向魯莊公解釋如何選擇進攻時機、如何判斷能否追擊,補寫弱小的魯軍最終克敵制勝的原因。曹劌認為,作戰靠的是勇氣,所以要根據雙方的士氣變化和心理變化,選擇最有利的進攻時機;大國實力難測,需警惕其以詐退誘進,所以追擊前必須進行實地偵察,以免中計。
從文學角度看,《曹劌論戰》又是一篇記述戰爭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構思落筆立意高遠,既於敘事中撮取歷史經驗,又於行文中生動刻畫人物,加上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