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工業發展史

化肥工業發展史

化肥工業發展史從19世紀40年代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化肥工業的萌芽時期,是農業耕作長期施行綠肥作物和糧食作物輪作制以及大量使用有機肥料,所以對氮肥要求不很迫切。

正文

化肥工業已有140多年歷史。17世紀初期,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植物生長與土壤之間的關係。19世紀初,德國人J.李比希研究植物生長與某些化學元素間的關係。他在1840年闡述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從土壤里獲取的,他確定了氮、鈣、鎂、磷和鉀等元素對農作物生長的意義,並預言農作物需要的營養物質將會在工廠里生產出來。不久,他的預言就被證實。

化肥工業的萌芽期從19世紀40年代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化肥工業的萌芽時期。那時,人類企圖用人工方法生產肥料,以補充或代替天然肥料。磷肥和鉀肥的生產開始得比氮肥早,原因是農業耕作長期施行綠肥作物和糧食作物輪作制以及大量使用有機肥料,所以對氮肥要求不很迫切。

1840年,李比希用稀硫酸處理骨粉,得到漿狀物,其肥效比骨粉好。不久,英國人J.B.勞斯用硫酸分解磷礦製得一種固體產品,稱為過磷酸鈣。1842年他在英國建了工廠,這是第一個化肥廠。1872年,在德國首先生產了濕法磷酸,用它分解磷礦生產重過磷酸鈣,用於製糖工業中的淨化劑。1861年,在德國施塔斯富特地方首次開採光鹵石鉀礦。在這之前不久,李比希宣布過它可作為鉀肥使用,兩年內有14個地方開採鉀礦。19世紀末期,開始從煤氣中回收氨製成硫酸銨或氨水作為氮肥施用。1903年,挪威建廠用電弧法固定空氣中的氮加工成硝酸,再用石灰中和製成硝酸鈣氮肥,兩年後進行了工業生產。1905年,用石灰和焦炭為原料在電爐內製成碳化鈣(電石),再與氮氣反應製成氮肥──氰氨化鈣(石灰氮)。

發展階段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化肥工業處於發展階段。在這段時期里,化肥生產技術不斷進步,品種增多,產量增大,並逐步成為一個工業部門。但其規模與現代的化肥工業相比則小得多。

①磷肥主要還是生產過磷酸鈣,此外,在歐洲的酸性土壤上廣泛施用鋼渣磷肥(見熱法磷肥)。在40~50年代,高濃度磷肥的生產技術有了突破,主要是濕法磷酸的生產工藝由原來的間歇操作改為連續操作,設備材料的腐蝕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

②鉀肥繼德國之後,一些國家先後發現了鉀礦,其中法國於1910年、西班牙於1925年、蘇聯於1930年、美國於1931年先後進行了開採。鉀礦富集和精製工藝的開發成功,為提高鉀肥的品位奠定了基礎。

③氮肥1913年,用氫氣和氮氣合成氨的哈伯法在德國第一次建廠(見合成氨工業發展史)。它為氮肥工業的發展開拓了道路。但是,在50年代以前,它的生產技術還不夠完善,價格比較貴,多數用在工業方面,少量用來製造氮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製造炸藥,硝酸銨得到了發展。1922年,用氨和二氧化碳為原料合成尿素的第一個工廠在德國投入了生產。

④複合肥料1920年,美國氰氨公司的一個磷酸銨小生產裝置投入運轉,1933年,在加拿大聯合採礦和冶煉公司也建成了一個生產磷酸銨的工廠。20世紀30年代初,用硝酸分解磷礦並用氨中和加工製造硝酸磷肥的奧達法首先在德國建廠。

近三十年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適應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增施化肥成為農業增產的有力措施,因之促進了化肥工業的大發展。1950年,世界化肥總產量(以N、P2O5和K2O含量計)為14.13Mt,1980年達到124.57Mt,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長。進入80年代以來,化肥工業出現不景氣,增產速度下降。

由於農業生產向深度發展,為實現科學施肥,要求化肥工業向不同生產條件的農業提供各種規格的複合肥料,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這促使化肥工業在發展中進行改造。(見化肥工業)

中國化肥工業發展概況中國在1909年進口了少量智利硝石(見硝酸鈉);1914年,吉林公主嶺農事試驗場首先開始進行化肥的田間施用試驗;30~40年代,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向中國推銷硫酸銨,農民稱它為肥田粉。1935年和1937年在大連和南京先後建成了氮肥廠。1949年以後,加快了化肥工業發展速度。50年代,在吉林、蘭州、太原和成都建成了4個氮肥廠。60~70年代,又先後在浙江衢州、上海吳涇和廣州等地建成了20餘座中型氮肥廠(見彩圖)。1958年,化工專家侯德榜開發了合成氨原料氣中二氧化碳脫除與碳酸氫銨生產的聯合工藝,在上海化工研究院進行了中間試驗,1962年在江蘇丹陽投產成功;從此,一大批小型氮肥廠迅速建立起來,成為氮肥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70年代中期開始,又新建了一批與日產1kt氨配套的大型尿素廠。1983年,中國氮肥產量(以N計)達到11.094Mt。

化肥工業發展史 化肥工業發展史

20世紀40年代初期,在雲南昆明曾建過一個小型的過磷酸鈣生產車間。1953年開始利用國產磷礦研製磷肥和在農業上推廣使用。1957年,在南京年產400kt過磷酸鈣的工廠投產。此後,中小型過磷酸鈣廠大批建立起來。50年代末,中國開發了高爐生產熔融鈣鎂磷肥的方法,並在60~70年代裡建立了一大批工廠,成為中國第二個主要磷肥品種。1967年,在南京建成了一個磷酸銨生產裝置,1982年在雲南的一個重過磷酸鈣廠投產。中國土壤學家李慶逵等從50年代初開始研究磷礦粉直接施用問題,並在南方酸性土壤上推廣施用。1983年中國磷肥產量為2.666Mt(以P2O5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