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濟源市東北17公里處
化村以郭姓居多,還有李、楊、趙、張等姓。
化村村北有化城寺遺址,村南有沁園遺址。
漢明帝劉莊(顯宗)共有11女。永平三年(60年),封五女劉致為沁水公主,婚配東漢開國元勛鄧禹之孫高密侯鄧乾。傳說她是一位歷史上少見的冷麵美人,性格雅靜,賢寂、善良,文弱,一生中難有幾次笑容。如何給公主找一位如意郎君,除了郎君個人素質外,還要尋找一個適合公主性格的自然環境。於是顯宗皇帝,踏便山山水水,最後選定沁河北岸這片竹林。而這片竹林,北依太行,南鄰沁河,富饒,幽靜,明朗,祥和。“矮屋曲籬間,綠竹黃花綺”,“地在無塵境,人來不住天”,“筠篁突淇澳,風景勝江南”。據說周文王稱此為“天下大陽居”,正與公主的性格天然匹合。於是,漢明帝派百官監管,動用千名勞工,一個多月便將沁園建成,作為公主的陪嫁,可見皇帝的格外恩寵,也創造了驚人的建築速度。同時,也讓我們順然的提出質疑,一座偌大的沁園工程,別說古代,即使現代化的速度一個多月也很難完成。因此必須說明,這片竹林,原本就綠林滴翠,泉溪遍流,依山傍水,溝壑起伏,就像一個天然的大盆景。所以只需要幾座亭台樓閣的點綴,省工省時,足以成為美麗的景致。也恰恰照應了“沁水公主田園”之說,把傳說中的沁園,回歸到了田園風光和亭台樓閣相溶的別樣美麗
沁園·沁園春詞·沁園遺址
按語:毛一首《沁園春·雪》驚世絕唱,沁園春詞牌名神州皆知,但知曉沁園春詞牌名來歷的卻為數不多。在濟源市五龍口鎮沁河北岸有一處不太引人注意的文化遺址,那便是漢代美名遠揚的沁水公主園所在。歷經多年的烽火煙塵,昔日沁園的風采已蕩然無存,史志中也難以找到園林美景的具體形態。但是,沁園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仍然是不可忽視的——由於沁園的盛名,漢以後多把公主的私人園林泛稱為沁園;正是沁園美景吸引了古代詩人詞家吟詩唱和,才演繹出了沁園春詞牌;仔細翻檢歷史,你還會發現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權臣不顧身家性命奪而取之的驚心動魄的故事。
沁園是東漢時期的一處園林,其遺址位於今濟源市東北部的五龍口鎮化村村南、沁河之北。由於有一個“沁”字,許多人誤認為它在濟源東鄰的沁陽市。如《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31年版),就把沁園記為“在河南沁陽縣東北,沁河北岸”。再如清順治十七年的《懷慶府志》,也把沁園記為“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沁水北岸”。文中的“府城”顯然是指懷慶府,現在的沁陽市就是原來的懷慶府治所。以上兩例實際上系歷史的誤解,也可能是因果關係。其實,沁園的位置是十分明確的。沁河在秦以前稱少水,漢代以後稱沁水。漢時以沁水命名的地名只有一個沁水縣,其縣治所在現在的濟源市東北部的王寨村北。濟源境內當時共設3縣,另兩縣為軹縣和波縣。現在的沁陽市漢代稱野王,山西的沁水縣為隋代所置。因此可以說,關於沁園位置的其他說法都是望文生義。
沁園是漢明帝在當時的沁水縣境內為皇女劉致所建的園林,全稱應為沁水公主園。據《後漢書·皇后紀》載:“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諸王女皆封鄉、亭公主,儀服同鄉、亭侯……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襲母封為列侯,皆傳國於後。鄉、亭之封,則不傳襲。”從這段文字可知,漢代皇女皆有封地,其地大小以一縣為度。沁水縣東漢時是京城屬地,歸司隸部管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首都管轄的縣市。把皇女封在天子腳下的沁水縣,便於往來探視,這是很自然的事。
漢代皇女的封號一般以所封地地名冊封。漢明帝劉莊(顯宗)共有11女。永平三年(60年),封第五女劉致為沁水公主,婚配東漢開國元勛鄧禹之孫高密侯鄧乾。其他皇女皆有封地。長女姬,封獲嘉長公主。次女奴,封平陽(今臨汾)公主。三女迎,封隆慮(今林州)公主。
沁園有多大,景致有多美,沁水公主曾經在沁園度過了多少奢華時光,由於缺乏相關資料,今人已不得而知。《辭海》中“沁園”詞條下有這樣一句話:後世因泛稱公主的園林為“沁園”。此語雖不具體,也可證沁園必定是古代園林中的上乘之作。唐代詩人崔湜做《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詩雖然距沁水公主生活的年代已有數百年,仍可引來作為盛讚公主園林生活之小補。崔詩曰:
沁園東郭外,鸞駕一游盤。水榭宜時陟,山樓向晚看。席臨天女貴,杯接近臣歡。聖藻懸宸象①,微臣竊仰觀。(《全唐詩》卷五十四)
據《辭海》所解,沁園曾為竇憲所奪,後人做詩以詠其事,沁園春詞牌也因此得名。詞是詩歌的一種,形成於唐,盛行於宋。古代的詞是為和樂歌唱的,唐五代時多稱為曲。由於句子長短不一,也稱為長短句。詞題、詞的內容與曲調本來應是一致的,但隨著詞曲的發展成熟,逐步成為以調填詞,曲調名和詞的內容就不一定有聯繫了,大多數詞也不再配樂歌唱,詞名只作為文字、音韻的結構定式。有些詞牌,正名之外另標異名(也有同名異調或一名數體的),如一代偉人毛的詩詞作品中,就有30多首屬於詞作品,並且均有詞牌名和詞題。其中用沁園春詞牌填的詞有兩首,一首是《沁園春·長沙》,另一首是《沁園春·雪》,均為雙調、平韻,共114字。按照詞的形成過程,以沁水公主的沁園為歌詠對象而產生的沁園春詞、詞牌名和詞的內容應該是相一致的,可惜今天已經難以找到,只能從現有的詞牌音韻中去體味了。
發生在沁園的最為驚心動魄的故事,應是竇憲奪園一事。沁園為公主所有,竇憲何以如此膽大妄為,竟敢奪皇女之愛?這要從竇憲的族門說起。
《漢書·外戚傳》、《後漢書·竇融列傳》對竇氏家族有詳細記載:竇憲的高祖父竇融(前61年~62年)光武帝時任大司空,封安豐侯。如果再往前追溯,竇門更為顯赫。竇融的七世祖竇廣國的姐姐是孝文皇后,即漢武帝時的竇太后。當時竇氏族中有3人封侯,其中有人們較為熟知的竇嬰。竇融長子竇穆、孫竇勛均為權臣。光武帝劉秀還把涅陽公主許配給了竇氏顯親侯大鴻臚竇固。到顯宗時,“竇氏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如此侯門望族的竇家,後來竟做了一件十分可笑的蠢事。竇穆等人為了達到以姻親控制六安侯劉盱的目的,竟假制詔書,令劉盱休了妻子,然後把竇家的女兒嫁給了他。3年後,劉盱的前妻上書皇帝揭發了此事,皇帝大怒,悉數免去了竇穆等人的官職,惟竇融因年老多病赦免,留在京師。
竇憲是竇融的曾孫。竇家遭事時,憲尚年幼,成了孤兒。一般情況下,元氣大傷的竇家是很難再興的。但是僅僅過了十多年,肅宗劉炟即位,把竇憲的妹妹立為皇后,竇家很快又崛升起來,竇憲封為虎賁中郎將,其弟竇篤封為黃門侍郎,一時竇家“賞賜累積,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
竇憲奪沁園的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後漢書》載,竇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主逼畏,不敢計。”這裡的“賤直”,就是“賤值”,賤到多少,不得而知,但一個“請”字,活畫出了竇憲權傾朝野之勢。沁水公主不敢討價還價,只好拱手相讓。後來,肅宗駕出路過沁園,發覺不對頭,問竇憲是怎么回事,竇憲竟答非所問,欺騙肅宗。事後,肅宗查明了情況,勃然大怒,立即召見竇憲入宮,斥責道:你不思前輩教訓,竟奪公主田園,還學趙高指鹿為馬,搪塞遮掩。近日念及此事,令人驚怖。永平年間,朝廷曾多次查訪皇親國戚中的違法行為,這些年來諸多豪戚均不敢犯法。沁園是公主封田,詔書切切,你竟敢謊稱是舅氏田宅。你對公主尚且如此,何況平民百姓!國家不用你竇憲,就如同拋棄一件破衣服、扔掉一隻臭老鼠一樣容易!竇憲一聽,大為恐懼。事後,竇皇后為了挽救竇家敗局,多次在肅宗面前說好話謝罪,並把沁園還給了公主,才沒有治竇憲的罪,但肅宗從此不再重用他。
又過了10年,和帝即位,竇皇后不但成了皇太后,而且臨朝執政。竇憲又時來運轉,不但重新被委以重任,還由於太后撐腰,以侍中之職,“內乾機密,出宣誥命”,竇氏兄弟皆居“親要之地”。為了左右朝政,竇憲與太傅鄧彪結黨營私,凡是他想幹的事,“輒外令彪奏,內白太后,事無不從”。他還明目張胆地報復仇家,其中尤以殺韓紆一事最為世人瞠目。原來,肅宗查處竇家時,韓紆是竇勛案主查官。為報殺父之仇,竇憲竟派人殺了韓紆的兒子,把頭割下來以祭竇勛之冢。
橫行無忌的竇家最後還是應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老話。永元四年(89年),因竇太后、竇憲等人密謀不軌,和帝與宦官鄭眾等設計逮捕了竇憲,迫其自殺,誅滅了竇氏家族。竇太后雖未殺頭,幾年後也因此憂懼而死。
回望歷史,沁園有過皎潔的月色,也有過濃重的烏雲。作為後人,月色固然令人憧憬,烏雲也許更能讓人感悟宮闈擅權的為害。
沁園毀沒的歷史,能見到的史料很少。《濟源縣誌》僅記“在沁河北岸”。《懷慶府志》僅記“金時官僚宴遊之地,相傳有石圖本,今不可考。”以文學形式記述沁園的有元代大臣耶律楚材的《過沁園有感》和明末清初王鐸的《移居》。耶律詩曰:
昔年曾賞沁園春,今日重來跡已陳。水外無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②新。垣頹月榭經兵火,草沒詩碑覆劫塵。羞對覃懷③昔時月,多情依舊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