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教育
正文
指為發展化學工業和化學工程學科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而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工程技術教育的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掌握科學和工程理論知識,具有化工專業理論基礎,能從事化學工業、化學工程和化學工藝的研究、開發、設計、操作和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化工教育包括化工高等教育和中等化工專業教育,除全日制學校教育外,還包括職工業餘大學、電視廣播大學、函授大學等在內。同時,還包括對於在職工程技術人員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技術水平而進行的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如各類脫產、半脫產的學習班、培訓班、技術講座和學術活動等(見彩圖)。
內容 20世紀50年代以前,化工教育內容主要是化學、工業化學、單元操作、化工熱力學和化學工藝等,機械工程和電機工程也占相當比重。20世紀60年代,石油化工迅速發展,化工裝置趨於大型化,加上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促使化工教育有較大的更新。傳遞過程、化學反應工程、化工系統工程、工程數學和電子計算機的套用在化工教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工教育界逐步加強工程訓練、工廠實踐和化工設計等課程。70~80年代,化學工業面臨來自能源、資源和環境三方面的挑戰,在新技術革命的影響下,環境化學工程、生物化學工程、能源工程、化工系統工程和化工經濟等,在化工教學計畫中越來越受重視。當前,化工教育的必修課程一般包括:化學、物理、數學、化工熱力學、化工原理、傳遞過程、化學反應工程、化工過程控制、化學工程實驗,設計、經濟和計算機訓練等。此外,還有其他課程如工程力學、材料科學、電工學、以及有關社會科學課程。
中國化工教育 在中國,化工教育始於20世紀20年代。1920年在浙江工業專科學校設套用化學科。1927年,浙江工業專科學校與有關學校合併改組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後改名浙江大學),建立了化學工程系,首屆系主任李壽恆。同年,在蘇州工專化工科的基礎上,成立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改名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首屆系主任為曾昭掄。1932年南開大學成立化學工程系,首屆系主任張克忠。其後,廣州中山大學、北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陸續設定了化工系。到1949年,全國各綜合大學和工科院校中設定化工系的約有30所。當時各校化工系的規模都較小,一般每年只招一個班,每屆畢業生僅10~20人,規模最大的浙江大學化工系每屆畢業最多不過50~6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先進行院系調整。原大連大學、東北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化工系調整為大連工學院化工系。原南開大學、北洋大學、河北工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燕京大學的化工系調整組成天津大學化工系。原交通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震旦大學、江南大學和山東工學院化工系調整組成華東化工學院,為中國第一所化工學院(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