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匕箸
拼音
bǐ zhù
引證解釋
亦作“ 匕筯 ”。
1、食具,羹匙和筷子。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先主 方食,失匕箸。”
唐 劉禹錫 《為杜相公謝就宅賜食狀》:“舉其匕筯,若負丘山。”
《金史·仆散端傳》:“ 楠 方食,擲匕筯於案。”
蘇曼殊 《絳紗記》:“此人不勝匕箸,何能為盜?”
清 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母安氏加贈宜人》:“尚寶司少卿袁可立之母,蔚為女士,實惟母師。機絲間讀誦之聲,匕箸著平反之教。”
2、.指飲食。
宋 陸游 《曉出湖邊摘野蔬》詩:“行迎風露衣巾爽,浄洗膻葷匕筯香。”
清 戴名世 《吳宏表稿序》:“顧有思得山海之珍、遠方之奇異以為快,雖其未必皆可於口,而匕箸之所須,非是不飽焉。”
清 查慎行 《題鄒舜五采蓴圖卷子次陳眉公舊韻》:“未應澤畔少清流,卻與貪夫供匕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