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2012年王暉樂、彭傑執導公益電影]

包裹[2012年王暉樂、彭傑執導公益電影]
包裹[2012年王暉樂、彭傑執導公益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包裹》是2012年上映的劇情片,由王暉樂、彭傑執導,李宗嶧、寇瞻等主演。影片講述了兩代鄉村教師與村民和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愛心捐贈狂潮,直面人性狹隘自私和寬仁博愛的劇烈衝突,從而引發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感人故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以烏蒙山深處一個叫瓦岩的小山村為背景,講述了兩代鄉村教師與村民和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愛心捐贈狂潮,直面人性狹隘自私和寬仁博愛的劇烈衝突,從而引發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感人故事。
80後教師吳立山為改變山村教育面貌,在網上發帖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當地國小孩子們的冬天,沒想到竟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心捐贈狂潮。一時間全國各地的愛心包裹潮湧而至,卻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圍繞分發處理這些包裹,狹隘自私與寬仁博愛發生了劇烈的衝突,小山村原本的和睦寧靜被徹底打破了。由於捐贈的物品不統以烏蒙山深處一個叫瓦岩的小山村為背景,講述了兩代鄉村教師與村民和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愛心捐贈狂潮,直面人性狹隘自私和寬仁博愛的劇烈衝突,從而引發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感人故事。
80後教師吳立山為改變山村教育面貌,在網上發帖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當地國小孩子們的冬天,沒想到竟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心捐贈狂潮。一時間全國各地的愛心包裹潮湧而至,卻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圍繞分發處理這些包裹,狹隘自私與寬仁博愛發生了劇烈的衝突,小山村原本的和睦寧靜被徹底打破了。由於捐贈的物品不統一,誰拿得多、拿得好等任何一個微小細節都會觸動村民們敏感脆弱的神經,成為觸發更大矛盾的導火索。
最終,兩代鄉村教師以他們無私的悲憫情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平息了這場愛心“風波”。而隨後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了愛心包裹項目,通過科化學設計解決了公平性和合理性等問題。當年發生在雲南大關縣瓦房國小的愛心故事,得到了延續和升華。

演員表

角色演員
吳立山 李宗嶧
蔣老師 寇瞻
蕎花 李琳琳
王燕 曹芊睿
—— 宗峰岩

背後故事

《包裹》思考

貧困 地區兒童需要社會關愛,如何資助更需科學合理設計

電影《包裹》全國首映禮 電影《包裹》全國首映禮

為了能以“真實”打動觀眾,影片的風格基調定位於“紀實”。影片中所呈現出來的貧困地區學生艱苦的學習環境和對知識孜孜不倦的渴求精神,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

“貧困人口的脆弱性底線,貧困地區的教育,尤其是孩子的需求,作為傳統的公益話題一直引發人們的思考和關注。作為中國首部社會扶貧公益電影,《包裹》即反映了這一主題。”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韓俊魁對影片做出了自己的分析。“貧困地區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關注。”

影片中一個細節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貧困地區國小的教育現狀。一個孩子被父母要求輟學放羊,老師找到家長苦口婆心地解釋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免除了學雜費,才讓孩子重返學堂。

“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現在貧困地區小學生上不起學的情況基本已經不會出現了。”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紅濤說,“但我們更需關注的是怎么讓孩子上好學的問題,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項目設計,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生綜合發展和生活條件。”

影片劇照 影片劇照

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前不久發布的一份《部分貧困地區音體美教育狀況調查報告》中,九成學生喜歡音體美課程,但絕大多數學生連基本的音體美用品都沒有,師資配置更是讓人擔憂。

“美術課基本是教師在黑板范畫,學生簡單臨摹;音樂課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課;體育課要么是集合整隊跑跑步,要么是‘一個哨子一堂操’。”陳紅濤介紹,“貧困地區農村音體美教育的薄弱進一步拉大了城鄉教育差距,使農村學生在將來的競爭中處於更加不利地位。”

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愛心包裹項目,正是瞄準了貧困地區學生的這一需求。通過組織愛心包裹捐購、音體美教師培訓、志願者支教等形式,改善農村國小音體美教學現狀和學習生活條件,給孩子們送去一對一的關愛,圓孩子們的童年夢想。

《包裹》是啟示

探討民間公益精神,中國人不缺愛心,缺的是專業公益引導

影片劇照 影片劇照

“中國社會缺不缺愛心?我想這個影片做了很好的正面回應。”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紅濤說。

在影片中,青年教師吳立山一篇普普通通的網路帖子,就引發了社會的愛心捐贈狂潮,源源不斷的物資湧入小小的山村,卻也帶來了“幸福的煩惱”。

“影片聚焦於包裹發放過程中的矛盾,在包裹與受助人接觸的一霎那,通過衝突展示了自發性公益面臨的挑戰,揭示了服務供給中普遍化公平原則和差別化公平原則之間的平衡困境,強調了對帶有強烈工具性色彩的發展干預需保持必要的警惕。”韓俊魁副教授分析道。

“我們在愛心包裹項目的執行過程中,也經常有很多人會問可否自己去寄東西,”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紅濤說,“我們一般都不提倡這種方式,因為如果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寄,受益人收到的東西有的好、有的新、有的貴,這樣因分配不公平給受益人帶來的負面心理傷害,可能比捐贈帶來正面效應還要大。”

包裹[2012年王暉樂、彭傑執導公益電影] 包裹[2012年王暉樂、彭傑執導公益電影]

與影片反映的自發性公益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相呼應,中國扶貧基金會根據受益對象需求不同,精心打造了透明度高、公平性及實用性強的愛心包裹項目,依託網路和郵政平台將科學化設計的愛心包裹送到了全國貧困地區和災區孩子們手中。

愛心包裹項目自啟動以來,已經累計接受到133萬筆捐贈,其中91.3%來自普通公眾,籌集善款2.34億元,直接幫助了201.66萬人次。

“在這場大規模公民參與的愛心包裹捐購公益接力賽中,無數普通民眾的愛心在專業公益的催化下得以驚人釋放,與《包裹》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構成強烈反差。”韓俊魁副教授分析到。

包裹[2012年王暉樂、彭傑執導公益電影] 包裹[2012年王暉樂、彭傑執導公益電影]

“電影《包裹》被定位為愛心包裹項目的獻禮作品,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讓更多的人了解貧困山區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現狀,並給與他們幫助。”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江紹高介紹到。“另一方面,影片還深刻探討了公益捐贈的合理性、公平性、科學性等問題,讓人們意識到,在奉獻愛心時不僅要考慮受益人的實際需求,更要關注這些捐贈可能會給受益人帶來的各種影響。”

“這正是我們中國扶貧基金會一直所倡導的理念,也是我們在設計愛心包裹等項目時所遵循的原則。”江紹高副會長說。

“該影片除了帶給我們感動,更多的是則是許多言外之意的思考。”韓俊魁副教授說,“例如,如何專業地經營公益?如何依託公信力高的公益組織將社會資源遞送給弱勢群體?這正是本片的價值所在。”

《包裹》是感動

退役軍人因愛“觸電”,五年艱辛成就“感動之夢”

電影《包裹》出品人羅嘉勇,是一名從部隊轉業自主擇業的退役軍人,因“感動”而陡然產生了將影片搬上螢屏的衝動。2006年的歲末寒冬,雲南省大關縣一名鄉村教師在網路上發帖,講述了烏蒙山深處孩子們冬天的生存狀態,迅速引發了一場全社會的愛心捐贈活動。作為那次愛心捐贈行動的一名普通參與者,羅先生決定將這份人間大愛定格成為電影的感動。

影片劇照 影片劇照

中國扶貧基金會公眾捐贈部品牌合作處長明宏偉介紹,從影片立意到正式公映,歷時五年,對於初次“觸電”的羅先生來說,其間經歷了很多繁複、曲折和坎坷。羅先生將電影定位為“公益影片”,也就是不以市場贏利為目標,在創作上可以心無旁騖地安心營造一份“感動之夢”,同時兼顧紀實性的創作風格。為了這個執著的公益夢想,羅先生失去了或主動放棄了很多商業投資。影片創作當中,羅先生的劇組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風雪災害影響,還因不熟悉電影創作規律而人為導致投資損失,儘管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但他還是堅持住自己的原則,最後不惜將房產抵押進去。

“中國扶貧基金會從影片腳本階段就給我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延展性創作建議,陳紅濤副秘書長和明宏偉處長也給了我很多的鼓勵和關懷。”羅先生感慨地說,“基金會的指導,將影片內涵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可以說,沒有基金會的參與,我很難想像電影最終會如何。”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能堅持將這部公益影片完成,我想主要是因為最初的感動和對貧困地區兒童教育扶貧的關注,”回顧這一切,羅嘉勇淡然地說。“這樣一部幾經周折的作品,雖然不盡完美,但我想它還是能夠承載‘定格和延續人間大愛’的這一命題,也完成了‘探討民間公益精神’的使命。”

影片劇照 影片劇照
電影《包裹》海報 電影《包裹》海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