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士第六

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 對曰:“君舉有功而進拘之,無功而勵之。 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

作品簡介

“勵士”是我國古代兵法著作《吳子》 里的第六篇。
作者-吳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是中國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
點評:吳起是繼孫武之後,即善於用兵同時又具有高深的軍事理論的第一人。歷史上,吳起作為軍事家與孫武齊名,後世論兵,莫不稱“孫吳”。作為政治家、改革家,他與商鞅齊名。吳起一生在魯、魏、楚三國出將入相,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對後世用兵起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治軍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又深得部眾之心。但其為博取功名而殺妻求將的做法,一直被後人所不恥。

作品賞析

勵士,就是鼓勵將士立功。全篇是講述論功行賞,崇禮有功,以勉勵全體將士,從而使全軍爭相建功。

原文

武候問曰:“嚴刑明賞,足以勝乎?”
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雖然,非所恃也。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曰:“致之奈何?”
對曰:“君舉有功而進拘之,無功而勵之。”
於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餉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看席器差減。無功坐後行,看席無重器。餉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功為差。有死事之家,歲遣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
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放行矣。”
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失權於天下矣。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一死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
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

譯文

武侯問道:“賞罰嚴明就足以打勝仗了嗎?”
吳起答:“賞罰嚴明這件事,我不能詳盡地說明,雖然這很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它。發號施令,人們樂於聽從,出兵打仗,人們樂於參戰,衝鋒陷陣,人們樂於效死。這三點,才是君主所應該依靠的。”
武侯說:“怎樣才能做到呢?”
吳起答:“您選拔有功人員,舉行盛大宴會款待他們,這對無功的人也是一種勉勵。”
於是武侯設席於祖廟,分三排坐位宴請士大夫。立上等功的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珍貴餐具,豬、牛、羊三杜俱全。二等功的坐中排,酒席、餐具較為差些。沒有功的坐後排,只有酒席,沒有貴重餐・具。宴後出來,又在廟門外賞賜有功人員的父母妻子,也按功勞大小而分差列。對於死難將士的家屬,每年派人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表示心裡沒有志記他們。
這個辦法實行了三年之後,泰國出兵到達魏國的西河邊境,魏國的士卒聽到這一訊息,不待官吏的命令,就自動穿戴盔甲奮勇抗敵的數以萬計。
於是武侯召見吳起說:“您以前教我的辦法,現在見到成效了。”
吳起說:“我聽說人有短處有長處,士氣也有盛有衰。您不妨試派五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讓我率領去抵擋泰軍,如果不勝,就會被諸侯譏笑,喪失權威於天下了。[但這是不會發生的。所以我敢去嘗試。]譬如現在有一個犯了死罪的盜賊,隱伏在荒郊曠野,派一千人去追捕他,沒有一個不瞻前顧後的。這是為什麼呢?是怕他突然跳出來傷害了自己。所以一個人拚命,足使千人畏懼。現在我這五萬人都象那個盜賊一樣,率領他們去征討敵人,敵人就很難抵擋了。”
於是武侯採納了吳起的意見,並加派戰車五百輛,戰馬三十匹,大破泰軍五十萬人。這就是激勵士氣的效果。
在作戰的前一天,吳起命令三軍說:“眾吏士應當聽從命令去和敵人戰鬥,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如果車兵不能繳獲敵人的戰車,騎兵不能俘獲敵人的騎兵,步兵不能俘獲敵人的步兵,即使打敗敵人,都不算有功。”所以作戰的那天,他的號令不多,卻戰果輝煌,威震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