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概況
勝和社區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南城區北部,北靠莞城城區,南臨鴻福路,東接東莞大道與東城區相連,西隔東江支流與萬江區相望。下轄17個居民小組,其中16個小組由原來的自然村改制而來。
轄區面積4.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6400人,新莞人約2萬人,是南城區最大的社區。東莞市委、市政府和南城區委、區辦事處以及省、市部分大型建築物座落在勝和境內,如東莞市體育中心、會展國際酒店、東莞山莊、銀城酒店以及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的東莞總部。社區獲得“省衛生社區”稱號,並被評為2008年度東莞市村(社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度全市農村環境“五整治”工作先進村,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獲南城區“五整治”工作先進社區,2005年至2007年連續三年獲南城區城市建設先進社區。被評為廣東省“民主法治示範社區”,“東莞市平安社區”,2006年市出租屋管理先進單位,2007年市綜合整治機車工作先進集體,2007年市調解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南城區消防安全工作先進社區,2007年南城區無黑網咖達標社區,2005年至2007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南城區出租屋管理先進社區,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南城區社會治安工作先進社區、南城區治摩工作先進社區。社區歷史
解放以前,“勝和”這個地名是沒有的,所謂“勝和”就是指蚝崗、鴨仔塘、水圍、矢直涌、上邊甲、大篁
村、陳屋欄、駱屋、大朗、塘貝、元嶺、簪花嶺等分散的自然村都歸屬篁村鄉。這些分散的自然村的立村年代有遲早之分。據查,蚝崗村在宋代已經立村。水圍、矢直涌、上邊甲在明代也已經先後立村了。民國時期,除蚝崗村屬第一區羅治鄉外,其餘各村均屬第一區篁村鄉管轄。解放初,除蚝崗村屬第八區勝利鄉外,其餘各村仍屬篁村鄉管轄。其時,水圍更名為恬甲村,矢直涌、新圍、房屋橋、賣狗地、大地塘、王屋地等坊更名為聯益村。1951年2月,勝和開始從篁村鄉分離出來成立勝和鄉人民政府。其中,蚝崗村1956年曾劃入莞城,1962年才劃歸勝和大隊。隨著政制改革,勝和的名稱也有所變化,從勝和鄉、勝和營、勝和大隊、勝和鄉、勝和管理區、勝和村委會到現在勝和社區居民委員會,一直隸屬南城區(原篁村區)。社區建設
勝和社區因位於東莞市新城市中心區,商業發達,集體收入主要來源於物業出租。一直以來,社區堅持以經
濟建設為中心,加強對集體資產的管理,同時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大力控制非生產性開支,以“增收節支,量入為出”為主要理財原則,使集體收入逐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被評為“東莞市社區商業示範社區”。為促進社區的全面進步和居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強化居民的歸屬感,社區不斷在文化建設、教育等各方面加強建設,大力支持東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並榮獲“東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社區”。不斷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文體設施配備,在所轄的聯益等多個村建有活動中心及圖書室,興建了“度香亭”公園、重修了“蘇氏宗祠”、配合做好蚝崗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每年組織和參與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如一年一度的社區春節運動會,在各小組舉辦的粵劇表演、觀看電影,不定期舉辦的各種體育比賽等。2007年,社區被評為市文明社區及市文化建設先進社區。重視教育,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普及義務教育。以省示範學校的標準建設的南城區第二陽光國小(已被評為市一級學校)已於2006年初落成並投入使用,投資約7000萬元(包括教學設備、建築物等投資),占地面積43385.17平方米,建築面積41249.1平方米,教學環境和設備等各方面均更加最佳化。2006年,該校還成功創建成為“廣東省、東莞市綠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