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阮安祖Andrew
頻率捕捉者 上山下海收集台灣美麗的聲音
出生地:美國麻州春田市(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usa)
生日:5月1日
星座:金牛座
興趣:旅遊、收集聲音、看書、看戲
職業:中央廣播電台主持人
一個外國人,講著一口流利的中文,手上常常拿著錄音器材,隨時紀錄台灣這塊土地的聲音,實在很難令人不去注意,這就是他──阮安祖。 來自美國東北部麻州的阮安祖(Andrew Ryan),自小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隨他們「周遊列國」,所以培養出熱愛多元文化的感官。
去年剛拿下廣播金鐘獎的阮安祖,來台灣已經十七年,是相當資深的廣播主持人,在他非常洋化的外表下,其實有著一顆非常台灣人的心,熟知他的朋友都笑說他上輩子肯定是台灣人,因為安祖不只熱愛台灣,也很喜歡收集台灣的聲音,因為他相信聲音本身是會說故事的,尤其很多平常到我們不太會去注意的聲音,如果願意仔細去聆聽的話,就會覺得這其實是很奇妙有趣的聲音,甚至有些聲音,還會讓大家馬上就會聯想到台灣某個地方或某些人事物,他希望大家能夠跟著他一起去認識聆聽這些聲音和其背後的生命故事!
林信廷
視障舞者&運動員 勇於挑戰任何不可能
出生地:台北市
生日:2月28日
星座:雙魚座
興趣:跑步、唱歌、健身、跳舞
職業:藝術表演者
目前是國內知名的視障舞者兼運動員的林信廷,因為家族隔代遺傳的「視網膜色素病變」,導致雙眼視力隨著年齡成長而逐漸模糊,最後在二十歲左右,雙眼連僅存的光感都完全失去,而陷入完全的黑暗視界中。
不過即使是活在黑暗”視”界裡,信廷也沒有讓自己消沉太久,天性樂觀的他,不但努力的讓自己去學習和適應看不見的生活,包括學習盲用電腦、打盲人棒球、跑馬拉松、甚至主持廣播節目、成為一名視障舞者,他積極努力地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精采自信!
雙眼看不見後,信廷對於聲音有著異於常人的敏銳,也習慣透過聲音去認識身邊的人、事、物,甚至透過捕捉聲音的頻率,去挑戰許多在一般人眼中,視障朋友根本就不可能做的事!
好動又大膽的信廷,全身上下彷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加上他對聲音的精準掌握度,每每在外景的旅途中,讓受訪的來賓常常懷疑「他是真的看不見嗎?」!
許哲誠
視障鋼琴家 聲音是他的全部世界
出生地:基隆
生日:12月3日
星座:射手座
興趣:音樂、廣播劇 職業:表演工作者
畢業於奧地利格拉茲國立音樂與表演大學的許哲誠,因為視網膜剝離,一出生就看不見,連對光的感覺都沒有,三歲時,許哲誠就展現出對旋律節奏的絕佳音感,於是家人便開始栽培他學琴。
儘管活在黑暗的「視」界中,許哲誠只能很努力的用聽覺來硬背音符,但也因為這股不服輸的精神,許哲誠從九歲開始,便不斷在國內外的大型比賽中獲得大獎,十四歲時,更以台灣民謠「天黑黑」,在美國華府甘乃迪藝術中心舉辦的「國際身心障礙青年音樂家」鋼琴比賽,拿下首獎,被譽為「貝多芬再世」。許哲誠對於音樂有著絕對音感,而對於聲音更是絕對敏感,從小就一直陪伴著他、也是從不離身的玩具正是錄音機。有時候玩心一來,他會把錄音機打開,然後跑開到很遠的地方大聲的叫,之後再聽自己的錄音,他說這真的是在遠方的感覺,他還會從遠方愈跑愈近,或者是錄那種門關起來『碰』的聲音,他也喜歡聽風聲、雷聲、雨聲,他說聲音就是他全部的世界,也因為聲音讓他的黑暗人生充滿了想像空間。
分集介紹
第 1 集
有句話說:路是人走出來的。
台灣本島的面積不大,從北到南縱長不過395公里,由東到西寬度最大也才約144公里,不過小小的面積哩,卻布滿著交錯密集的公路網路,這些大大小小的公路,當平常大家或走、或騎車、或開車於其上,在匆匆而行時,可曾注意到這些公路上除了人聲、車聲之外,還有些什麼樣不一樣的聲音呢?
省道台2線是一條蜿蜒在台灣東北海岸的公路,西起新北市淡水區的關渡大橋,沿著台灣的東北海岸,東至宜蘭縣蘇澳鎮的南方澳,總長約169.5公里。
這條公路,原本是來往台北和宜蘭之間的重要交通廊道,但是從國道五號雪山隧道通車後,許多遊客選擇走雪隧進入宜蘭,讓這條公路的交通流量也大不如前,不過無可否認的是,在眾多公路中,台2線無疑是少數最能反映出台灣社會發展與經濟變遷的一條公路,於是為了更瞭解這條傳統路線的現在命運,同時也看看它如何在經濟發展的洪流中,保留或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魅力,我們開著勝利從關渡出發,沿著台2線尋找屬於它的聲音!
從關渡出發後,經過了三芝,再越過台灣本島最北端的富貴角,我們就進入了多風的石門,因為多風,所以石門的居民選擇"風箏"做為社區的發展特色,同時也因為風箏,找到了社區的新"聲"命。
當地一位七十多歲的阿雄阿伯看到我們來,很熱情的做了他最拿手的八角風箏給我們看,阿伯說他們小時候沒什麼玩具,只好自己做風箏玩,邊放牛邊放風箏,風起時,八角風箏迎著風發出"嗡嗡嗡"的叫聲,風越大,聲音便越響,第一次聽到風箏在天上邊飛邊嗡嗡叫,我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離開石門後,我們進入金山,沒想到卻在路旁發現了兩棟很有趣的建築,於是我們決定停下來看看。
這兩棟外觀看似巨大蟻丘的「房子」,有個很特別的名字「度咕屋」,屋主原本是一位數學老師,他告訴我們這個名字用英文來念的話是"DO GOOD",如果換成台語來念,卻是休息打盹的意思,而看似隨意堆起來的土丘,其實處處充滿著環保節能和慢活的生活態度,我們在屋子裡,聽著屋主和我們細細分享著他的人生故事,享受了一個很悠閒的下午。
接著,我們又到萬里去拜訪柴窯達人~王春長大哥,王大哥平常在核電廠工作,當初因為喜歡玩陶,便拜師學陶藝,因為喜歡陶土經過柴燒後的生命溫度和純樸情感,所以便自己建了這座柴窯,平常除了上班,幾乎所有時間都投入柴燒創作。
離開萬里後,台2線進入了基隆,有句話說"趕得早不如趕得巧",我們到基隆時,正巧遇上中元普渡,原本就熱鬧的基隆廟口,擺滿了普渡的祭典,路上有許多人在燒紙錢給好兄弟,可惜我們沒有太多時間逗留,便又趕往下一站金瓜石。
在金瓜石的祈堂老街旁,有個戰俘營舊址,是二次大戰期間,日軍用來關押以大英國協成員國(包括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南非及美國)的同盟國軍戰俘,這批盟軍戰俘的勞役工作即為採掘銅礦,由於生存與工作條件甚差,管理嚴苛、醫藥不足且水土不服等因素,不少戰俘命喪於此。
如今時過境遷,當年戰俘營的人和建築雖俱往以,但是當我們撫摸著一面矗立在舊營址上,刻滿著當年被關押戰俘名單的石牆時,依然為這段歷史唏噓不已……..
離開金瓜石後,我們決定去放鬆一下對歷史的沉重心情,所以我們來到了以便當聞名的福隆,不過我們可不是要去吃便當,而是要去體驗一下這裡據說是全台灣最長的腳踏車隧道~舊草嶺隧道。
長達2167公尺的舊草嶺隧道,原本是一條單線行駛的鐵道隧道,隧道的一頭是福隆,另一頭則是石城,這條隧道是1924年由日本人開挖的,後來不再行駛火車後,便改成腳踏車道,騎著腳踏車穿梭在隧道里,別有一番滋味,只不過或許是隧道真的太長了,總覺得好像騎不到盡頭似的。
如果說這趟旅程中,最刺激的部分,應該就是我們一路上幾乎是在跟颱風搶時間,因為氣象報導不斷提醒著我們颱風快要登入北台灣,所以我們隨著有心理準備可能會因為颱風而不得不中斷旅程,不過我們原本忐忑不安的心,在抵達頭城的烏石港時,竟因晴空萬里而一掃而空,原來在颱風前的天氣和浪頭,正是衝浪的最佳時機,難怪即使不是假日,在烏石港的海邊,依然吸引了不少衝浪客前來,只是對於完全沒有衝浪經驗的兩位主持人來說,這又是一場驚心動魄的人生初體驗.......
離開烏石港,我們也終於要踏上台2線的最後一段路,沒想到在最後這段路上,我們竟然很幸運地聽到了一個令我們非常驚喜的聲音,而且據說這個聲音即將面臨失傳,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即將消失的聲音嗎?
第 2 集
省道台3線,一條串連著台灣西部各縣市山區鄉鎮的內山公路,是以日治時代的戰備和產業現成道路為基礎而興建,北起台北市行政院門口,南迄屏東市,總長438.7公里。
穿梭蜿蜒在高山和台地間的省道台3線,對於發展西部山區鄉鎮的交通、產業和觀光有很大的幫助,雖然先天地形注定了他的開發限制,但同時也讓他得以保留最原始美麗的風景。
我們這一集規劃的行程是從台北西門町出發,沿著台3線,走到苗栗和台中交界的卓蘭大橋,總長約149公里,有什麼特別的聲音!
從西門町出發後,我們穿過車水馬龍的艋舺,上了華江橋,越過新店溪後,進入了新北市的首府板橋。板橋位在台北市對岸,那裡的青翠市場有一家麵攤,在賣一種面,叫做待用面!什麼是待用面呢?在板橋民治街的青翠市場經營「呷飯呷面」麵攤長達30多年的顏媽媽,她的兒子在年輕時曾經誤入歧途,出獄後決定改過自新,跟著顏媽媽在市場賣面,有一次無意間在網路上看見國外一張「待用咖啡」的分享照片,被照片裡老人將陌生人贈送的咖啡如同珍寶般的小心翼翼捧杯啜飲的畫面所感動,於是母子兩人便決定仿效其作法推出讓顧客預付面錢,再無償提供給有需要者享用的「待用面」,他們說很多貧苦者連一碗麵都吃不起,像有些獨居老人平日只能靠饅頭果腹,而待用面可能就是他們一天中最豐盛的一餐。
離開板橋後,我們繼續回到台3線,穿過了土城,我們進入了三面環山的小鎮三峽,在三峽,我們要尋找一位打鐵人江承堯。走進阿堯的工作室,裡面都是阿堯用鐵打成的藝術品,非常的特別!安祖和哲誠邊請教阿堯將廢鐵打成藝術品的計較,邊和阿堯聊天,原來阿堯是一位聽障朋友,3歲時因為生病而導致右耳完全聽不見,左耳的聽力也只剩一半。阿堯的爸爸在開鐵工廠,所以他從小就在磨鐵、焊接的聲光下長大,也讓他對鐵有一份濃厚的情感,從小就想當藝術家的阿堯,有一次突發奇想以爸爸鐵工廠剩下的"破銅爛鐵”作為創作題材,沒想到作品意外受到好評,從此讓他一頭栽進”打鐵”的藝術世界裡。
第二天一早出了三峽後,台三線正式告別新北市,進入飄著濃濃豆香的大溪,在大溪老街的一個廟口,我們發現有人在表演陀螺,沒想到表演的竟是很有名的街頭藝人-阿海師。阿海師教我們打超級大陀螺和花式陀螺,其中有一招叫做"陀螺坐高空纜車"的花式陀螺,陀螺在走在騰空的細線上,旋轉時還會發出"嗡嗚嗡嗚"的聲音,真是令我門大開"耳"界!而重的連我們都抱不起來的大陀螺,沒想到個子小小的阿海師卻是輕輕鬆鬆就甩拋出去,看到大陀螺在廟口的廣場上"轟隆轟隆"的旋轉時,不禁在想到底是誰發明大陀螺的?一問之下才知道,才知道發明大陀螺的人竟是阿海師的前輩~簡武雄阿伯,經由阿海師的介紹,我們找到了這位一代陀螺王俱樂部的創辦人簡武雄阿伯,同時也了解了大陀螺的由來。原來武雄阿伯年輕的時候,因為一時技癢想打陀螺,但是又怕被人家笑他一個大人還玩小孩的玩具,所以就突發奇想發明出大陀螺,從一個五台斤重的大陀螺,越做越大,一直把陀螺做到上百斤,沒想到卻因此在大溪掀起一股大陀螺的風氣,流行一時。
離開大溪後,我們繼續沿著台三線往南走,今天的太陽真的很大,不過聽說關西有條四寮溪,溪水乾淨又清涼,是一個消暑的好地方,我們的運氣不錯,正巧遇到了在四寮溪巡守的當地誌工黎阿伯,阿伯很熱心的帶我們走入四寮溪,這個社區居民的後花園,在那裏,阿伯介紹我們認識了在全島溪流, 池塘常常可以看到蹤影的短腹幽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豆娘,也和我們分享了他們當地居民如何保育這條如今充滿生機的四寮溪。
離開關西後,經過橫山的時候,搶在太陽下山前,安祖和哲誠臨時決定去搭內灣火車。由於搭上火車時已經蠻晚了,坐在搖搖晃晃地的火車上真的有種讓人想睡的感覺,不過當看到車外一片漆黑時,再看看坐在身旁的哲誠,安祖不禁想到,或許這就像是哲誠眼中的世界吧!而哲誠更有趣,當抵達內灣車站時,他才明白原來"內灣"是一個車站的名字,也才終於了解內灣火車的意思,原來他一開始聽到"內灣火車",真的以為那是因為火車軌道一直向內彎,對看不到的他來說,這世界有些很簡單的事情,如果沒有機會了解,便永遠不會了解。
第三天早上要出發時,我們在路上得知位於橫山和芎林交界的南何山,有個可以爬樹的自然谷,於是我們決定掉頭上山去瞧瞧!
穿過彎彎延延的山區小路,我們終於抵達了自然谷,正巧自然谷的主人傑峰大哥正在準備爬樹的裝備,聽到我們的小小要求,他答應讓我們體驗一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攀樹感覺!我們今天要挑戰的是一棵百年高齡的巨大芒果樹,本來以為只要穿戴好裝備就可以爬樹了,不過沒想到的是傑峰大哥竟然告訴我們,通常他在攀樹前,還會有個和樹木對話的儀式,來表示對自然的尊重,這個提議讓哲誠覺得很有趣,他不明白人是動物怎麽和植物對話呢?不過等到他終於站到樹上時,他才終於體會到原來人真的可以和樹對話!
在自然谷經過一場"與樹對話"的心靈洗滌之後,我們再度回到台三線上,繼續我們的旅程,當經過竹東這個小鎮時,我們發現這裡竟然有一間小提琴工作室,特別的是這間小堤琴工作室,不是教人拉小堤琴,而是教人做小提琴!這位小提琴達人叫做邱崇瑋,今年才三十出頭,是國內僅少數會做小提琴的工藝師,本身也是學音樂的他說「開始做小提琴之後,最大的體悟就是拉琴的人不太能體會做琴人的辛苦。」
離開工作室的時候,夜幕已經低垂了,但是我們今天的行程卻還沒有打算要結束,我們還要到峨眉的客家村,去看看他們怎麼利用,閒置的天主教堂,為社區注入活力。
今年60齣頭的姜信鈞大哥,原本在北埔鄉公所工作,幾年前退休後,便號召當地的農夫、農婦、小孩,以隨手可得的農具為樂器,成立了野山田打擊樂團,這個團的團員很特別,從小學生到70多歲的阿婆都有,他們以打擊樂為基礎,融入了山歌表演、農村生活舞台劇,想讓大家看到峨嵋的新”聲”命!這一個晚上,我們就這樣在山區教堂的草地上,唱唱跳跳了一晚上,玩得很開心,或許這就是人生吧!
離開峨嵋後,第四天一早,我們繼續往南走,今天的第一站,我們要特地去拜訪一位據說是目前台灣少數碩果僅存的養蠶人~塗爸爸,塗爸爸的蠶寶寶農場在獅潭,他的聲音聽起來渾厚中又帶著一種堅持,塗爸爸告訴我們蠶寶寶的一生只有活到55天到60天,不過它的成長速度非常驚人,而且別看小小一隻身長不過三、四公分的蠶寶寶,它的吐絲量可是很驚人的,一生大約可以吐出一千到一千兩百公尺長的蠶絲,不過大家一定都和我們一樣認為它吐絲是在嘴巴對不對?那就錯了,原來它不是用嘴巴吐絲,而是在嘴巴下方一點點有一個專門吐絲口呢!
本來,我們以為養蠶寶寶應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從塗爸爸口中才知道,其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曾經有人想來和塗爸爸學養蠶,塗爸爸也很大方願意把自己的養蠶技術傳給他人,但沒想到這些前來像塗爸爸取經學習的人,做幾天之後,就因為太辛苦而放棄了!至於讓塗爸爸堅持這個傳統產業不放棄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他說「這是屬於我們老祖先流傳幾千年的文化,如果沒有了真的很可惜,以後小學生想要認識蠶寶寶,是不是就只能看圖片了呢?」,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傳承文化的使命感,讓塗爸爸能夠堅持下去!
告別的塗爸爸,我們也即將抵達這趟旅程的終點,不過因為還有時間,所以我們決定在汶水老街逗留一下下,沒想到這一個小小的逗留,竟然還真的讓我們挖到了"寶貝",想知道我們在汶水老街上挖到了什麼"寶貝"嗎?
第 4 集
省道台17線,是台灣西部濱海的主要道路之一,故而也被叫做「西濱公路」,和被稱為「北濱公路」的台2線、以及稱為「東濱公路」的台11線合稱為「環島公路」。
「北濱公路」的台2線、以及稱為「東濱公路」的台11線合稱為「環島公路」。 公路總長約272.8公里的台17線,貫穿了中南部包括中、彰、雲、嘉、南、高、屏等七縣市,只不過現在的台17線因為台61線等快速道路的興建,改變了用路人的習慣而顯得有些冷清,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這條公路可是相當具有歷史價值,因為當年大陸的先祖移民,在跨越有著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千里迢迢來到台灣,登入後的第一塊「踏腳石」,就是沿著台17線道路兩側展開的各鄉鎮來發展,所以省道台17線可以說是台灣文化最早的發軔帶,不過走過台灣早期的開發歷史後,景色單調的台17線,在安靜中,似乎透露出一份寂寞。
我們這一集規劃的旅程,將延續上一集未完的台17線旅程,繼續把油門催落去,帶大家一起到嘉義和台南去找尋古往今來的在地聲音!
很多人都知道嘉義東石的蚵仔很出名,卻不知道其實在東石有個叫做船仔頭的小村莊也很好玩! 在廣大的嘉南平原上,”船仔頭”是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全村人口加起來不到一百人,不過它卻是台灣社區營造的先鋒之一,是的,我們這趟的旅行就要從船仔頭出發,不過在正式上路前,我們決定先去體驗一下劃獨木舟,順便好好了解一下這個差點面臨散莊命運的小村莊如何”起死回生”。
船仔頭,顧名思義當然和船離不了關係,而孕育這個村莊的河流便是”朴子溪”,當我們劃著獨木舟在這條乾淨的朴子溪上順流而上時,我們實在很難想像當年這裡曾經因為又黑又臭而被環保團體批為”黑龍江”,而推動這個故鄉新運動的推手之一,正是這次帶我們體驗獨木舟樂趣的謝敏政大哥。
坐在大樹下,謝大哥侃侃的說著當年從台北回到故鄉的心情,包括如何說服全村的老弱村民一起改造船仔頭、清理漂流在朴子溪上的滿滿垃圾…等等,一點一滴的讓船仔頭再現無限生機。
從船仔頭出發後,我們的第一站是布袋的洲南鹽場,布袋曾經是全國的最大鹽場,在製鹽的輝煌時代,無數的鹽工用勞力和青春,換取”白金”來養家活口,只不過後來隨著低價進口鹽的衝擊下,台灣鹽場不得不在2002年全面廢曬,也結束了布袋洲南鹽場近200年的曬鹽歷史,我們很幸運找到了當年洲南鹽場的末代鹽工之一~萬掌伯,來帶我們重溫當年鹽工的工作情形。
今年已經七十多歲的萬掌伯,一家三代都是鹽工,他從十六歲下鹽田,一生和鹽結下不解之緣,曬鹽四十餘年,當年靠著鹽田養活五個小孩,他說他每天清晨六點就要到鹽田工作,一天要挑著鹽擔來來回回鹽田上百趟,工作超過十個小時。看萬掌伯說的輕鬆,不過當我們頂著烈日、吹著寒風、挑起重達幾十公斤的鹽擔時,才發現這鹽工的工作真的是一點也不輕鬆!
當然在台17線上,除了鹽業,還有許多傳統產業也在逐漸消失,接著我們要去台南的將軍,聽說那裏有個叫苓仔寮的村莊,依然在為台灣的傳統棉被產業努力著。
根據當地的棉被老師傅告訴我們,苓仔寮早在清朝就已經開始生產棉被,這一手做手工棉被的技術就是來自當年大陸的移民,可惜現在在苓仔寮的手工棉被老師傅不是已經退休,就是凋零了,不過我們還是找到了一位今年已經70多歲的退休老師傅~陳水停阿伯,請他讓我們聽聽看已經消失了"彈棉被"聲音。
拿著當地有心人士保留下來的彈棉被的工具~「棉被弓仔」,水停阿伯熟練地開始動手"彈棉被",阿伯說手工棉被製作相當耗時,必須經過開棉、鋪棉、彈棉、壓篩到牽紗、掄紗等程式,其中「彈棉」是製作一件好棉被最重要的步驟,因為棉花透過彈棉的步驟,棉絮會緊密結合,也會更均勻鬆柔,不過這個工作也很費時費工,做好一床棉被最少要花上4小時,一天頂多生產兩床棉被呢。
另外,這一趟的台17之旅,我們還特別去看看台南人引以為傲的安平樹屋。
綠意盎然的安平樹屋就在安平老街旁,帶我們導覽樹屋的是一位罹患腦性麻痹的老樹導覽志工~嘉德。
占地一千多坪的安平樹屋,當年曾經英國在台灣設立的德記洋行的倉庫,後來被台鹽接收後,也當作倉庫使用,不過隨著台灣鹽業的沒落,這裡的倉庫因為鮮少使用而導致長時間荒廢,在沒有使用與管理之下,原本倉庫左右的大榕樹也就依附著建築物生長,牆壁與地面上長滿盤根錯節的榕樹根,形成"樹牆一體"的奇景。
嘉德是個很好的導覽員,他對榕樹種類的知識實在讓我們大吃一驚,不過更讓我們佩服的是,因為罹患腦性麻痹的關係,他必須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控制身體很不聽話的抖動肢體,以及把話講清楚,往往一段話講下來,他已經是滿頭滿身大汗了,在這裡,嘉德不但幫我們上了一堂植物課,更幫我們對於"生命"有了另一種認識!
台南因為有著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讓我們這趟旅程就像是在挖寶一樣,所以離開樹屋後,我們又去拜訪了著名的台南孔廟和台灣三大布市之一的西門布市!
想知道我們在孔廟和布市又有什麽驚喜的發現嗎?
第 5 集
這一集的勝利旅程,我們繼續沿著省道台17線,從高雄的茄定一路往南到屏東的大鵬灣,看看這段總長約為70公里左右的台17線終極旅程,又會有什麼樣令人驚喜的聲音在等著我們去挖寶呢?
俗話說「來的早不如來的巧」,我們運氣真的很好,這次我們打算從高雄茄定的興達港出發,沒想到竟然在漁市場遇上了今年首波捕捉上岸的烏魚,真是「來的早又來的巧」呀!
每年冬至前後,野生的烏魚會隨著水溫22度左右的海水,由中國沿海南下經過台灣西部海域,抵達海峽南端與太平洋交會處產卵,漁民趁烏魚卵成熟肥大但未產出前,所以要製作野生烏魚子,一年只有一次機會,而這俗稱烏金的烏魚子,是茄定地區漁民每年重要的收入,也因此茄定素有烏魚子的故鄉之稱,既然碰上第一波遠渡重洋而來的烏魚,我們當然不能錯過這個可以親眼見證、同時學習製作野生烏魚子的好機會。教我們製作野生烏魚子的吳大哥,從漁會退休後,便和老婆一起重拾家傳的製作烏魚子手藝,堅持使用野生烏魚來做烏魚子。
離開茄定後,我們便直接殺到彌陀,去拜訪一位國寶級的皮影戲大師~阿助師,阿助師是國內極少數會製作傳統皮影戲偶和操作皮影戲的藝師之一,今年已經七十多歲的他,手把手毫不藏私的教我們如何操作皮影戲偶的身段,在他家頂樓用鐵皮搭成的簡易閣樓里,我們拉上窗簾、點上燈後,就成了皮影戲的表演舞台!
都說「狗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但是在高雄前鎮區的無障礙之家,我們卻認識了一位「狗」醫生~黑嚕嚕。黑嚕嚕是一隻性格很溫馴的黑色貴賓狗,去年十月他的主人帶"他"一起完成"狗醫生"的志工訓練後,開始加入狗醫生的服務行列,到社福機構或醫院去服務和陪伴病人、身心障礙朋友或老人。
不過說到"動物",我們來到高雄,當然不能錯過去拜訪一下壽山動物園,只是我們可不是單純去"看"動物,因為我們有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要幫忙動物園裡的動物保育員一起照顧動物,爭取「以工換宿」動物園,「在動物園搭帳棚過夜」這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晚上的動物園裡,寧靜中不時傳來幾聲大象、老虎、貓頭鷹,還有許多不知名動物的低吟聲,彷佛是一個小型的動物音樂會! 雖然我們的「勝利」已經有點年紀,但是在這趟旅程中,當我們抵達屏東大鵬灣賽車場時,我們依然決定讓他發揮一下「年少輕狂」的本色,那就是「和法拉利賽車」,OMG,想知道這場實力懸殊的賽事,到底"勝利"和"法拉利",誰才是"嘯"到最後的贏家呢?
第 6 集
省道台9 線,又叫後山公路,從台北市出發,往南到台東後,再往西行至屏東楓港與台1線交會,貫穿著台灣東部的所有縣市,也是目前台灣公路系統里,里程數最長的一條公路。
在過去,台9線曾經是出入後山的唯一公路,也曾經是東部民眾外出求學、工作和回鄉的主要道路,可以說是承載著東部居民從小到大的生命記憶,這一集的勝利旅程,我們將沿著台九線,從台東的達仁鄉出發,由南往北穿越”台東”這個全國海岸線最長的縣市,最後抵達關山,看看這段總長約108公里的山與海的原住民故鄉-台東,有什麽特別的聲音故事?
達仁鄉位於台東的最南端,因為對外交通不便,這裡的醫療資源相當匱乏,成了台灣醫療界的一座”孤島”,為了謀生活,這裡的青壯人口,有能力的就紛紛往都市跑,而留存在部落里的,多數是老人就是小孩,因為不忍心這裡的老人和孩子沒人照顧,多年前,在徐超斌醫生等人的推動下,便成立的”南回關懷協會”,擔起照顧部落里的弱勢老人和孩子的工作,我們跟著協會督導淑美姐,來到了協會在安朔村的據點,一起送餐給鄉里的老人,一位七、八十歲的老阿伯,看到我們送來便當,或許是因為他的生活中,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像我們這樣來自外地的陌生人了,一時間竟然高興地唱起歌來歡迎我們,唱著唱著竟然眼眶泛紅起來,我們不禁有些激動,原來對有些人來說,能夠看到陌生人出現在生活里,竟然是一種”奢求”!
從安朔出發後,我們開始了這趟台東的聲音之旅,第一站我們要到位於達仁偏遠山區裡的一個排灣族部落—台坂,去拜訪這位長期推動成立南回醫院的徐超斌醫生。在達仁衛生所擔任主任的徐醫生,每個星期總有兩三天的時間,會到台坂衛生室去做巡回醫療,這個衛生室也是部落里的唯一診所,平常部落里的居民生病了,比重嚴重或急症的,就會下山到台東市區裡的醫院就醫,如果不是太嚴重的,就只能等到醫生還衛生室做巡診才就醫了,所以每次徐醫生一來,衛生室的門口總是排滿了看病的大小病人!
在徐醫生忙著看診的時候,我們也沒有閒著,聽說在台版衛生室對面的台坂國小,他們的體操隊很厲害,所以我們臨時決定去看看孩子們練體操!如果大家看過"翻滾吧!男孩"這部紀錄片而且深受感動,那麽我們必須說,大家有機會的話,一定也要來看看台坂國小的體操隊孩子們,因為這些孩子們對於練體操的堅持和辛苦,絕對只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才能真的感同身受!
像徐醫生以及南回關懷協會一樣,奉獻心力為部落居民打算的還包括位於太麻里多良車 站旁的"向陽薪傳木工坊",這個木工坊是以廢棄的多良國小校舍改建而成的,木工坊的靈魂人物~黃清泰校長,看到我們來,很熱情的接待我們,並且邀請我們參觀這個在八八風災後,為部落居民帶來夢想的工廠!經由黃校長口中,我們才知道,原來多良部落也曾經和很多台東的原住民部落一樣,曾經因為生活不易,面臨著年輕人口外移、散村的危機,但是在木工坊成立後,因為有了工作的機會,才一點一滴地把年輕人的離去腳步留了下來,讓多良部落重新活了起來,而"做木工"的聲音,也成了多良部落最動人的樂章! 這趟的旅行,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一向"焦不離夢"的兩位主持人~安祖和信廷,竟然要"分道揚鑣"了!哎呀,別誤會了,其實是因為安祖因為有事,必須留在台東的南王部落,所以信廷只好單獨踏上旅程,這同時也是信廷第一次一個人單獨去旅行,對信廷來說,要克服的不只是看不到的問題,還要面對未知旅程的挑戰,包括一個人坐公車去初鹿牧場玩,還有一個人去玩飛行傘,想知道信廷在一個人的旅程中,究竟會發生什麽有趣或驚心動魄的事情嗎?他能不能順利完成自己的旅程,和安祖會合呢?
第 7 集
你曾經環島過嗎?那麽你有沒有注意到,在台灣的省道環島公路系統中,當你逆時針而走,當走到屏東楓港接著台26線而走時,這條公路竟然到屏東佳洛水,前方就沒路了, 必須彎道改走屏東縣道200號縣道,到了港仔村之後才會再出現台26線的公路指標,但是又繼續走到旭海後,台26線又沒路了,必須再轉到199縣道,才能在台東達仁再接上台26線,直到抵達這條公路的終點達仁鄉。
沒錯,在台灣的環島公路系統中,省道台26線是唯一一段不完整的缺口,這條環繞著恆春半島海岸而走的公路,可以說是國境之南最邊陲的一條道路,每年有大批遊客走這條公路來到恆春半島,享受著陽光和美麗沙灘,但其實這條公路,不只有陽光和美麗沙灘,還有另一面鮮為人知的人文風景,也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索喔! 我們這趟旅程,就從屏東楓港出發,楓港過去曾經是一個以"烤伯勞鳥"出名的小鎮,也使得這段的台26線,總是充滿著濃濃的烤肉香,不過近十幾年來,隨著國人對動物保育觀念的重視,現在的楓港人不但不再抓伯勞鳥來烤,反而積極成立伯勞鳥生態園區,企圖將這個曾經被當作是伯勞鳥終結站的地方,打造成伯勞鳥的保育天堂,態度和作法簡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另外,在台26線上,還曾經發生過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牡丹社事件,發生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當年所有的歷史現場幾乎都為台26線所行經的路線環繞,除了戰役最慘烈的石門古戰場,位在車城鄉與牡丹鄉之間的199縣道上外,當年引發事件的66位琉球島民漂流所至的八瑤灣,就是現在滿州鄉的九棚海岸,也因為這個事件,所以才有恆春半島的快速開發,包括恆春城和琅嶠卑南古道(也就是台26線的前身)的建設,都是在此歷史後才開始!有意思的是,當我們來到牡丹部落企圖尋找這些歷史遺蹟時,當地排灣族人口中的牡丹社事件,竟然和我們原先所知道的有所出入,孰是?孰非?如今還真的不好說!
既然說不清楚,加上往者已矣,所以我們決定把握當下,做我們現在能做的事,那就是到海邊去聽聽海浪打在珊瑚礁海岸上的聲音,還有順便去種樹!沒錯,就是種樹,我們這次要種樹的地點就是在車城後灣這個美麗的小漁村,這裡據說是陸蟹最多的地方,可惜我們來的季節不對,無法欣賞到大量陸蟹橫行海灘的奇景,但是我們很幸運遇到了當地一位熱心保育海岸和陸蟹生態的黑貓姊,聽她告訴我們關於後灣海岸的美麗故事,還有帶我們一起在海邊種樹,黑貓姊說,在海邊種樹可以取代消波塊來保育海岸線,可惜因為種樹太慢了,所以政府就想用消波塊來取代,卻不知道這樣貪圖一時之快,其實對海岸的景觀和生態都是很大的傷害,於是,我們在這裡跟著黑貓姊一起種下了一棵棵的希望之樹,希望下次來時,這一棵棵的小樹苗能為我們守護住這一片海岸淨土!
不過,來到台26線,當然不能錯過另一道美麗的人文之”聲”,也就是恆春民謠,我們在滿州的港口村,找到了一位很會唱恆春民謠的國寶阿嬤~阿貴姨,今年已經八十多歲的阿貴姨是一個很熱情的人,看到我們來學民謠,二話不說就拿出她的月琴來教我們,當她用獨特的「牽尾音」唱起民謠,聽到的人都忍不住動容的眼眶泛紅,我們問她怎麽民謠唱的這麼好,阿貴姨說她出世就是要來唱歌,理所當然的語氣,讓我們不覺莞爾! 在抵達這趟旅程的終點阿朗壹古道前,我們在旭海,又認識了一群和阿貴姨一樣可愛的阿嬤,也聽到他們唱著當地的排灣歌謠來歡迎我們,不過讓我們意外的是,旭海這裡因為阿朗壹古道入口而出名的小漁村,竟然有著一位傻瓜,不惜散盡家財,只為了守護和陪伴這裡的孩子們和老人們,這背後究竟有什麽樣的故事呢?而我們在有著台灣最美麗海浪聲的阿朗壹古道上,又將會收到什麽樣令人驚喜又感動的聲音呢?
第 8 集
省道台9 線,又叫後山公路,是目前台灣公路系統里,里程數最長的一條公路。
在過去,台9線曾經是出入後山的唯一公路,也曾經是東部民眾外出求學、工作和回鄉的主要道路,可以說是承載著東部居民從小到大的生命記憶,在上上集我們走過台9線的台東之後,這集我們要從花蓮的富里鄉,由南往北穿越花東縱谷,抵達花蓮北邊秀林鄉的和平,總長約152公里!
美麗的花東縱谷,不但有好山好水,還出產好吃的米,位於花蓮南部的富里,更是花東縱谷知名的米倉,我們來的時候剛好是插秧的季節,許多農田已經翻了土泡水準備插秧。
在富里有個三面環山的羅山村,地形就像一個畚箕,加上有獨立的灌溉水源-羅山瀑布,
優越的地理環境,讓羅山村免於受到鄰近區域的污染,也讓它成為全台第一個全村都施行無毒農作的有機農村,我們找到了一位在羅山村土生土長的鄭大哥,請他教我們插秧,插秧的動作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當我們把雙腳踏進都是爛泥巴的水田裡,簡直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但是想像著這一棵棵的小秧苗,將來就會結出一粒粒香甜可口的米粒,就覺得很超值!
有時候旅行常常需要一些"意外驚喜"來增加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原本我們只是想在瑞穗的腳踏車道,體驗一下騎協力車的樂趣,沒想到卻"意外"因為路旁一棟很有"味道"的廢棄老菸樓,讓我們停下了腳步,也因此"意外"認識了菸樓的主人帶我們參觀菸樓,同時告訴我們關於"菸樓"的故事,最最讓我們意外的是,在菸樓主人的指引下,我們又"意外"的看到了在台灣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菸田",這一連串的"意外加驚喜",把我們旅行的心情充實的滿滿的!
離開"菸樓"後,我們繼續往北走,在壽豐的豐田車站旁,我們再度看到一棟同樣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老房子,這棟原屬於鐵路局的老房子,屋齡已經八十歲了,因為空置多年,原本鐵路局在2008年準備拆除,後來經豐田車站的前站長四處奔走,才將老屋搶救下來,而搶救下來的老屋,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讓當地孩子們可以學習付出和收穫的二手商店~五味屋"!這裡的孩子們,在學業成績上,或許沒有都市孩子的優勢,但是他們卻多了一份對生活的自信和滿足,我們想這或許就是"五味屋"的真正意義吧!
在花蓮市區,有一處同樣為孩子們設立的成長地方,叫做飛炫屋,如果說五味屋賣的是”二手商品”,那麽飛炫屋賣的就是”雙手雙腳”,這裡設定了室內攀岩場,免費提供給花蓮的孩子們”一個可以活動筋骨和發洩精力的地方”,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玩攀岩,看著孩子們小小的個子,靈活的爬上爬下,完成教練指定的手點和腳點,然後興奮地大叫大笑,我們想這樣的笑容和笑聲,應該也是都市的孩子很難享受的到的吧!
好山好水的花蓮素有"石頭的故鄉"和"原住民的故鄉"之稱,所以來到這裡,我們當然不能放過去尋找這兩大故鄉的文化寶藏和聲音,經過一番尋找,我們在秀林鄉找到一位太魯閣音樂家彼得洛烏嘎!彼得洛烏嘎原本在台北工作,因為內心的故鄉聲音和文化的渴望,在幾年前回到了故鄉,開始從事太魯閣族文化和音樂的傳承工作,在他的工作室里,他教我們如何製作太魯閣族的傳統樂器~口簧琴和獵首笛,同時也吹奏這兩樣樂器,讓我們聽到了屬於花蓮這片土地的靈魂聲音,而我們的心靈,頓時也彷佛被洗滌了一番似的!旅行的最後一天,我們帶著被太魯閣族音樂洗滌過的心靈,繼續前進來到新城,去找一位聽障的石雕家楊疇英,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我們必須先克服語言溝通的障礙,才能在這位聽障石雕家的身上挖到花蓮石頭的故事,想知道我們會怎麽做嗎?還有我們又會找到什麼令人意外的聲音呢?
節目榮譽
2015年9月26日,第50屆台灣電視金鐘獎獲獎名單公布,其中:《勝利催落去》獲得第50屆台灣電視金鐘獎“行腳節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