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筒嘗於國學

動筒嘗於國學

動筒嘗於國學中看博士論難云:“孔子弟子達者有七十二人。"動筒因問曰:“達者七十二人,幾人已著冠?幾人未著之?”博士曰:“經傳無文。”動筒曰:“先生讀書,豈合不解孔子弟子著冠者有三十人,未著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據何文,以知之?”動筒曰:“《論語》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無以對。

原文

動筒(1)嘗(2)於國學中看博士論難(3)云:“孔子弟子達者(6)有七十二人。"動筒因(10)問曰:“達者七十二人,幾人已著冠(4)?幾人未著之?”博士曰:“經(7)傳無文(8)。”動筒曰:“先生讀書,豈合(5)不解孔子弟子著冠者有三十人,未著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據何文,以知之?”動筒曰:“《論語》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無以對(9)。

注釋

(1)動筒:人名。

(2)嘗:曾經。國學:京師官學的通稱。

(3)論難: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辯論。

(4)著冠:成年。

(5)豈合:怎么能。

(6)達者:賢達的人。

(7)經:書。

(8)文:記載

(9)對:回答

(10)因:於是

現代文翻譯

動筒曾經在國學中聽見博士辯論說:“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個人。”動筒於是就問:“有名的七十二個人,幾個是成年的,幾個是未成年的?”博士說:“書上沒有記載。”動筒說:“先生讀書,怎么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成年的有三十個人,未成年的有四十二個人呢?”博士問:“你是根據哪篇文章知道的?”動筒說:“《論語》中說:‘冠者五六人’,五乘以六是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乘以七是四十二,加起來不是七十二個人嗎?”在座的人都大笑起來。博士沒有話語回答他。

啟示

動筒的角度:讀書不要望文生義,不要自作聰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懂裝懂,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博士的角度:讀書不能食古不化,不知變通,不要奉經書為至理,不敢質疑。

【動筒錯誤處修改】:論語中的五六人和六七人並不是說30個人和42個人,他的原意是指【五六個人】和【六七個人】。這是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文言文中量詞一般都會被省略掉,而不是只乘法的五乘六這個人望文生義,不懂裝懂,犯下了大錯。

作者簡介

子姓 ,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籍兩廣,今香港新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家中排行第二。中國古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編撰人,被後人推崇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記錄下來,作成《論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