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奧托•勒維(Loewi,Otto(LOHee)(1873-1961)),德裔美籍醫生和藥理學家。因共同發現神經脈衝的化學傳輸作用而與英國科學家亨利•哈利特•戴爾(HenryHallettDale)一起獲得了193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他們的發現為進一步了解神經系統做出了貢獻。人物生平
1873年6月3日,勒維出生於德國梅因河畔的法蘭克福(FrankfurtamMain)。他是富有的酒商雅各布•勒維(JakobLoewi)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威爾斯塔德特•勒維(AnnaWillstadterLoewi)的獨生子。1891年,勒維被斯特拉斯堡大學錄取為醫科專業的學生。他也在慕尼黑(Munich)學習過。但他除了出席解剖學課程,很少去聽醫學講座而更傾向於哲學,1893年首次考查勉強通過,直到1894年秋天才認真學習醫學,1896年獲法國斯特拉斯堡博士學位。畢業後從事無機分析化學工作。1897—1898年在法蘭克福市醫院作助理,然而不久,他看到肺結核和肺炎的高死亡率而缺乏治療時,他決心成為一名基礎醫學尤其是藥理的科研工作者。1902年在倫敦斯塔林實驗室里,他第一次見到了他的終身朋友亨利•戴爾(1875—1968),後來與他分享諾貝爾獎。1904年在維也納任命為藥理學教授,1905年獲得奧地利國籍,1909年在格拉茨大學主持藥學。
早在1900年,勒維在代謝領域研究中,對根皮甙,糖苷引起糖尿開展研究,1902年發表了《在動物體內對蛋白質合成》的論文,證明動物能夠重建其蛋白質降解產物。回馬爾堡後,繼續研究腎功能和利尿劑的作用機制,1905年研究碳水化合物代謝。
20世紀20年代早期,勒維測檢到了化學物質在神經脈衝傳輸中所起的作用。首先刺激某一條能夠減緩青蛙心臟收縮頻率的神經,然後從這隻青蛙的心臟中取出一些血液注入到另一隻青蛙的心臟當中。結果第二隻青蛙心臟的收縮也像第一隻青蛙一樣減緩了。這表明血液中的某種物質引發了這種變化,從而證明了神經系統能夠釋放出某些可以直接影響心臟的化學物質。勒維和他的同事後來發現,能夠減緩心臟收縮的化學物質是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在此之前,亨利•戴爾爵士在動物體內也曾發現過這種物質。在接下來的十五年中,勒維和他的同事共發表了14篇科學論文,論述在神經脈衝傳輸過程中化學物質所起的作用。
1938年,納粹德國入侵併且攻占了奧地利,勒維和他的兩個兒子和其他猶太居民一樣被關進了監獄。釋放後他和家人一起逃亡,先後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和牛津大學教學。1940年起,他開始在紐約大學教學,並於1946年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勒維是在倫敦皇家協會(RoyalSocietyofLondon)加入了美國國籍的。
奧托•勒維1908年結婚,他們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1961年12月25日勒維在紐約市去世。
獲得諾貝爾獎
奧地利藥理學家勒維於1921年在做蛙心灌流實驗時觀察到,刺激迷走神經,蛙心活動受到抑制,若將此灌流液再灌流另一個去迷走神經支配的蛙心時,也能抑制該蛙心活動,因而推測迷走神經興奮時會釋放某種化學物質,使蛙心活動抑制,這種物質稱為“迷走素”。於1926年他初步把迷走神經遞質確定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
美國人戴爾和美籍德國人勒維共同合作,在20世紀20年代發現了神經衝動的化學傳遞物質——乙醯膽鹼。
戴爾在組織毒素中發現裸麥角提取物中含有一種酷似毒蕈鹼的物質,能在周圍神經末梢引起副交感神經的各種效應,這種作用能被阿托品抵銷。他把這種物質從裸麥角分離出來後證明其為乙醯膽鹼。
是否能把乙醯膽鹼確定為神經衝動的化學遞質,關鍵在於要在動物體內找到它的存在。這項任務由勒維出色的完成了。他的實驗方法是:把青蛙的心臟(連帶迷走神經)取出,用一玻璃管插入心臟,管內灌上生理鹽水代替血液,這樣心臟仍然跳動。用電刺激迷走神經則心臟的收縮就會減弱。然後立即將這個蛙心流出來的液體引入另一個蛙心內腔中。這第二個蛙心的迷走神經雖然未受到刺激,但受到第一個蛙心的迷走神經物質的作用,也會產生收縮減弱的效果。這裡勒維所稱的迷走神經物質就是戴爾在動物身上竭力要找的乙醯膽鹼。動物身上存在著乙醯膽鹼,這是客觀存在的,發現了它並不等於完成了對真理的認識,這是必須經過再檢驗的。戴爾和他的合作者歷經八年,在1936年終於查明神經-肌肉之間接點的傳出遞質作用是藉助末梢釋放的乙醯膽鹼實現的。由此他倆獲得了193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