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

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

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Sir Hiram Stevens Maxim,1840年2月5日-1916年11月24日),美國工程師、優秀的武器設計師,是馬克沁機槍的發明者,他設計發明的馬克沁機槍開創了世界自動武器發展的新紀元。

人物簡介

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

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

明家。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採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1892年,美國著名械設計家白朗寧和奧地利陸軍尉馮·奧德科萊克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年採用。美國槍械設計師B·B·霍奇基斯所設計的1814型機槍是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這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機槍。它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藥氣體能量完成的。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衝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覆,每秒10餘次,每分鐘可發射600餘發子彈。
這種機械的運動描述起來複雜而抽象,但要是親自看上一眼,人們會立即嘆服於它的精巧與妙思。為了保證有足夠子彈滿足這種快速發射的需要,馬克沁發明了帆布子彈帶,帶長6.4米,容量333發。彈帶端還有鎖扣裝置,可以連線更多子彈帶,以便長時間地發射。
機構製造完成後,馬克沁本想秘密地進行射擊試驗,卻不料走漏了風聲,英國劍橋公爵殿下聞風趕到小作坊參觀,而皇室一動,舉市跟隨,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眾目睽睽之下,馬克沁機槍的肘節機構像人的肘關節一樣快速靈活地運動,子彈颶風般呼嘯掃射。觀者無不目瞪口呆。從此,馬克沁和他的機槍名揚世界。
此後,馬克沁又發明了一種後來被廣泛效仿的油壓緩衝器,使機槍可以單發、或10發20發點射、或調節到100發/分鐘的慢射速。馬克沁甚至構想在槍上加一種機構,使機槍在手指離開扳機後仍能繼續射擊,直到彈帶上的子彈打完。這樣,機槍手在陣亡後仍能做出悲壯的貢獻。1891年,馬克沁又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導氣式自動步槍。56歲時,以馬我沁的名字命名的機槍後坐式自動手槍問世。從此,自動武器的淵藪大開。“馬克沁”成了機槍和自動武器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的是,正是馬克沁機槍中,人類第一次運用了復進簧、可靠的拋殼系統、彈帶供彈機構、加速機構、可靠調整彈底間隙、射速調節油壓緩衝器等機構。至今,專業的槍械研製人員依然遵盾著由馬克沁首創的火藥氣體能量自動射擊三大基本原理——槍管後坐式、槍機後坐式和導氣式。英文版《武器裝備百科全書》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從拿破崙時代起曾經使用過的戰術完全沒用了”。

橫行疆場

馬克沁機槍一誕生,立即在戰場上顯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羅得西亞50名步兵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的猛烈進攻,結果戰場上留下了3000具屍體。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爾戰役和蘇丹戰役中,馬克沁機槍也使進攻的敵人死傷累累。1898年,蘇丹的恩圖曼之戰,2萬名伊斯蘭教托缽僧被英國侵略軍屠殺,估計有15000人倒在馬克沁機槍的陣地前。1899年開始的布爾戰爭中,布爾人在衝鋒時遭到了馬克沁機槍的毀滅性打擊。
但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俄雙方激烈的機槍對射才使機槍的運用受到主流戰場的重視。那次戰爭中,俄軍使用馬克沁機槍,日軍使用另一種著名的機槍——哈齊開斯機槍。前者威力和可靠性均優於後者,特別是在鴨綠江附近的大戰中,俄國人首次使用帶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輪架馬克沁機槍射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機械的強大威力使當時許多著名的機械設計師都投入到機槍的研製之中。手槍設計的泰斗、美國人勃郎寧也不甘人後,先後推出了多型機槍。其中,白朗寧M1901機槍的改進型在一戰後期隨美國軍隊進入歐洲主戰場,但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因為質量問題,它的機匣後坐板強度不夠,以至於連續射擊時後坐板斷裂。後來,白朗寧將機匣後坐板加了兩個支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
開戰初期,比利時軍隊靠著軍犬的力量拉著機槍匆忙撤退。馬克沁機槍的重量,使它不易於機動。
曾經與馬克沁機槍在日俄大戰中打得旗鼓相當的哈齊開斯機槍在一戰中也被廣泛套用。當時,由於射擊頻率太高,摩擦產生的高溫很容易使冶煉和金屬材料技術尚不成熟的槍管變形,開始,人們想到了更換槍管,後來便發展出一戰時廣泛流行的水冷式機槍。這使槍管在外觀上看起來又粗又圓。哈齊開斯機槍的典型特徵,就是水冷式槍管前端有一條細水管,以便於水的循環。後來,為了擴大散熱面積,人們還在冷卻管上加了一些褶皺。
當時,每挺機槍普遍需要4人來完成操縱與射擊。一個瞄準,一人供彈,一人進行觀察瞭望,一人協調指揮。但這種配置並不是絕對的,必要的時候,3個人2個人也可以完成射擊。
一戰中,坦克、裝甲車、飛機、軍艦,甚至“齊柏林”飛艇上都裝有馬克沁機槍。人們將機槍安裝在機車上,以便機動地進行對空射擊。這顯示出機械化部隊發展的趨勢。與此相反,比利時部隊的狗拉機槍,則是畜力戰爭沒落的一個證據。大戰剛爆發時比利時軍隊在德國的攻勢下節節敗退時,正是一大群忠實的軍犬,拉著機槍完成了撤退。但不論是機車還是軍犬都反映出馬克沁機槍機動性能較差的缺點,當時,馬克沁機槍重達2722公斤,哈齊開斯機槍重達1497公斤,一戰中最著名的德國馬克沁MG08機槍則重達2654公斤。對於火炮而言,這一分量無足輕重,但對於以營連為基本作戰單位的機槍,士兵就不勝負荷了。於是人們開始嘗試製造單人使用的輕機槍。

從重到輕

當時,一個叫麥克蘭的美國認設計了一種能單人攜帶、用彈盤供彈、使用兩腳支架的輕機槍。但事後出於種種原因,他將這個設計方案轉讓給軍官兼發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機槍在美國誕生。
但這種機槍並沒有得到美國軍方的青睞。路易斯於是轉赴歐洲,在比利時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單並開始批量生產。這種機槍重1225公斤,槍托抵肩,可以較方便地供單人攜帶和使用,彈盤裡有97發子彈。路易斯機槍最顯著的特徵是又粗又圓的槍管,其中充滿金屬薄片。這種散熱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氣冷卻。後來,正是這種冷卻方式的推廣,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戰後期哈齊開斯槍族也推出了依靠氣體冷卻的MK1輕機槍。這種機槍也重1225公斤,最初是為騎兵設計的,後來也被用於裝甲車。
路易斯機槍首先在比利時批量生產,其作戰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時軍隊所認識。一戰開始時,德軍前線士兵初次聽到路易斯機構連續射擊的嗄嗄聲時,稱之為“比利時的響尾蛇”。
路易斯機槍在世界空軍史和飛機史上留下了更顯赫的聲名。世界輕武器界公認,路易斯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機槍。1912年6月,美國的錢特勒上尉將路易斯機槍裝載到一架推進式萊特飛機上。這架飛機飛臨目標上空後開始向地面開火射擊,數以百計的記者迅速將這一訊息發往世界,成為當時頗為轟動的新聞。
1914年8月,大戰剛開始不到一個月,兩名英國飛行員擅自將一挺路易斯機構帶上飛機,在1524米高空向德國飛機射擊完一個彈盤,但沒有射中。這次行動是機槍在空戰中的首次套用。但當這兩名飛行員將此事向上級匯報後,卻換來英軍當局嚴禁往飛機上攜帶機槍的禁令,英國人害怕因此觸怒德國,引來報復。但僅一個月後,隨著戰局發展,英軍正式下令在飛機上裝備路易期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路易斯向美國財政部捐獻100萬美元。這些錢都是美國政府購買路易斯機槍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戰爆發的時候,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只有德國,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12500挺。索姆河戰役是機槍史上最令人驚心動魂的戰例。1916年7月,德國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馬克沁MG08機槍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進攻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射。一天之內就使6萬名英軍士兵傷亡。機槍的殺傷力和血腥氣在這一天達到了頂點。當年11月,當索姆河戰役結束之際,自動武器的始作俑者馬克沁以76歲的高齡在英國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時,他既有英國國籍,又被賜封了英國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馬克沁機槍的敬畏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機槍真正變成了戰場上的主流。法國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機槍684挺(包括輕機槍576挺)、英國400挺(包括輕機槍336挺)、德國324挺(包括輕機槍216挺),大大超過了戰爭爆發時每個師只有24挺機槍的數字。而機槍在戰爭的暴發戶美國發展最快,從戰前的每個師18挺發展到1000挺(包括輕機槍775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