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54.4平方公里,海拔105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水量17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954畝,人均耕地1.96畝,林地15507 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75.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2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截至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954畝(其中:田2314畝,地2640畝),人均耕地1.96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5507畝;水面面積97畝;荒山荒地26700畝,其他面積13342畝。
基礎設施
截至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24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100%)。有52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0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8戶(分別占總數的54%和53%)。
該村到鄉鄉政府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6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6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3輛,拖拉機269輛,機車106輛。
到2008年底,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有1戶磚(鋼)混結構住房,有47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33.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96.50萬元,畜牧業收入251.82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796頭,肉牛36頭,肉羊318頭); 林業收入130.38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354.60萬元, 工資性收入142.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2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2.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9人 ,在省內務工75人,到省外務工5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文化教育
截至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擁有教師16人,在校學生285人,距離鄉中學17公里。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3人,其中小學生285人,中學生58人。
人口衛生
截至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524戶,共鄉村人口2525 人,其中男性1449人,女性1076人。其中農業人口2509人,勞動力161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佤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666人、佤族719人,僳僳族140人。到2008年底,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4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78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45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截至2008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5 人,少數民族黨員23人,男黨員42人、女黨員3人。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文書組成,下設14個村民小組。
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